导读:《对口支援 对口支援帮扶计划优秀10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工作计划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山仔给大家分享的对口支援帮扶计划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口支援 篇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对口支援;实践;思考
一、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就。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毛入学率为 21%,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已步人大众化阶段。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明显存在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5%,人口约3.7亿,占全国的28.7%。2004年,上海、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和52%,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而西部省份,如贵州、云南、内蒙等地不过10%而已。这种差距反映出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1731所,东部地区(11省市)为 770所,占总数的44.5%;西部地区(12省区市)409所,占总数的23.6%。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东部地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5%、45.8%、48.2%,西部地区分别占21.5%、 21.2%、20.7%。可见,与东部相比,西部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既不能满足西部开发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我国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比较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05年5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102所。其中,西部275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5%;东部451所,占全国的41%。从数量上看,西部高职院校数远远不及东部地区;但从发展速率上看,2000年西部高职院校只有99所, 2005年5月已达275所,年增长率为20.8%,东部地区2000年高职院校165所,2005年5月已达461所,年增长20.9%。可见,西部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并不逊于东部地区,显示出高职教育在西部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部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研究与改革项目上看,西部地区高职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如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项目计划共114项(截至统计到2003年6月),西部承担了8项,东部承担了75项;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前后4批共415项,东部有180项,西部64项;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3年至2005年共评出136门,东部有89门,西部19门。从以上项目建设的比较中,东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差距可见一斑。
此外,西部高职教育与东部相比还表现在整体办学条件较差,资金投人明显不足,教学基本建设十分薄弱,实验设备陈旧过时,实习实训条件简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低等。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西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制约着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对口支援是促进东、西部高职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高职教育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所处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方面的困难,仅靠西部地区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还会进一步拉大。
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逐步缩小差距,而缩小差距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中央政府的关注和协调。对口支援,是党和政府对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采取的有力措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需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无偿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受援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增强西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能力,缩小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有利于缩小东西部高职教育的差距,对于保障教育公平和促进民族团结、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的实践
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得到东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众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作为全国高职院校的排头兵,也大力推动此计划的开展。根据我们对全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活动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对口支援不同于本科院校,具有自己的特点与模式。
(一)特点
1.联席会议搭台,众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自成立以来就把对口支援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校院长们实地考察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情况,加强东西部地区校院长们的交流,为东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工作牵线搭桥,提供组织平台。在联席会议的倡议、组织下,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对口支援活动。2006年1月,1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西部19所高职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导向。开放联合原则,实现双方自身发展能力提升;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打造、示范性实践基地共建共享为具体内容,采取多途径、多模式的合作。
2.以智力支援为主,智力支援与物质支援相结合。支援学校围绕以智力支援为主,从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互访、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此外,还捐赠设备、资料等物质资源帮助建立实训基地,提高西部高职院校硬件建设水平。
3.千方百计提高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好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西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千方百计提高受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的一个亮点和特点。东、西部高职院校采取联合招生、共同培养模式或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解决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转贴于
(二)模式
1.内涵建设模式。如何加强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以智力支援为主,从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互访、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坚持以学校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师发展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生长点,帮助西部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2.“2+1”合作办学模式。“2+1”合作办学模式,就是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利用东部高职院校的品牌优势,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共同招生,按照统一培养目标,开展“分段式”合作办学。前两年在西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东部高职院校完成最后的专业学习及毕业实习任务,以充分发挥支援学校在专业教学、实验实训优势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订单培养模式。东部高职院校按照企业订单培养要求,招收西部学生开展委托订单式培养,既解决西部学生就业问题.也缓解了东部地区高技能人才不足等问题。
三、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的建议和设想
根据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的实践及未来发展要求,笔者就今后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1.就国家层面来说,以政策引导及项目管理等方式整体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教育部正在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遴选并建设100所左右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代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议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口支援若干所西部高职院校,以带动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建议西部高职院校把急需支援的内容上报教育部,由教育部统筹考虑,把急需支援的内容设置成若干个项目,如师资培训项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科研合作项目等。每一个项目的运作,辅以一定的专项经费,以吸引更多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去申报这些项目。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运作,解决西部高职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推动西部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
2.就当地政府层面来说,要以制度创新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招生、就业制度,省属高职院校可对口招收西部学生。学生毕业后可在东部地区就业,也可回西部就业。为使对口支援工作规范、有序,常抓不懈,建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对口支援工作。
当地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以“连锁化、集团化”等方式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允许东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去西部连锁办学,或东西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等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
3.就学校层面来说,要全面、深刻把握对口支援的内涵,力求对口支援的实效性。支援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西部地区及受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对口支援;受援学校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支援学校要把自身的优势和受援学校的需要,最佳地结合起来,讲实效,实实在在地提高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
加强支教和干部挂职交流制度,进一步增强受援学校的造血功能。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受援学校基层院系的师资和管理水�
以校园信息化建设为切人点,提升西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育。对于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对口支援中,可把援建校园信息化项目作为切人点,整体提升西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数字化校园,才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帮助受援学校开设紧缺的高质量课程,开展专业教育探索,培训管理干部。
4.加强舆论宣� 要注重运用灵活多样方式,及时宣传、表彰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对口支援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口支援工作,使对口支援西部高职教育在更大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高教毛入学率21%在校生2100万世界第一[N].人民日报,2006—02—17.
