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网络言论的论文(专业18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范文范本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参考和指导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点和技巧。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
网络
网络热点不断更新,大家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在网上发表评论,但总有一些人利用网络不实名的特点,对一些人和事展开语言攻击。这类人被称为“键盘侠”,。网络百度词条:“键盘侠”,指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自私自利,却在网上习惯性地、集中性地发表"恶性发言"的人。
比如前段时间,演员乔任梁抑郁症去世,一些圈内的好友纷纷发微博悼念。一些他的朋友没没有发微博,部分网友就跑到他们的微博下评论,道德绑架的说他们没有良心,不为好友发微博表示。严重的甚至诅咒他们,话说的非常难听。
再比如近日演员陶昕然因为在热播电视剧《甄环传》中饰演了一个反派角色,最近在微博晒自己女儿照片时被某网友诅咒:你女儿不会有好下场。陶昕然转发这条评论并愤怒回应:x你大爷。
针对这两件事,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网络上对一些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自己说的话,最起码要做到不说脏话,不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要做到最起码的尊重。有一些人因为一些电视电影中虚构的情节就对一个演员或什么人进行人生攻击或是侮辱是很不理智很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有人诅咒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对于这样的人就应当接受广大网友的唾弃。还有一些人,利用自己所谓的正义感,和网络不实名制的特点,针对一些人进行道德绑架,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些公众人物。躲在电脑后用键盘在网络上进行疯狂攻击。
一些公众人物在受到这些“键盘侠”攻击后,有些人选择无视,也有一些人高调回应。在回应时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语。公众人物也是普通人,和大家一样,相信大家在自己受到侮辱后也很难不生气吧。但在回应时还是应当注意分寸,毕竟公众人物相对于大家来说影响力更大,若是语言不得体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此我们呼吁大家:净化网络环境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在上网时做到文明上网,理智上网。不发布过分的不合时宜的内容。也呼吁相关部门尽量做到微博等平台实名制,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消灭网络“键盘侠”,给大家一个文明健康的上网环境。
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论文【】
论文摘要: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因此可以模因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新的探析。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新理论。他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进行诠释。随着模因理论的发展,他冲破了文化领域,走进了语言学家的视野。在我国,何自然教授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的出现,[1]引起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因此,模因论对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他靠复制、传播而得以生存。模因这个术语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使用。[2]他指通过人类文化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思想。richarddawkins为他取了一个同基因(gene)相似的名字。他认为这个新的复制基因的名字要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mimeme”这个词缩短为meme。何自然教授考察了meme的理论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术语与“基因”的关系及其近似的发音,最后决定译为“模因”。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他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3]因此,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成为模因。模因也是自私的,也要极力传播自己,淘汰别的模因。
glenngrant认为模因是一种传染性的信息模式,他靠寄生复制来影响人类的大脑,改变人类的行为,使他们去传播这种模式。richarddawkins认为调子、思想、时尚词语、时装、造锅以及建造拱廊的方法等都是模因。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模因也是从一个大脑传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模因库中进行繁殖。n·k。humphery认为应该把模因看作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当你把一个有繁殖能力的模因植入我的大脑中,你就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模因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模因的工具。就像是大脑中的病毒,当他们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时,虽然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固有的性质和相同的模式并没有改变。
何自然教授总结了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认为模因研究主要形成了几个流派:[4]。
(1)信息观。这一流派以lynch和dennett为代表,把模因看作是一种信息图式,认为模因载体既存在于头脑中,也体现为物体本身。
(2)思想传染观。这一流派以gatherer为代表,反对将模因看成是储存于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单位,而坚持模因论在出现初期下的模因定义,即: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
(3)文化进化论。代表这一流派的gabora认为模因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模因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强调文化和生物进化相似,将文化看成是可以进化的一个系统。
(4)模因符号观。模因符号观的代表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deacon,他把模因当作是一种符号,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符号载体。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是因为模因这个概念有助于解决以往符号学理论中无法解释的难题。如果把语言符号看成是模因,那么模因不但具有了能被复制的物质外形,而且也具备了通过物质外形的复制而使信息得以传播的功能。
