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教版二年级乘加乘减说课(优秀16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好的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优秀作品的标准,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请大家浏览以下范例,为自己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习有点困难。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数学思考。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力图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通过图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乘加乘减的本质意义和算理,启迪学生思维。但是我个人能力有限,也正如应老师说到的,我感觉这节课在算理上太强调了,而解决问题的中心就显得不够突出了。另外,在学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图就能理解的,我没想到学生会不赞成这样的算式,梁老师的一说也给了我不少的启迪,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也是我该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亲和力,富有童趣,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我的这节课评价显得重复,单调。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正如王老师的建议,多看少儿节目,多听少儿广播,增加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通过图文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理解,放开了让学生想,却显得有些散,课的主次目标也欠考虑周到,今后的教学中该引以为戒。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今天这节课主要借助生物组养的金鱼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乘加乘减”。
正如我所预料的,在经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之后,小朋友们很顺利地交流出了这样两种方法:
(1)连加:4+4+4+2=14(条)。
(2)先算3个4,再加2:4×3+2=14(条)。
当询问有没有其它方法时,二(1)班的田一丁小朋友高高举起了手。他说:“从第一个鱼缸里拿出2条,第二个鱼缸里也拿出2条,第三个里也拿出2条。这样,就有7个2,用7×2算就可以了。”听着这样精彩的.发言,我真是激动不已,这种想法太棒了!看着其他小朋友似懂非懂的神情,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以帮助他们理解。
前面三个鱼缸中都有4条金鱼,从每个鱼缸里拿出2条,这样的话,每个鱼缸里都有2条鱼,数一数,鱼缸里有4个2条,再加拿出的有3个2条,一共就有7个2条。
寥寥几笔,虽则简单,但非常清楚明了。好多小朋友不禁点头赞同。
既然能设想把鱼拿走,就能设想添加金鱼。于是就有小朋友想到了借2条鱼使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一共是4个4,再从中去掉借走的2条,就是金鱼的总数了。于是又得出了4×4-2=14(条)这样的方法。
虽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能使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使思维多样化,我还是觉得值得的,也是应该的。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
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
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二、学情分析: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3、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因此,我建议小学老师,多看少儿节目,多听少儿广播,增加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展示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3个玉米棒,共有4株,并列出算式3×4=12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12-1=11个,那么12是怎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3×4,列综合算式:3×4-1,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3个,有4株,所以是3×4,小熊掰走一个,所以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继而问学生,3×4-1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先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3.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谁乘3?是1+4的和乘3还是4乘3?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5)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谁的表现最好?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
4×3-1=11。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的: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玉米、香蕉、橘子等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亲切地说:你觉得这只小熊可爱吗,今天就和小熊一起来上数学课!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
(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2.口算,直接说出答案,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3×3=4×2=2×3=5×4=1×4=3×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可能学生提出: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老师接着问:怎样列式呢?
可能出现的答案:3×4=?4×3=?3+3+3+3=?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小结:要算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小朋友们列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算式,可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l利用课件的主题图,创设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问:小熊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掰下1个玉米棒子,高兴地往回走。(同时动画显示1棵玉米少了1个玉米棒子,小熊的肩上扛着1个玉米棒子。)。
问: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可能提出: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怎样列式?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要求每种列式都要说出意思?12-1=11(个)3+3+3+2=11(个)。
4×3-1=11个。
引导说出:表示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
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
式,小朋友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引出课题:乘加乘减(板书)。
l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1、练习一摘玉米棒(画面回到主题图上,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小熊心里在想了:“谁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谁。”)。
问:同学们,你们想试试吗?
同时也要说出每种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练习二:课本上的p56。
问: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练习三:参观森林果园。
引入:最后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问题?而且能否解答?运。
用今天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试一试。
要求:同桌互相出问题,然后互相解答,然后四人小组批改。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拓展练习:尝试根据算式,口头编题。5×4+3。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一共有多少个?还剩几个?
3+3+3+23×3+2=11(个)2+3×3=11(个)。
3+3+3+3-19。
4×3-1=11(个)。
4×3=1212。
3×4=12。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确定先算什么。
教学资源:教学例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学:
谈话:星期天,小猴淙淙家要来客人,猴妈妈带着小猴淙淙一起到果园里采桃子招待客人。瞧,一番忙碌后,他俩收获可真不少。(出示教学例图)。
二、进入情境,探求新知:
1、例题探究: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猴妈妈: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2)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b、猴妈妈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a、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b、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23=36(个)。
36+6=42(个)。
(4)你先算的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两种想法:
b、知道了猴妈妈采了3筐,每筐12个,就可以先算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再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合起来。
(5)集体口答。
2、学习试一试:
(1)要求猴妈妈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算好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说出自己的算式,教师板书:123=36(个)。
36-6=30(个)。
(3)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反思:
(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2)讲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寻找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从条件出发确定先算什么。
(3)这两道题各是用什么算法接问题的?(揭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1:口算给同桌听,每人口算两组题,一个回答,另一个判断正误。
2、想想做做2、3:先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练习解答。
3、想想做做4:
(1)理解题意;这是第2卷,还可以再拍6张是什么意思,你能换句话说一说吗?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4、想想做做5: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回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6: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体温: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自己的问题?
(3)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提问并可以指名某个同学解答自己的提问,由大家判断对错。
四、总结评价,点拨方法: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说怎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今天接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两步计算,关键是确定先算什么。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如果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就要把它先算出来。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条件想一想能先求出什么,再接着往下算。
教学板书:
猴妈妈: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1)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2)猴妈妈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123=36(个)123=36(个)。
36+6=42(个)36-6=30(个)。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加深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认识,教熟练地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初步具有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难点: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资源:数学卡片(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二、知识梳理:
(巧过第一关)。
1、练习六第1题: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答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集体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我比电脑算得快:
补充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口算,让学生快速抢答。
(争过第二关)。
3、练习六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4位学生板演。
(2)集体交流,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3)思考:笔算乘法和口算乘法有什么联系?
三、实际应用:
(勇过第三关)。
1、练习六第3题:
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玩得可开心啦!你们瞧:
(1)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指名汇报,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怎样想的?
2、练习六第4题:
谈话:南极的企鹅也到我们这儿来做客了,它正在和老母鸡在比一比呢!
(1)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怎样想的。
(4)教师说明:孵小企鹅的天数是在和孵小鸡的天数的3倍在比,所以要先求出孵小鸡的天数的3倍是多少。
3、练习六第5题;。
(4)如果把第3个条件改成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的2倍多3盆你还会算吗?计算交流。
(5)课外拓展;要求学生改变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变成不同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且列式解答,在小组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游玩了数学乐园,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乘加乘减
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乘加乘减
教科书第82~8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1.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能自己从实际情景中搜集信息,提高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想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习惯。
理解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分析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例题挂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列式计算,师讲解数量关系:要求猴妈妈和猴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用什么方法计算?谁加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猴妈妈采的只数+猴宝宝采的只数。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你会解答吗?在本子上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求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因为猴妈妈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怎样求猴妈妈采的个数?同桌交流12×3的算法。
求出了猴妈妈采的个数,再求什么?列式并口答。
4.教学“试一试”
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反馈。
5.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与以前有什么两样吗?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
三、分层练习,发展能力。
小猴子说:“二(2)班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决定带大家到公园去玩。你们想去吗?可是玩的过程中,我还有问题要考你们,如果你们答对了,还有惊喜等着大家哦,大家好好表现啊!”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门口。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桌交流,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的苗圃。
指名说图意,这样的问题呢?能解决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四、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像这样“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小朋友经常会碰到,以后你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