对口支援 篇二
一、组织与领导
成立了对口支援民族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傅晓春,副组长:龚承华,成员:陈平贤、袁承红、朱勇华。由于局领导岗位调换,现组长为局党组书记、局长董继辉。由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抓,全体人员积极投入实际工作,做到工作责任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二、支援工作的主要情况
我局的支援工件坚持标本兼治相结合,治穷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对口支援工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稳步推进、富有成效。
1、我局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深入村民调查分析,摸清村情民情,了解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着力扶助解决农业用水难的问题,想方设法协助该村向上立项争资,2012年度我局已向上级筹资一万余元用于维修该村农田灌溉渠道,从而确保了该村农业生产旱涝保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参与规划布局,完善群众的公益性事业设施建设。使当地村民的人居环境等得到全面改善。
2、认真抓好该村“三清三改”工作,充分利用山区有利条件,发挥山区天然资源优势,解决该村卫生饮用水,让群众能喝上优质水,保障村民的身心健康。
3、在引导村民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帮助村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着重搞好油茶林改造与新造高产高效的油茶林,对部分毛竹林进行改造更新。改造或新造油茶林、毛竹林200-300亩,使群众收入得到持续增长。
对口支援 篇三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对口支援;发展
一、 教育 “对口支援”的内涵
(一)教育“对口支援”的概念界定
当前,很多学者都对“对口支援”作出了概念的界定,但是由于他们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方向不同,所以对“对口支援”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
根据以前学者们对教育“对口支援”的界定,结合目前教育“对口支援”实施的情况,我认为,所谓教育“对口支援”,是根据我国东西部之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存在着的巨大差距,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客观实际,为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产业发展,同时也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达省市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政府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机构、行业或者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支援关系,以干部支援为纽带,支援不发达地区文化教育产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达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一种政策模式,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二)教育“对口支援”的原则
发掘优势、共谋发展、长期合作、互利互助这四条原则,是深化教育“对口支援”,促进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当地人文环境改善的基本原则。 发掘优势,发掘落后地区的优势资源,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及相应的文化基地的建设,从而带动当地的文化教育产业发展。
共谋发展,是文化落后地区与支援方的行为效果关系,是开展教育“对口支援”的目的,也是“对口支援”教育落后地区得以深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合作,是文化教育产业落后地区与支援方关系在时间上的反应,是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深入持久的重要标志。
互利互助,是文化教育落后地区与支援方的效率利益关系,是保持教育“对口支援”旺盛生命力的核心。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四条原则是深化教育“对口支援”,促进文化教育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基础。
(三)教育“对口支援”具有灵活性
援助一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工作,确定教育支援的重点、难点和方向,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可以随时作出变化。同样,不同的负责单位和援建单位也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来决定教育援助的形式,总之,教育的“对口支援”是多样化灵活的。
以上都是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对口支援”进行分析。其实在教育“对口支援”的实践中。在加强和田地区教育支援的同时,支援方还广泛地开展了对和田地区的经济技术活动和一定区域的经济协调活动,同时协调和田地区内部城乡之间以及中部地区与边疆地区间的教育“对口援助”也向着纵深多元化发展。
二、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对口支援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萌芽,70年代末正式提出并实施,实施以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在实施中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便使其能更好的发挥效用。所以对口支援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新疆教育“对口支援”的中心目标不止是快速有效,而主要是社会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发展。这一“援助”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它的大规模,在于它试图以全国之力来协助一个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确保2024年在文化教育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在教育发展上有更大的突破,最大程度缩小受援地与内地差距。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对口援助”工作有针对性地做了调整,呈现如下新特点:
(一)教育“对口支援”范围扩大
1997 年以来,内地 14 省市(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以及辽宁)响应中央号召实施了“一省市对口支援新疆一地州”。“但由于新疆各地州社会发展起点低以及每个地州地域比较大,所以,对口援疆的实效性没有显著增强。新一轮对口支援将任务细化到县,力争援助对象针对性更强,效果更高。①”“受援方由过去的新疆 10 个地州、56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 个师,扩大到新疆 12 个地州、82 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2 个师。在支援方中,新增了安徽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广东省深圳市,达到了 19 各省市②”
(二)重点支援基层和南疆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目前全自治区有30个贫困县,其中部级贫困县27个,贫困人口253万,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96%,且主要集中在南疆。南疆三地州在2011年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列为集中连片开发区。叶城县总人口为45万,其中农村贫困人口约11万人,2.17万户,占全县人口的1/4”。③民生问题十分的突出,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穷啥不能穷教育”,可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然存在大量的文盲。
因此“新疆主要困难难在基层、难在南疆、难在国家扶贫县、边境县和团场。所以,要把援助重点放在基层,放到贫困县、边境县和团场,放到乡镇和农村”④。要力争在这样的对口教育支援中能够切实的做到教育“对口援助”的成果具有普世价值,不仅仅让受援助地区的学生教师能收到启发和教育,更能带动当地文化氛围,文化产业的发展,使社会风气向良性发展。
(三)准确把握教育“对口支援”的时间周期
首轮援疆实施以来(1997年以来),在教育“对口支援”的最初是采用3年 的时间(每3年更换一批老师和领导干部到相应的岗位),部分地区为一年半,首轮支援每期3年,重视援疆干部和援疆教师的使用,却忽视了援疆干部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以利于被支援地区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工作思路、方法和作风,在支援中得到改观。同时在前一轮对口支援中,每一期对口支援为期3年,对于培训发展中紧缺的复杂的各类技术人才、专业性人才尤其紧缺的“双语”教师的培训是要花一定量的时间。并且,这样的时间周期安排更适合支援人员在和田地区展开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对口支援”的要求。
“对口支援”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的援建落后地区政策,教育“对口支援”在支援政策中最初一直处于边缘位置,而同时,教育是实现支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能够帮助落后地区的人文气息和社会风气的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的“对口支援”,促进和田地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史非常总要的,所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教育的支援也从边缘位置向中心位置发展,相对于之前的教育援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援助中不断改进。(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编号一: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点立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MKSCXY201207)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二: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招标课题(13XSQZ0109)
注解
①新疆都市晨报。 新一轮援疆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制[N].2011 年 1 月 1 日 T2 版
②刘向晖。 援疆工作 14 年回顾与展望[J].新疆地方志 ,2011 年第 3 期
对口支援 篇四
关键词: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33-03
一、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
自2001年教育部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以来,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已开展15年,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2005年。“十五”期间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启动和实施阶段。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对口支援计划正式启动,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采取一对一方式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西部高校。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由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1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1所高校的82个一级学科建设,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深入展开。
第二阶段:2006年―2009年。“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时期,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重点加强受援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2006年教育部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采取多对一的方式,由35所高校对口支援地区6所高校,实现了对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第三阶段:2010年―2015年。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对口支援工作要从注重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来。目前,支援高校由2001年的13所扩展至94所,受援高校由原来的13所扩展至67所,以政策为支撑、以支援与受援高校为主体、以科学管理和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对口支援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行的意义