模因论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等等。在语言学领域里,用模因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功能:他可以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语言起源、习得、使用、变异等问题的认知,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的任何部分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子、篇章等不再为人们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
模仿性是模因传播的媒介。一种语言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模仿。当一个词或一句话被一个人说出去,但没有第二个人来模仿,这个词或这句话就不会被传播进而形成模因。人们倾向于那些最为流行的语言信息,被模仿的语言信息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模仿他。
流行歌曲歌名、畅销书书名、电影电视剧片名、新闻报道标题和广告短语、校园语言、网络语言等因让人感到新奇刺激、爽口、悦耳,能够及时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或切合大众心态,所以被人们广泛模仿。如“网虫”用来指沉迷于网络的人,随着网络的普及,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模仿性是语言模因形成的前提,而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本质特征,语言模因能够被模仿并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具有自我复制性。语言模因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地复制,经过复制形成新的语言模因。heylighten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而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宿主会下意识地滤掉与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相异或相斥的模因,选择性地接触、理解、记忆与之一致的信息。如果新模因与宿主已经存在的认知体系相适应,就有可能被接受。
(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他们就不能被称为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这个阶段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保留下来。
(3)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话语、文本、图片和行为。宿主倾向于表达那些他认为有趣和重要的、需要重复的模因。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质载体或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
他进一步指出,这四个阶段连续往复形成完整的复制圈。同时,每个阶段都存在模因的选择问题。这意味着有些模因会消失。模因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即模因变体。不同的模因变体会在有限的记忆空间争夺地盘,最适合的模因变体会赢得胜利进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传播性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径。语言要成为模因必须经过广泛传播。传播的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其生命力就越旺盛。模因的传播主要受制于时代气息。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热播,“pk”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pk”有二个渊源:一个源于英文playerkill的缩写,指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的彼此对打;另一个渊源是“penaltykick“的缩写,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引意为一对一单挑,只有一个人能赢。在“超级女声”淘汰赛中,“pk”指两个选手之间由大众评委投票决定淘汰一个的环节,把气氛搞得异常紧张。随着超级女声比赛的火爆开展,“pk”迅速传播开来。现在“pk”这个字母组合被当成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来使用,表达决一雌雄、比个高低,末位淘汰等多种意思。“终极pk”、“模特pk大赛”到“pk出局”等各种用法和说法充斥媒体、网络,他的传播一时成了最为强势的语言模因之一。
二十世界末互联网的诞生,促使人类生活产生了又一次深刻的革命。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中国,短短几年间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网络已完全被主流化,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同时对前三者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在不断改进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语言——网络语言。秦秀白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在线流通有关的语言,它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
(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术语;
(2)网络文化现象相关术语;
(3)计算机辅助交际(cmc)使用的特殊用语。[5]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种即用于网络交际的特殊用语。而网络语言的形成多亏了语言模因。
网络语言中模因的自我复制能力各不相同,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有些网络语言要胜过其他的网络语言,从而得以广泛传播。怎样的语言模因才能成为成功的网络语言?dawkins认为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
(1)保真度;
(2)多产性;
(3)长久性。
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有效的模因应该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重视而又被长期保存于记忆的模因。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在网络语言中,网民通常用“青蛙”指代长相不佳的男网民。用“555”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等等。这些源于文化生活的模因被人们熟知,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缺有意义在网络交流的语境中被激活,人们将他们同特定的网络符号相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人们更容易理解、记忆这些特定的网络语言,从而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复制力和传播力,有利于增强其长久性。同时,网络语言的语言特点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他针对视觉或者同时针对视觉与听觉,其介质是网络,具有即时的全球性和互动性特点,能在同一时间复制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些都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多产性的复制因子。而网民在交流和交际中为了达到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经常重复、增减、变换信息,利用谐音、缩略词、表情符号等创造出新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以实现信息的成功传播。例如:前缀cyber表“网络的”,通过模仿衍生出了诸如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ybershop(网上商店),cybercrime(网上犯罪),cyberfiction(网络小说)等新模因。cyber这一简单模因通过诸多模因复合体被广泛复制传播,提高了多产性,同时由于cyber具有继续衍生新词的能力,它的长久性和保真度也提高了。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喻为基因型的模因,后者被喻为表现型的模因。[4]在成功复制传播的网络语言模因中,表现最突出的应属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传播和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