(一)“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国家通过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东部带动西部,“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财政转移支付,一种形式是把东部地区丰富的财税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对口支援的形式,把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借力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通过对口支援的形式,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口支援模式分为边疆地区对口支援、灾害损失严重地区对口支援和重大工程对口支援三种政策模式[1]。目前,主要是援疆、、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和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对口支援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灾区的恢复重建,对协调区域均衡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有较强的特殊性,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附带促进地区稳定、生态补偿、民族共同发展、灾害应对等功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特殊性,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各地区各族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在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本质。在对口支援中最突出的是、援疆,和新疆的发展较为特殊,是西部地区发展的短板,对新疆和实施大力度的财政转移支付措施,是全面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效带动区域间的协调、均衡发展,整合区域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纵深发展。在此大背景下,财政转移支付对加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的发展建设尤为重要,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建设的重点之一,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三)财政转移支付意义的集中体现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旨在通过国家对西部高校实施特殊政策、特殊扶持项目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和东部地区高校在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对口支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全面提升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水平,推动高等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这两种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既关系国家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也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口支援着力使西部高�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形式,本质上体现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政策精神,是以教育为中心、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支援高校广泛参与的援助体系,是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支援高校智力资源、物质资金向受援高校转移的过程。从财政转移支付角度讲,是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运用行政手段把东部发达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通过东部支援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受援高校,搭建起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渠道,主要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两种模式。
(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国家通过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和渠道。
1.重点高校建设。教育部与相关省(自治区)开展重点高校共建工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10年中,贵州大学、宁夏大学、大学、青海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进入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质量工程”项目。2007年教育部实施了“质量工程”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在西部地区高校建设数字化教室,支持西部高校教师和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以“十一五”期间为例,中央财政投入了5520万元,资助近3000名受援高校教师锻炼学习[2]。“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资助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3]。
3.学科建设。截止到2011年,受援高校一级博士点总量由6个增长至115个,二级博士点由102个增长至592个,一级硕士点由73个增长至632个,二级硕士点由773个增长至2229个[4]。学科建设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支援高校的援助,更离不开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有力支持。
4.科研支持。在科研方面教育部侧重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注重提升西部高校科研能力。2001年―2011年,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增长了2.5倍,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项[5]。
5.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单独招生计划。2011年教育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计划”,加大对西部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虽然培养经费财政拨付给支援高校,但是主要受益方却为受援高校。此外,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对口支援工作,安排给教育厅、贵州教育厅、云南教育厅和青海教育厅共计2500万元,支持各高校加强对口支援工作。
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纵向财政转移模式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给予了大力扶持。这种财政转移模式主要是专项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发展西部高等教育、提升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的特定目标。此外,以支援高校对口援助受援高校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支援高校对受援高校的支援主要体现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支援高校主要是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本科生联合招生等方面开展支援工作。
1.队伍建设。支援高校除了接受受援高校教师进修干部挂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向受援高校选派高水平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是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口支援工作10年间,共有教师干部12人次到西部高校任教挂职,开展短期讲座学术论坛27次。
2.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受援高校发展的关键。如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援助下,大学2003年开办了工科专业,填补了高等工科教育的空白[6]。在中国人民大学支援下,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3.本科生联合招生。对口支援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协调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本科生联合招生是贯彻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如复旦大学与民族学院、云南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开展的插班本科生和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10年间共联合培养本科生近400名,有效地实现了优资教育资源的共享。
4.图书仪器设备。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是许多受援高校发展的瓶颈,此方面的援助对西部高校发展至关重要。图书仪器设备的支援能够有效改善支援高校的办学条件,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共接受支援高校投入资金约2107.06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实验科研设备购置、科研开发和图书及办公设备配备,共接受捐赠图书约51.45万册,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支援高校对口支援受援高校是工作核心,通过对口支援的通道,东部高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大规模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是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从本质上就是国家采用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协调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四、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的核心问题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依据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不同于省与省(自治区)、企业对企业之间的对口支援,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受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管控,高校与高校间的对口支援主要是单向的资源流动,是一种特定领域中的强制性的资源转移。单纯地从共同富裕论、政治稳定论、民族特殊论、生态补偿论、基本权力均等论和灾害及突发事变论等伦理观来理解,不能建立起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财政横向转移支付的合理依据[7]。没有法律和制度化的依据,紧靠国家行政命令来推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也是非常脆弱的。长期发展下去,只能增强政府的行政干预,无法建立起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性体制。
(二)市场机制下财政转移支付的资源配置效率
横纵两种财政转移方式并存,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依托国家政策搭建起对口支援的整体框架,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横纵混合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固定化的,也不是基于制度化所建立形成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横纵两方资源的流动与配置主要基于国家的政策和对口支援双方的协议,资源的适用性不高,很难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横向财政转移和纵向财政转移如何实现高效率也是制约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以受援高校实验室规划建设为例,是以对口支援高校援建为主,还是以国家专项投入为主?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是否以目前国家投入培训资金,支援高校承担培训任务为最优模式?很值得商榷。
对口支援的双方主体与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必须逐渐把单向的对口支援转向互惠共赢,实现“支援”到“合作”的转变[8]。“合作”实质即资源的双向流动,在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下,让支援高校不只单纯地收获政治荣誉和社会声誉,也从教师和管理干部锻炼、科研项目开发和地方经济服务中收获利益。以政府主导的体制过渡为政府主管、市场主导、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合作共赢的模式,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科学发展。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资金支撑
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各种资源的流动,最终要表现为资金或以资金为载体,国家投入的专项资金来源明确、毋庸置疑,但支援高校对口支援的横向资金的来源却难以明确。目前,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地方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本校自身收入,支援高校多为部属院校,资金主要来源于这四个方面。对口援助资金从何渠道来,支援高校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应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既然国家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相关经费必然由国家提供;另一种认为由支援高校剩余财力支出,是多渠道的来源。可以明确的是,支援高校的援助资金不应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既不符合我国现行财政制度,也不利于资金效用的发挥,也偏离了对口支援的本质。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实质是由东到西的横向财政转移,主要把东部资源向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领域转移,资金应来源于国家拨款以外的渠道。
(四)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我国高校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对口支援经费如何纳入财政管理体制中,形成规范的预算、支出、管理和审计是当前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的难题。以支援经费的预算为例,经费的数额国家没有规定,没有制度上的约束,主要是双方讲政治、讲感情,通过协议博弈的结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受援高校直接将项目款项列入接受捐赠中,而支援高校则较难处理,这种半自愿半强制的“援助”很难找到合适科目列入本校支出中。加之没有有效的审计监督,对资金的支出和效益很难评价,容易滋生诸多问题。
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较大影响。在我国横向财政转移制度尚未构建和高等教育对口支援长期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应加大国家财政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导,建立完善国家引导、市场主导、东西部高校合作发展的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模式,如此才能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中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推动高等教育均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J].社会主义研
究,2011,(2).
[2]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2011年报[Z].2011.
[3]赵婀娜。我国将设专项资金培训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
教师[N].人民日报,2011-12-05.
[4]唐景莉。西行壮歌响九州[N]中国教育报,2011-12-05.
[5]刘茜。10年对口支援 西部高校得实惠[N].光明日报,
2011-12-07.
[6]教育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交
流材料[Z].2009.
[7]伍文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框架
[J].财政研究,2012,(1).
对口支援 篇五
关键词:高校对口支援;深化;问题;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
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十年来,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支援高校已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94所,77%的“985工程”①建设高校参与了对口支援工作;受援高校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67所,覆盖了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通过对口支援,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和硬件设施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由于受援高校绝大多数集中在民族地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东部高校支援民族地区高校。本文通过梳理十年来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成效及问题,为进一步规划和落实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提供借鉴。
(一)由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扶贫发展到教育扶贫
最初教育对口支援是作为扶贫内容之一逐渐凸显出来的。建国后三十年虽然实施了教育支援边疆的政策,但对口支援仅仅作为一个临时举措未放在扶贫的战略高度且局限于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中西部贫困地区显得越来越滞后,国家在开展扶贫的同时,开始鼓励东部经济增长较快省份有针对性地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1983年1月国务院了《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坚持不懈地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出进一步加强智力开发,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帮助培养生产技术、教学和医务人员。[2]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中强调: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增加智力投资,重点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速培养适应山区开发的各种人才。[3]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帮助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1996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报告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与甘肃省等十对对口单位,开展扶贫协作。[4]扶贫协作工作的日益成熟,为教育对口支援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由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对口支援发展到高等教育对口支援
教育作为扶贫内容凸显出来后,为了帮助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从1992年开始探索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探索是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开始的。1992年3月,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共同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省、市与少数民族贫困省、区开展对口支援协作,并拟订了对口支援协作关系的省区名单。1992年10月19日国家教委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明确实施教育扶贫主要是帮助和推动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民族贫困县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繁荣,并确定了互相帮扶的对口省份。[5]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第11条规定:“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6]由此开始了东部发达省、市对少数民族贫困县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与协作工作。
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加快落实《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国家教委、国家民委于1993年11月27日至29日,在银川市召开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和交流对口支援少数民族贫困县教育工作的经验,研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措施。随后,1994年3月10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作会议纪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为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1996年11月,国家教委、国家民委联合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第二次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1993年以来全国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作的经验,调整了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关系,部署了下一步工作。至此,对口支援协作工作历经3年多,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阶段教育对口支援经验日趋丰富,明确了教育对口支援的形式、主要任务以及有关管理问题,而且在对口支援任务上逐步规范化,对支援协作的实施和管理有了更明确的分工和要求。
但是,西部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4月6日下发了《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提出实施“两个工程”。虽然文件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的,但也明确了,“除义务教育外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7]同年4月20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东西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教育对口支援“两个工程”作了具体部署,在实施范围中要求“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做力所能及的支援工作”。[8]2000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重申了文件精神,并介绍了教育部采取的十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举措其中包括加强西部高等学校建设力度,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
教育对口支援协作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基础教育对口支援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时机逐渐成熟。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为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2001年《通知》),
三是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问题,目前虽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政府没有相应配套政策鼓励高校开展合作,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对口支援的核心任务还没有从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来。
四是没有一套科学监督评估对口支援工作的制度。各种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混乱,目前主要以受援方是否获益为衡量标准,对支援方缺乏科学的评估办法,无法起到激励作用。总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还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想真正实现东西部高校平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模式,从政策上确立起持久发展的机制。
注释:
①“211工程”(211 project ) 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的各方面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②“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属211高校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12-05.
[2]国务院。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纪要[N].国发[1983]7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N].2010-09-29.
[4]国务院。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报告的通知[N].国发[1996]26号。
[5]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N].教民厅[1994]3号。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中办、国办[1993]3号。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N].2004-04-12.
[8]教育部等八部委。关于东西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基[2000]20号。
[9]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意见[Z].教高[2006]12号。
[10]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7.
[1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Z].教高[2010]1号。
对口支援 篇六
新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当今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稳定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的一支关键力量。作为兵团高等教育的龙头,石河子大学担负着兵团“人才库、思想库、智力源”的重要任务。正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将对口支援我校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整体规划中,并作为北大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落实。天津大学也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本着实事求是的校训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也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支援我校。石河子大学更是将对口支援工作当作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对口支援的各项资源。
五年来,石河子大学以对口支援为契机,抓住机遇,统筹规划,乘势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我� 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校正一步步朝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开放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对口支援工作在我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北京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成果丰硕
(一)名校名师支教,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建设明显改善
对口支援帮扶计划优秀10篇
名校优秀教师群体所传递的奉献精神与我校一贯秉承的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高度融合,这两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校的教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校教师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教育事业的决心明显增强,我校教师流失率从2000年的10%下降到2006年的1%。
(二)实施“文化西援”工程,开展“名校名师讲坛”,校园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文化西援”工程是北大对口支援的文化盛宴,是弘扬学术精神的主阵地,是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柯杨、原北大校长吴树青、著名学者梁柱、陆俭明、阎步克、魏英敏、曹文轩、王晓秋、胡壮麟等在内的31位专家学者先后到我校开展了66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伦理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听讲师生多达三万余人次。“文化西援”工程引起了新闻界、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新疆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名校名师讲坛”掀起学术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带动科研和学科建设,2007年3月我校全面启动“名校名师讲坛”计划。邀请北大、天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名家名师来我校开坛讲学。从2007年4月至10月将陆续有40位国内一流学者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十年并校庆典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学术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我校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中心任务认真落实。五年来,石河子大学共派出120余名教师赴北大进修,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7人作为师资后备力量前往北大学习。200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重点为我校培养高层次教师。目前共招收我校21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占目前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8%。