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他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复制出的仍然是复制前的内容。[4]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基因型模因有以下几种:
(1)谐音:包括方言谐音、数字谐音、英语谐音以及输入文字时敲的别字。如“偶”就是“我”,这同粤语的发音有关,“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0451392”意为“你是我一生最爱”;“2c”为英语的“isee”;“尴尬”变为“监介”。
(2)借称: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美眉”指美女。
(3)英汉、数字混用:如“小case”意为“小事一桩”;“f2f”为“facetoface”。
(4)缩略语:如fm(followme);btw(bytheway)。
以上这些网络语言虽然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指的是语言形式结构没有变化,但意义发生了变化。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形式的传播主要有词根、词缀、派生词以及旧词赋新意。如“网”作为常用词被广泛运用,出现了诸如“网吧”、“网管”、“网友”、“网龄”、“网速”、“网瘾”、“网站”、“网址”等网络词语,可以说是天下尽在一“网”中。“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
本文在模因论原理的基础上,探析了网络语言成为成功模因的合理性及优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被模因传染的网络词语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网络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从外部来抑制恶意模因的自我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5]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105)·。
网络论文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极为方便地产生、发送、获取和利用信息。internet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网络安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造成internet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internet本身设计的不安全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存在着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安全的发展落后于网络攻击的发展。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功能最强大的安全工具莫过于防火墙,但是防火墙的安全功能是有限的,它很难防止伪造ip攻击。因此,发展一种新的网络安全防御手段来加强网络安全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入侵检测是帮助系统对付网络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的一种解决方案。入侵检测技术是当今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态安全技术,它与静态防火墙技术等共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1.入侵检测的概念及功能。
入侵就是指任何试图危及信息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为。而入侵检测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通常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另外,它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是对原有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入侵检测系统收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被保护的系统进行安全审计、监控、攻击识别并做出实时的反应。
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包括:(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3)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相关人士报警;(4)模式的统计分析;(5)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6)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2.入侵检测的信息来源。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而言,输入数据的选择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2)系统日志;(3)应用程序日志;(4)基于网络数据的信息源;(4)来自其他安全产品的数据源。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
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集中式、层次式和集成式三个阶段,代表这三个阶段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分别是通用入侵检测模型(denning模型)、层次化入侵检测模型(idm)和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snmp-idsm)。
3.1通用入侵检测模型。
denning于1987年最早提出一个通用的入侵检测模型(如图2.1所示)。
该模型由6个部分组成:(1)主体(subject);(2)对象(object);(3)审计记录(auditrecords);(4)活动简档(activityprofile);(5)异常记录(anomalyrecord);(6)活动规则。
3.2idm模型。
stevensnapp在设计和开发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时,提出一个层次化的入侵检测模型,简称idm。该模型将入侵检测分为六个层次,分别为:数据(data)、事件(event)、主体(subject)、上下文(context)、威胁(threat)、安全状态(securitystate)。
idm模型给出了在推断网络中的计算机受攻击时数据的抽象过程。也就是说,它给出了将分散的原始数据转换为高层次有关入侵和被监测环境的全部安全假设过程。通过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加工抽象和数据关联操作,idm构造了一台虚拟的机器环境,这台机器由所有相连的主机和网络组成。将分布式系统看成一台虚拟计算机的观点简化了跨越单机入侵行为的识别。idm也应用于只有单台计算机的小型网络。
3.3snmp-idsm模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复杂,攻击者大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攻击某个目标系统,而单独的ids难以发现这种类型的入侵行为。然而,如果ids系统也能够像攻击者那样合作,就有可能检测到入侵者。这样就要有一种公共的语言和统一的数据表达格式,能够让ids系统之间顺利交换信息,从而实现分布式协同检测。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的felixwu等人从网络管理的角度考虑ids模型,突出了基于snmp的ids模型,简称snmp-idsm.。
snmp-idsm以snmp为公共语言来实现ids系统之间的消息交换和协同检测,它定义了ids-mib,使得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易于扩展。snmp-idsm定义了用来描述入侵事件的管理信息库mib,并将入侵事件分析为原始事件(rawevent)和抽象事件(abstractevent)两层结构。原始事件指的是引起安全状态迁移的事件或者是表示单个变量迁移的事件,而抽象事件是指分析原始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的信息都用四元组来描述。
4.入侵检测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4.1入侵检测的分类。
通过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研究,可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如下分类:
根据目标系统的类型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基于主机(host-based)的ids。通常,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监测系统事件和操作系统下的安全记录以及系统记录。当有文件发生变化时,入侵检测系统就将新的记录条目与攻击标记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2)基于网络(network-based)的ids。该系统使用原始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利用一个运行在混杂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测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分析的数据来源,数据源可以是主机系统日志、网络数据包、应用程序的日志、防火墙报警日志以及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信息等,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不同分析数据源的入侵检测系统。
根据入侵检测方法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异常ids。该类系统利用被监控系统正常行为的信息作为检测系统中入侵、异常活动的依据。
(2)误用ids。误用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已知入侵攻击的信息(知识、模式)来检测系统的入侵和攻击。
根据检测系统对入侵攻击的响应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主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入侵后,可自动的对目标系统中的漏洞采取修补、强制可疑用户(可能的入侵者)退出系统以及关闭相关服务等对策和响应措施。
(2)被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对系统的入侵攻击后只是产生报警信息通知系统安全管理员,至于之后的处理工作则有系统管理员完成。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运行的分步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响应都集中在一台主机上运行,这种方式适用于网络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
(2)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设备上,一般而言,分布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模块上,如果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数据量比较大,那么数据分析模块也会分布,一般是按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组织。
当前众多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基本上是根据检测方法、目标系统、信息数据源来设计的。
4.2入侵检测的分析方法。
从入侵检测的角度来说,分析是指对用户和系统活动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及特征提取,以鉴别出感兴趣的攻击。这种行为的鉴别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事后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事后的进一步分析是为了寻找行为的责任人。入侵检测的方法主要由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组成。
误用检测对于系统事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恶意的吗?误用检测涉及到对入侵指示器已知的具体行为的解码信息,然后为这些指示器过滤事件数据。要想执行误用检测,需要有一个对误用行为构成的良好理解,有一个可靠的用户活动记录,有一个可靠的分析活动事件的方法。
异常检测需要建立正常用户行为特征轮廓,然后将实际用户行为和这些特征轮廓相比较,并标示正常的偏离。异常检测的基础是异常行为模式系统误用。轮廓定义成度量集合。度量衡量用户特定方面的行为。每一个度量与一个阈值相联系。异常检测依靠一个假定:用户表现为可预测的、一致的系统使用模式。
有些入侵检测方法既不是误用检测也不属异常检测的范围。这些方案可应用于上述两类检测。它们可以驱动或精简这两种检测形式的先行活动,或以不同于传统的影响检测策略方式。这类方案包括免疫系统方法、遗传算法、基于代理检测以及数据挖掘技术。
5.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5.1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
现有的ids系统多采用单一体系结构,所有的工作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都由单一主机上的单一程序来完成。而一些分布式的ids只是在数据采集上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的分析、入侵的发现还是由单一个程序完成。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如下的缺点:
(1)可扩展性较差。单一主机检测限制了监测的主机数和网络规模,入侵检测的实时性要求高,数据过多将会导致其过载,从而出现丢失网络数据包的问题。
(2)单点失效。当ids系统自身受到攻击或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保护功能会丧失。
(3)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如果系统需要加入新的模块和功能时,必须修改和重新安装整个系统。
5.2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主要主要表现在:(1)大规模网络的问题;(2)网络结构的变化;(3)网络复杂化的思考;(4)高速网络的挑战;(5)无线网络的进步;(6)分布式计算;(7)入侵复杂化;(8)多种分析方法并存的局面。
对于入网络侵检测系统,分析方法是系统的核心。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才是可行之道,将各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高性能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张宏.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石志国,薛为民,江俐.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唐正军.网路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郭魏,吴承荣.[j]入侵检测方法概述.《计算机工程》,第11期.