(四)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以科研为突破口,四个学科取得重大突破
对口支援工作伊始,北大确立重点扶持我校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四个专业。五年来,四个专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学方面,在北大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申报新专业1个、硕士点1个,立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兵团级重点实验室1个,合作申请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联合申报部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生物技术方面,两校共建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综合类、设计类实验课程的开出率,申报国家“863”转基因项目获得立项。计算机科学方面,我校教师与北大教师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采取共建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计算机联合实验室、实施远程授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在自治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课程评估中,我校名列第一。汉语言文学方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我校成立了文学艺术学院,改变了我校文轻理重的局面。2006年6月在北大的帮助下,文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文学与文化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区的专家、教授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
在北大的带动下,我校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显著提高。在国务院学位办第九、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共获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32个硕士点,博士点和文科硕士点取得零的突破,我校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五)举办干部培训班,互派干部挂职,干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北大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知识信息密集的优势,于2004年10月为我校中层干部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我校42名机关部门、各学院、直属和附属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了培训。短期干部培训开拓了我校干部的视野,转变了我校干部的思想观念。北大还通过与我校互派挂职干部,帮助我校提高管理水平。北大先后派东方语言所所长赵杰教授、校长助理于鸿君教授出任我校副校长。根据我校需求,北大派出研究生院彭万华、国际合作部潘庆德、药学院李长龄、政府管理学院王磊担任我校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挂职干部们管理经验丰富,管理理念新颖,管理思路明确,管理方法科学,既能出成绩,又能带队伍,为我校的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北大接受我校10名中层干部到相关部门挂职,加强了两校干部交流。
(六)积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自愿留疆工作人数逐年增加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工作,把人才培� 对口支援以来,我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本科学生赴北大插班学习,感受北大名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我校联合北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进了两校学生间的友谊。2003年,两校学生开展题为“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同台演讲,以“相约在西部”为主题举行了两场文艺晚会。此外,应北大邀请,我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作品在北大图书馆展出,我校学生参展的87幅美术、摄影作品受到北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2003年12月,应北大邀请,我校5名优秀学子赴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实习营”活动。我校每年接受北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来新疆兵团进行社会实践,加强了双方学生的交流。通过开展活动,与北大学生交流对话,开阔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我校学生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随着我校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疆及兵团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让许多内地毕业生看到了巨大的创业空间和自身发展的希望所在。对口支援五年来,一批优秀的内地毕业生志愿“服务地方经济,投身西部开发”,到新疆和兵团基层农牧团场建功立业已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亮点。西部大开发人才需求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我校创设的教书育人的内部环境共同作用,促使教育留人扎根西部的新的人才流向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自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中自愿留疆工作的内地生源人数和比例不断扩大。2003至2006年内地生源毕业生中在新疆和兵团就业率均在53%以上,2006年达到了70%,截止目前已有2084名内地生源毕业生扎根在了西部,不少学生已成为新疆及兵团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七)开放办学,扩大交流,石河子大学声誉明显提升
对口支援之初,北京大学就积极帮助我校做好外事工作。经北京大学牵线搭桥,我校已同日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岩手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欧亚太平洋地区大学合作中心等多所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学者和学生交流、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面与上述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校接待国外友好院校访问团近30批次,接受日本岩手大学赠图书700册,与国外高校合作科研项目2项。北大还介绍国外基金资助我校教师到国外研修,和我校共同组团参加国外和港台学术交流活动。自2004年起我校开始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巴基斯坦、韩国、日本留学生百余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外引内聚,我校五年来的外事活动量超过了建校以来外事活动量的总和,形成了开放办学的局面,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八)物资捐赠,资源共享,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北大组织出版社每年向我校捐赠新版图书,动员全体教师为我校捐赠自己的出版著(译)作。五年来共捐赠图书一万四千余册。由北大牵线,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签署了三校学术资源共享协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向我校开放了网上电子资源,北大图书馆在外文全文期刊查新上给予我校支持和帮助。
为改善我校办学条件,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向我校捐赠了100台电脑建立了“第五微机实验室”。北大向石河子大学化学系捐赠价值30万元的化学实验设备。北京大学资源集团向我校捐赠了40台NC机和4台服务器,由北大牵线,美国明导公司向我校捐赠了价值1亿元的计算机软件,三方建立了美国明导公司一一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新疆电子设计第一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天津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注入新鲜活力
(一)两校互访频繁,重点突出
我校校领导先后多次赴天津大学访问,就对口支援工作与天大领导沟通交流。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寻求支持与合作。2006年6月22日,天津大学校长率代表团来我校,落实两校的对口支援协议工作,并签订了两校“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11月23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元英进、党委书记冯亚青率相关专家教授等一行13人来访我校,就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召开科技洽谈会。2007年4月,来自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化工学院和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的领导、老师一行12人参加天津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联合招生的工程硕士班开学典礼。
(二)人才培养措施得当,力度显著
天大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签订联合开办“化学工程类专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班协议,并于2006年在我校招生。经过组织报名、考试,目前已有我校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的22名教师、工作人员被录取。该工程硕士班的开办,对于我校提升化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帮助兵团培养高水平化工人才,适应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产、三产转型等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今年,我校化工学院教师徐晓琳考取了天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免收全部学费。为帮助石河子大学提高英语语言学等专业的教学水平,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还与我校外国语学院决定为我校联合培养单考英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天大研究生院和社外学院领导、教师等多次来我校组织报名考试工作,该班今年招收我校15名教师作为师资培养。同时,天津大学接受我校选派的第一批工科类5名教师赴天大进修。2007年4月,天津大学聘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李春、代斌两位教授为该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三)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带动学院发展
在天津大学的支持帮助下,我校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的组建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2006年11月,该实验中心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实现了我校自治区级基础实验课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零的突破,� 目前,该实验中心正在积极准备申报2006年部级示范中心,迎接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为了更好的加强院际之间的合作,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正在积极准备组建联合学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并针对新疆生物质富集畅通等特点,筹建旨在解决能源短缺等问题的生物质转化工程中心。
(四)选派名师支教,我校教师受益匪浅
截至目前,天大已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短期讲学。天大派出的教师都是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荣获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的老教授。他们怀着对西部教育的满腔热情来到石大,认真准备了授课内容,将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校师生,详细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2007年5月22日,天津大学李淑芬教授来我校为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学院、药学院的师生们作的题为“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使我校三个学院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三、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构建全新办学格局
(一)签订学科建设计划协议,积极出访加强校际交流
2006年4月-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分别带领有关学院、部门前往这5所支援高校就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事宜进行磋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07年2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就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专程前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考察,具体商洽选派援疆干部事宜。
2006年6月,教育部在新疆召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我校与天大、浙大等5所高校分别签署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协议书。2006年8、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武学校长、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等先后率团来我校进行调研考察,落实两校签订的有关协议。
2007年伊始,我校校领导、各院系组团积极出访各所“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支援高校,落实对口支援各项工作。2007年3-6月,我校党委书记周生贵、校长向本春先后组团访问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支援高校,就学科建设、选派挂职干部、申报部级重点学科、师资培养等事宜与各高校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落实了工作。在此期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先后组团赴天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访问,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校师资水平
2006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接受了我校医学院选派的1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该校在职博士研究生班学习。该院还决定在我校医学院举办一期在职硕士研究生班。2006年10月,根据两校签订的协议,四川农业大学破格录取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为动物营养学博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收我校选派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前往该校相关实验室进行硕士论文实验。今年,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一名教师报考川农大的动物营养学博士,三名教师报考浙江大学动物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确定与我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两名。
(三)广泛进行教学、学术交流,促进相关学科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石年、李龙和吴汉荣三位教授先后来到我校,为我校2002级预防医学专业方向班学生讲授课程,并留下了他们的授课资料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又将有4位教师来我校讲授课程。
2006年11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祖辉教授来我校举办讲座,并被我校特聘为客座教授。2007年4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动物营养学教授许梓荣应邀来我校访问,与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院领导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谈。许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介观动物营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在我校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兵团科技局、兵团发改委及兵团农业企业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共同申报部级项目、联合研发产业化项目等事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结合新疆地方资源优势特点,我校动物科技学院联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共同起草了兵团“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受到兵团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争取到了兵团科技局工业科技攻关计划的立项支持,双方教师还共同参编专著1本。近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两项科研项目意向。
(四)挂职干部积极沟通,促进学院学科交流
对口支援实践证明,选派挂职干部是加强学科交流的有效途径。我校党委研究决定,以共同院长、挂职干部、副院长等形式大力引进支援高校的优秀管理人才,在1-2年间给我校17个专业学院都选配上支援高校的领导干部。2006-2007年,共有7名“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所属高校的挂职干部来我校工作。他们是天津大学张毅民博士任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吕家高博士任我校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余东游博士任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北京阜外医院任晓庆博士、熊长明博士先后出任我校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四川农业大学傅体华教授任我校农学院副院长,江南大学王洪新教授任我校食品学院院长。这些挂职干部都来自名校,学有专长,不仅能够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指导实验室及学科建设,而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为学院建设出力,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与支援方良好的沟通作用。
此外,2004年8月,教育部实施“50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选派教师计划”,确定中国政法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派出9位教师来我校支教,成功举办两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我校更加积极地与内地名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校先后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书,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
四、对口支援工作几点体会
五年来,我校党委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机遇,在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下,借助北大、天大、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等支援高校的力量,我校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硕果累累,对口支援工作规模逐步扩大。回顾五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我们总结以下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到位。从受援角度讲,兵团领导、学校领导对对口支援工作十分重视。我校将对口支援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写入规划中,把对口支援当作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来抓。从支援角度讲,北大领导也十分重视对口支援工作,闵维方书记一直强调:“对口支援是北京大学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实,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北大许智宏校长把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看成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大学校长也明确表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高起点、见实效地做好对口支援我校的各项工作。支援、受援双方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口支援日常工作,每年切块对口支援专项资金。建立了对口支援例会沟通机制。中央、兵团、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面开展,重点突出,树立精品。在对口支援中,我校以人才� 共培训、培养师资近200余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1/6。同时,以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互派挂职干部等形式提高管理层整体素质。落实“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带动我校药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以及汉语言文学四个学科的发展。天大通过学科重点建设带动我校化工专业建设。我校强力打造“文化西援”工程、“名校名师讲坛”、“西域法学高峰论坛”等扩大我校学术影响力的精品项目,提高社会声誉。
(三)积极合作,优势互补,科研攻关。我校教师与北大、天大、浙大、华中科大等教师利用新疆的地区资源特色,结合双方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一同立项申报科研项目,取得包括国家“973”预研项目立项1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申报立项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分子学实验室1个,EDA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1个,组建基础化学实验中心1个。我校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与支援高校合作科研项目,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上取得了突破。从兵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发,我校同天津大学联合与新疆石化企业合作,增强我校科技服务能力。
对口支援 篇七
一、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受援地区树立地方为主的思想,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互帮互助,苦干实干,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二)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央统筹协调,组织东部和中部地区省市支援地震受灾地区。
(三)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依据支援方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情程度,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在具体安排时,尽量与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关系相衔接。
(四)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在国家的支持下,集各方之力,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目标。
二、对口支援安排方案
(一)支援方。
东部和中部地区共19个省市,考虑海南省的实际情况不作安排;同时考虑重庆市是直辖市,且与四川的历史联系,西部地区安排重庆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支援省市为19个,即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
(二)受援方。
根据国家地震局提供的汶川地震烈度区划和四川省提供的受灾县(市)灾情程度,将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青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平武县、安县、江油市、彭州市、茂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小金县、汉源县、崇州市、剑阁县共18个县(市),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作为受援方。
(三)对口支援安排。
考虑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兼顾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对口支援安排如下:
1.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
2.广东省——四川省汶川县
3.浙江省——四川省青川县
4.江苏省——四川省绵竹市
5.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
6.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7.河北省——四川省平武县
8.辽宁省——四川省安县
9.河南省——四川省江油市
10.福建省——四川省彭州市
11.山西省——四川省茂县
12.湖南省——四川省理县
13.吉林省——四川省黑水县
14.安徽省——四川省松潘县
15.江西省——四川省小金县
16.湖北省——四川省汉源县
17.重庆市——四川省崇州市
18.黑龙江省——四川省剑阁县
19.广东省(主要由深圳市)——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
20.天津市——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
(四)未纳入对口支援的受灾县(市、区)由所在省人民政府组织本省范围内的对口支援。
社会各界及境外提出对口支援的,由受灾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三、对口支援的内容、方式和任务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对口支援的内容和方式有:
(一)提供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等服务。
(二)建设和修复城乡居民住房。
(三)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建设和修复城乡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五)建设和修复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
(六)提供机械设备、器材工具、建筑材料等支持。选派师资和医务人员,人才培训、异地入学入托、劳务输入输出、农业科技等服务。
(七)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
(八)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的其他内容。
基层政权建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安排,各级党政机关办公设施不列入对口支援范围。
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具体内容和方式与受援方充分协商后确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复杂,任务艰巨,支援和受援双方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设立机构,协调配合,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为争取时间,支援方要尽早参与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二)依据规划,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要严格按照灾后重建规划布局、选址要求和各类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防止盲目建设,防止盲目攀比。
对口支援 篇八