[5]泰和信科.内网安全管理[m].重庆:泰和信科,.
[6]薛静锋,宁宇朋等.入侵检测技术(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叶中行.信息论基础(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杜虹.谈谈“内网”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第2期.
[9]崔薇.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第1期.
[10]金卫.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第4期.
网络论文
网络点击都知道,这一方面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样写论文的?看看下面的企业网络论文吧!
摘要: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服务概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服务。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这种只有几台孤立计算机的典型环境是家庭和那些很小的非技术性的办公室,而典型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则是由技术人员操作大量的计算机,通过共享方便的通信、优化的资源等服务来互相联结在一起。
当一台家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或通过isp连接到因特网上,他就是使用了isp或其他人提供的服务才进入网络的。
提供一个服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硬件和软件累加在一起,它包括了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对服务的监控、维护、技术支持等。
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
1服务的基本问题。
创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服务是一个系统管理员的重要工作。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系统管理员必须考虑许多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
要和用户进行交流,去发现用户对服务的要求和预期,然后把其它的要求如管理要求等列一个清单,这样的清单只能让系统管理员团队的人看到。
服务应该建立在服务器级的机器上而且机器应该放在合适的环境中,作为服务器的机器应当具备适当的可靠性。
服务和服务所依赖的机器应该受到监控,一旦发生故障就发出警报或产生故障记录清单。
作为服务一部分的机器和软件应当依赖那些建立在相同或更高标准上的主机和软件,一个服务的可靠性和它所依赖的服务链中最薄弱环节的可靠性是相当的。
一个服务不应该无故的去依赖那些不是服务一部分的主机。
一旦服务建好并完成了测试,就要逐渐转到用户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调试。
1.1用户的要求。
建立一个新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要求开始,用户才是你建立服务的根本原因。
如果建立的服务不合乎用户的需要,那就是在浪费精力。
搜集用户的需求应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他们想怎样使用这些新服务、需要哪些功能、喜欢哪些功能、这些服务对他们有多重要,以及对于这些服务他们需要什么级别的可用性和技术支持。
如果可能的话,让用户试用一下服务的试用版本。
不要让用户使用那些很麻烦或是不成功的系统和项目。
尽量计算出使用这个服务的用户群有多大以及他们需要和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性能,这样才能正确的计算。
1.2操作上的要求。
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新服务的有些要求不是用户直接可见的。
比如系统管理员要考虑到新服务的`管理界面、是否可以与已有的服务协同操作,以及新服务是否能与核心服务如认证服务和目录服务等集成到一起。
从用户期望的可靠性水平以及系统管理员们对系统将来要求的可靠性的预期,系统管理员们就能建立一个用户期望的功能列表,其内容包括群集、从属设备、备份服务器或具有高可用性的硬件和操作系统。
1.3开放的体系结构。
有时销售商使用私有协议就是为了和别的销售商达成明确的许可协议,但是会在一个销售商使用的新版本和另一个销售商使用的兼容版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延迟,两个销售商所用的版本之间也会有中断,而且没有提供两个产品之间的接口。
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依靠它们的接口同时使用两种产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
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选择基于开放标准的协议,让双方都能选择自己的软件。
这就把用户端应用程序的选择同服务器平台的选择过程分离了,用户自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需要、偏好甚至是平台的软件,系统管理员们也可以独立地选择基于他们的可靠性、规模可设定性和可管理性需要的服务器解决方案。
系统管理员们可以在一些相互竞争的服务器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不必被囿于那些适合某些用户端应用程序的服务器软件和平台。
在许多情况下,如果软件销售商支持多硬件平台,系统管理员们甚至可以独立地选择服务器硬件和软件。
我们把这叫做用户选择和服务器选择分离的能力。
开放协议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并激起销售商之间的竞争,这最终会使我们受益。
开放协议和文件格式是相当稳定的,不会经常改动(即使改动也是向上兼容的),而且还有广泛的支持,能给你最大的产品自主选择性和最大的机会获得可靠的、兼容性好的产品。
2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立一个服务除了要求可靠、可监测、易维护支持,以及要符合所有的我们基本要求和用户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到一些特别的事情。
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每个服务使用专门的机器,这么作可以让服务更容易得到支持和维护,也能减少忘记一些服务器机器上的小的服务的机会。
在一些大公司,使用专门的机器是一条基本原则,而在小公司,由于成本问题,一般达不到这个要求。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在建立服务时要以让服务完全冗余为目标。
有些重要的服务不管在多大的公司都要求完全冗余。
由于公司的规模还会增长,所有你要让所有的服务都完全冗余为目标。
2.1使用专门的机器。
理想的情况,服务应该建立在专门的机器上。
大网站应该有能力根据服务的要求来调整到这个结构,而小网站却很难做到。
每个服务都有专门的机器会使服务更可靠,当发生可靠性问题是也容易调试,发生故障的范围更小,以及容易升级和进行容量计划。
从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大网站一般有一个集中管理的机器作为所有重要服务的核心,这台机器提供名字服务、认证服务、打印服务、邮件服务等等。
最后,由于负荷的增长,机器不得不分开,把服务扩展到别的服务器上去。
常常是在这之前,系统管理员们已经得到了资金,可以买更多的管理用的机器,但是觉得太麻烦,因为有这么多的服务依赖这机器,把它们都分开太难了。
当把服务从一台机器上分开时,ip地址的依赖最难处理了,有些服务如名字服务的ip地址都在用户那里都已经记得很牢固了,还有一些ip地址被安全系统如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
把一个中心主机分解到许多不同的主机上是非常困难的,建立起来的时间越长,上面的服务越多,就越难分解。
使用基于服务的名字会有所帮助,但是必须整个公司都使用标准化的、统一的、始终如一的名字。
2.2充分的冗余。
充分的冗余是指有一个或一系列复制好的服务器,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接管主要的故障设备。
冗余系统应该可以作为备份服务器连续的运行,当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自动连上线,或者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就能接管提供服务的故障系统。
你选择的这类冗余是依赖于服务的。
有些服务如网页服务器和计算区域,可以让自己很好的在克隆好的机器上运行。
别的服务比如大数据库就不行,它们要求连接更牢固的崩溃恢复系统。
你正在使用的用来提供服务的软件或许会告诉你,冗余是以一种有效的、被动的、从服务器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主服务器发生故障并发出请求时,冗余系统才会响应。
不管什么情况,冗余机制必须要确保数据同步并保持数据的完整。
如果冗余服务器连续的和主服务器同步运行,那么冗余服务器就可以用来分担正在正常运行的负荷并能提高性能。
如果你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负荷超出性能不能接受的临界点,以防止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
在到达临界点之前要为现存系统增加更多的并行服务器。
冗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容易升级。
可以进行滚动升级。
每次有一台主机被断开、升级、测试然后重新开始服务。
单一主机的故障不会停止整个服务,虽然可能会影响性能。
如果你真的搞杂了一个升级那就关掉电源等你冷静下来再去修它。
参考文献:
[1]莫卫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4.