一、领导挂帅,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实施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确保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院党委及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2006年5月8日,成立了由医院党政领导、党办、院办、医教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亲自抓,党委书记等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具体抓,分工负责,责任明确。
二、及早行动,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一)深入受援单位调查了解情况
2006年5月6日至12日,由院长率领对口支援工作考察组一行6人,先后到我院对口支援的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凌云县人民医院、凌云县逻楼、加尤两个中心卫生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受援单位的情况。我们所支援的四个单位,一是边远山区,路途遥远,工作、生活环境均较艰苦;二是点多分散,;三是经济薄弱,基础设施与设备落后;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五是观念落后;六是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七是各受援单位发展不平衡,除凌云县医院基本建设和环境条件较好之外,其他三个乡镇卫生院均较差,要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调研组回院后,根据受援单位的情况,并结合我院的实际能力,制定了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帮助受援单位加强门诊、急救、检验、感染性疾病、产科等建设,加强医院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让受援单位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轨道;提高受援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
(三)三方共同签订支援协议,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为明确各方工作目标与任务,2006年6月3日、7日,我们分别与四个受援单位及其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三方共同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协议提出七大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重点。自签定协议以来,各方履行协议,尽职尽责,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工作配合协调很好。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克服困难,扎实实施支援计划
(一)派去业务骨干,帮助受援单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2006年6月15日,我院从内、外、妇、放射、检验科精心挑选内分泌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普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妇产科主治医师,放射科主治医师,检验科副主任、主管技师5名技术骨干组成医疗技术小组,派到凌云县人民医院工作一年。随后,我们又先后派出两批共10名医师长期驻凌云县人民医院。他们是:等。他们都是高年资的主治医师以上,其中科副主任5名,副主任医师(护师)2人。医疗技术小组人员,通过开展坐诊看病、查房、会诊、组织抢救危重病人和手术演示等技术指导,帮助受援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如,主治医师在妇产科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平时在病房认真带教查房,一丝不苟,详细检查与讲解;还定期举办科内业务小讲课,并率先在凌云县医院开展阴式子宫切除术、输卵管开窗术、卵巢肿瘤清除术等适宜新技术,使凌云县医院妇产科诊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统计,十个月来共完成手术近百例,得到了医院上下以及病人的一致好评。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到内科后,与科主任一起严抓病历书写质量,完善三级查房制度及危重病人抢救、会诊制度。经常在科室开展业务小讲课,疑难病例讨论。而且承担二线值班任务,遇到急危重病人时,随时到病房参加抢救工作,指导科内年轻医师进行各种内科常见临床操作;并且平时还接诊慕名而来的内科门诊病人。对病人耐心、细心,业务技术过硬,得到了县医院领导及患者的一致好评。十个月来共接诊门诊病人数百人,而且使内科如高血压急症、心率失常、心衰、糖尿病酮症、脑血管意外等急症重症抢救成功率较前大为提高,亦使凌云县医院内科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主治医师在放射科工作是最辛苦的,因为县医院放射科人手较少。郭�
他们还配合当地卫生局到逻楼镇、加尤镇及沙里镇开展了义诊活动。热情、耐心为1000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2、2006年,当我们
得知凌云县医院承担凌云、乐业两县的白内障复明工程任务而眼科医生不足的情况时,医院领导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把它视为我们分内的事,于2006年9月20~28日、10月13~16日,先后两次派出眼科主治医师、医师、主管护师3人组成支援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赴凌云县支援该院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手术任务,期间共完成手术80例。在这次支援行动中,我院眼科黄光初主治医师,把经他改良的电凝环形撕囊仪在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毫不保留传授给凌云县医院眼科医生。该技术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效果好、操作简单易学等特点,手术效果相当满意。黄光初主治医师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当地县政府、民政局、县医院和病人的高度赞扬。
此外,根据本我院的实际能力,对派去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采取以短期� 据统计,我院先后派去专家或业务骨干到凌云县人民医院、凌云县加尤中心卫生院和凌云县逻楼中心卫生院工作共8批26人次;到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工作的专家有9批43人次,累计派去专家或骨干17批共69人次,其中属短期工作有12批50人次。
(二)帮助受援单位培训人才
我院采取“走出去,请过来”的办法,通过派出业务骨干到受援单位传、帮、带,开展学术讲座或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安排业务骨干来我院进修,收到了较好效果。
1、开展学术讲座或举办业务培训班73次(期),培训医务人员3000多人次。
两年来,我院派去的技术骨干到凌云县医院工作至今,结合临床工作,给该院医务人员举行各种专业知识讲座,共52次。其中,(1)内科主治医师在科内讲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压病的诊治、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难治性心衰的诊治、甲亢的诊治、肺心病并心律失常的诊治、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抢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病历书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2)外科主治医师黄新讲了“急腹症的诊治,肝胆疾病的手术方法,肛肠疾病的处理原则,外科感染、败血症的处理”等。(3)妇产科主治医师讲了“孕妇监护、胎膜早破、慢性宫颈炎、宫颈癌、葡萄胎”等诊断与处理。(4)放射科主治医师郭李军讲了“肺癌的x线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及获得性心脏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ct检查对肺小细胞癌诊断的帮助、ct对脑内脑外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应注意的问题、数字化x线影像的发展及展望、糖尿病性骨病的x线表现”等等。(5)检验科主管技师讲授了“有关仪器故障排除的常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及检测、乙肝病毒pres1及抗pres2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室内质控失控和室间质评不合格项目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标准化体系及其在血细胞分析中应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实验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等。
(三)协助受援单位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医疗管理规章制度
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协助、指导受援单位建立医院主要医疗核心制度,修订已过时的制度,补充新规定有关内容共计87项。
(四)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受援单位的实际需要,帮助受援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部分医疗设备赠送受援单位。
1、2006年9月20�
2、帮助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由我院出资5154.00元进行产房改造装修,加强了该院的产科建设,于今年4月通过了市卫生局产科建设质量评审;还给该院赠送医生工作服50件、病床、床垫各12张、担架车1张、心电监护仪1台,总价值34250元。
四、取得显著成效
(一)受援单位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主要的医疗质量指标如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同比提高。病死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同比降低。医技科室出具的诊断报告准确、书写规范。
对口支援 篇九
2.发挥部门优势,努力在部分重点工作上有突破。一是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决策咨询、普法教育培训、调处矛盾纠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力争在全市率先建立集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工作以及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其他便民业务工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并将法律服务机构逐步向基层延伸,更好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三是加强全民普法教育。建立党政主导、党委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牵头、相关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普法体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将法治教育纳入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规划。强化青少年普法教育,在中小学校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加大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创新普法形式,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
3.争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支持。一是争取司法部赠送一批法制宣传书籍、刊物、挂图、光盘等普法资料;二是争取普法经费;三是争取为普法办配备一辆法制宣传车;四是提升普法网水平,加大普法网络平台建设。
4.争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的支持。一是争取由全国律协支持县律师人才培养和律师业发展;二是争取将县纳入全国律协巡回讲师团的培训范围,促进县律师执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三是争取中国公协支持县公证处服务窗口;四是争取由中国公协安排业务委员会在县开展公证业务帮扶活动;五是争取司法部指导省在分配中央补助地方法律援助办案专款时对县给予倾斜;六是争取司法部确定县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加强对县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导,在调研、宣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七是争取司法部协调有关省份法律援助机构与县开展结对帮扶,在业务交流、夯实基层基础、人才队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八是争取司法部支持县法律援助中心向省项目管理办公室申请成为项目实施单位,获得公益金支持办理涉及五类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案件。
对口支援 篇十
【关键词】对口支援 互利共赢 对策研究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教育部于 2001 年 6 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十年来,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开展了对口支援高校活动,我院于2014年开始确立了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计划,在两年的支援过程中我院从图书捐赠、实验室建设、师资交流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对口援建,在今后的对口支援中,我院将会继续贯彻对口支援的框架协议进行进一步的更深入的支援,以促进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健康良好发展,实现西部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我院对口支援的措施及方法
我院自2014年6月17日,在教育部于四川成都召开对口支援和四省藏区中职教育工作部署会上,确立了郑州财经学院与那曲地区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在之后两年时间里我院于那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师资交流、图书捐赠、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支援。这种对口支援会继续坚持并向更广方面和更深层次发展。
(一)我院正积极创建支援平台 形成双方各层次互访机制的建立
2014年6月17日,双方基于对口支援互助共赢的发展战略签订了支援框架协议。2014年7月22日至23日,我院由理事长牛钦民、常务副院长李庆阳、院长助理李赞组成的考察组深入自治区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就对口援助当地中职学校发展事宜与当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对接,并对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双方下一步协商交流等具体事宜达成了共识。我院将对口支援计划写入了我院的的发展规划,列入了我院的年度工作计划,根据计划来认真落实并执行我院的对口支援任务。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促进了对口支援双方支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保障。 我院正在建立专门的机构,设置相关领导兼任的对口支援工作部门,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并建立专项经费运作机制。两年来双方院校领导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和互访,2014年10月14日,那曲地区教育局局长谢才波、那曲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卡特、教务科科长尼玛德吉一行来到我院,与我院党委书记耿富德、院长李鸿昌、理事长牛钦民、常务副院长李庆阳、院长助理李赞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2014年12月26日,那曲职业技术学校一行来到郑州财经学院,就具体的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深度交流,用于落实每一项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
(二)我院加强对口支援的师资交流和培训
对口支援两年来,我院对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老师进行了多次的师资培训和交流。2014年12月12日,那曲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斯秋多吉、次仁顿珠来到我院,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2015年 6月27日,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杨齐忠一行15人来到我院,开始为期28天的学习培训,我院也派出了会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机电工程专业的15名老师,参与了暑期的交流培训活动。我院并为每位参与培训的那曲老师在培训结束后颁发了结业证书。这种师资交流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加强了双方院校老师的合作交流,并促进老师们在一些科研项目上的交流合作。
(三)我院加强物资帮助,进行了图书实验设备的无偿捐赠
2014年9月5日,我院进行了第一批的援赠那曲职业技术学校图书,援赠那曲职业技术学校的图书共593包,12825种,35047册。2015年5月23日,我院组成的工作队,在党委书记耿富德的带领下一行5人 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交流访问,并进一步在师资培训方面提供帮助,并在教学系统的完善、图书管理、实验室建设、专业技能培训、教材开发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援助,进一步落实对口支援各项任务。
二、我院今后进一步开展的支援合作措施及方法
(一)帮助支援学校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维护
我院会继续对支援学校进行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继续进行图书的捐赠活动,也会进行我院教师捐赠自己出版的相关图书项目,今后我院会在图书捐赠的基础上,帮助那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捐赠提供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访问权,还将为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以上所赠系统的软件集成服务,协助其进行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和相关技术维护人员的培养工作。
(二)加强骨干教师的那曲支教
今后我院会在对口支援框架协议的安排下,进行我院教师的那曲支教活动。帮助其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开展,包括新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以及相对应的科研活动的开展,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在教学科研活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慢点,我愿派遣骨干教师的支教活动也将促进该校科研活动的开展,促使其在短期内使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与完善。我院的支教老师也将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改革,鼓励一帮一的传帮带行为,鼓励并培养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参与相关的合作科研项目当中,进一步提高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前瞻性。运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我院精品课程的远程教学服务,为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化课程建设提供平台,是的我院的优秀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加强与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学术交流,将派我院的一些名师专家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名师讲座,拓宽支援院校师生的视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强调学科耦合发展 致力学科人才培养
我院将加强对口支援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合适的时机下,将会逐步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帮助那曲学生的人才培养,并在学科共建的基础上,尽享双方学分的互认,在我院强大的校企合作单位资源库里,也安排那曲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实习实践活动,提高支援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良好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那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四)加强两校学生的互访交流活动,拓宽支流范围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能,因此,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两校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对口支援活动中,两校将携手开展各种学生交流活动,比如说互派学生进行社团交流,互派学生参与各校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互派交换生进入彼此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共同开展联合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开辟人才培养的第二学习课堂。
(一)促进提高对口支援院校学科建设层次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我院在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中将重点帮助该校在机电工程、物流管理、会计学院等专业学科,以帮助支援学校在这些专业上面进行学科建设,帮助其新开设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以发挥我院会计学院作为第一大系的优势,在专业申报、教学计划制定、学科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其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上面更加合理,促进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更好发展。
(二)促进对口支援院校在科研能力方面的提升
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在科研方面还有待提高,我院计划在以后的支援活动中将加强同那曲的科研合作,比如联合申报一些横向合作课题,以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课题协作单位来共同申报,提高其科研水平,带动该校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中科研水平向高校前列发展。进而提高该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准,为学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对口支援院校的人才质量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我院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重心就在人才培养计划。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而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中职院校,其人才培养也以应用型为目的。我对口支援中,我院也重点在加强受援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跨学科设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我院依托我们学校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我院拥有河南三全食品公司、河南百业财务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将
(四)促进对口支援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高校的发展关键看其师资队伍的成长,师资队伍状况则往往成为制约一个学校发展的“瓶颈”,高效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将和对口支援院校达成师资力量定向培养、那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来我院交流访问、组织进行院系干部队伍挂职锻炼、双方院校教师联合科研申报攻关等方式来实现对对口支援院校的师资队伍的提升。使对口支援院校逐步的实现自身内部教师的成长,建立起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进而提高其在西部地区高校间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我国中西部高校均衡发展的目标。
四、我院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在对口支援政策下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我国实施的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是在中国政府主导下,作为中东部对西部计划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实施,其实质上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管是从对口支援院校的选择、还是支援政策的制定、对口支援资源的分配都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实质上从法律层面上却没有相关的法律还限制和保护,也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同时再碰到一些具体的地方法规时,中东部和西部也是有一些冲突的,对这些法规的不一致,还缺少一部权威的关于对口支援政策的法律的出台,来保障支援工作的有效实施,并未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过程提供统一的法律口径。致使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而没法就一些问题达成一致。
(二)支援双方还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
目前,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国家、包括地方并没有配套的专项资金支持,其在支援过程中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支援双方高校自己的固定的办学经费,在后续的支援过程中,就会凸显出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会出现由于经费的短缺,使得对口支援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案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和开展,造成支援工作开展的瓶颈,也会为未来对口支援工作的认真落实带来缺陷,尤其是在科研合作、学生师资交流方面带来问题。希望政府在对口支援活动开展后期,能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进而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三)支援双方还未在支援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支援和受援高校间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在支援行为的前期,双方都进行了一些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精力的投入,在后期,随着支援的深入,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就会出现支援积极性的下降。如何提高支援高校在支援过程中的积极性,关键的一点就是实现其对口支援工作的互利共赢,这样才能使得对口支援工作长期顺利的开展下去。对于我院这种民办院校而言,实现互利共赢可持续,更是迫切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构建双方高校互利共赢机制。目前,构建我院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互动双赢机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互利共赢的机制。这种“共A”型模式,就要求我们支援双方高校,在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方面,不仅仅要考虑高校双方的资源,还能很好的利用地方经济发展的契机和资源,主动积极寻找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来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实现互利共赢机制。比如引入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资源,进行互利共赢机制的探讨。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西部高校的发展。对支援高校而言,也是一种政治责任与光荣使命。我院在对口支援那曲职业技术学院两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图书捐赠、高层交流、师资培训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扎实的实施。我院将会在以后的支援工作中,继续努力,以实现那曲职业技术学院的快速良好发展。为西部发开发战略提供核心竞争力,提升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解群。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高亢。高等学校对口支援互动双赢机制研究[J].石河子大学,2010.
[3]孙杰。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的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