[2]吴怡。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论文
论文摘要: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因此可以模因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新的探析。
1·引言。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新理论。他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进行诠释。随着模因理论的发展,他冲破了文化领域,走进了语言学家的视野。在我国,何自然教授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的出现,[1]引起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因此,模因论对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2·模因论。
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他靠复制、传播而得以生存。模因这个术语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使用。[2]他指通过人类文化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思想。richarddawkins为他取了一个同基因(gene)相似的名字。他认为这个新的复制基因的名字要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mimeme”这个词缩短为meme。何自然教授考察了meme的理论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术语与“基因”的关系及其近似的发音,最后决定译为“模因”。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他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3]因此,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成为模因。模因也是自私的,也要极力传播自己,淘汰别的模因。
glenngrant认为模因是一种传染性的信息模式,他靠寄生复制来影响人类的大脑,改变人类的行为,使他们去传播这种模式。richarddawkins认为调子、思想、时尚词语、时装、造锅以及建造拱廊的方法等都是模因。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模因也是从一个大脑传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模因库中进行繁殖。n·ry认为应该把模因看作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当你把一个有繁殖能力的模因植入我的大脑中,你就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模因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模因的工具。就像是大脑中的病毒,当他们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时,虽然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固有的性质和相同的模式并没有改变。
何自然教授了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认为模因研究主要形成了几个流派:[4](1)信息观。这一流派以lynch和dennett为代表,把模因看作是一种信息图式,认为模因载体既存在于头脑中,也体现为物体本身。(2)思想传染观。这一流派以gatherer为代表,反对将模因看成是储存于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单位,而坚持模因论在出现初期下的模因定义,即: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3)文化进化论。代表这一流派的gabora认为模因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模因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强调文化和生物进化相似,将文化看成是可以进化的一个系统。(4)模因符号观。模因符号观的代表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deacon,他把模因当作是一种符号,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符号载体。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是因为模因这个概念有助于解决以往符号学理论中无法解释的.难题。如果把语言符号看成是模因,那么模因不但具有了能被复制的物质外形,而且也具备了通过物质外形的复制而使信息得以传播的功能。
模因论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等等。在语言学领域里,用模因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功能:他可以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语言起源、习得、使用、变异等问题的认知,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的任何部分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子、篇章等不再为人们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
模仿性是模因传播的媒介。一种语言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模仿。当一个词或一句话被一个人说出去,但没有第二个人来模仿,这个词或这句话就不会被传播进而形成模因。人们倾向于那些最为流行的语言信息,被模仿的语言信息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模仿他。
流行歌曲歌名、畅销书书名、电影电视剧片名、新闻报道标题和广告短语、校园语言、网络语言等因让人感到新奇刺激、爽口、悦耳,能够及时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或切合大众心态,所以被人们广泛模仿。如“网虫”用来指沉迷于网络的人,随着网络的普及,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在“网虫”的基础上,继续模仿出一批与“x虫”同型的词语。比如:“棚虫”指乐于或专职从事录音棚中配音的人;“会虫”指擅长组织、策划会展的人;“房虫”则指热衷于从事房产购销的人。“x虫”的传播和流行依靠人们相互模仿,没有模仿,语言无法获得更广阔的使用空间,无法形成语言模因。
模仿性是语言模因形成的前提,而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本质特征,语言模因能够被模仿并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具有自我复制性。语言模因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地复制,经过复制形成新的语言模因。heylighten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而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宿主会下意识地滤掉与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相异或相斥的模因,选择性地接触、理解、记忆与之一致的信息。如果新模因与宿主已经存在的认知体系相适应,就有可能被接受。
(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他们就不能被称为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这个阶段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保留下来。
(3)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话语、文本、图片和行为。宿主倾向于表达那些他认为有趣和重要的、需要重复的模因。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质载体或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
他进一步指出,这四个阶段连续往复形成完整的复制圈。同时,每个阶段都存在模因的选择问题。这意味着有些模因会消失。模因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即模因变体。不同的模因变体会在有限的记忆空间争夺地盘,最适合的模因变体会赢得胜利进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传播性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径。语言要成为模因必须经过广泛传播。传播的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其生命力就越旺盛。模因的传播主要受制于时代气息。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热播,“pk”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pk”有二个渊源:一个源于英文playerkill的缩写,指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的彼此对打;另一个渊源是“penaltykick“的缩写,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引意为一对一单挑,只有一个人能赢。在“超级女声”淘汰赛中,“pk”指两个选手之间由大众评委投票决定淘汰一个的环节,把气氛搞得异常紧张。随着超级女声比赛的火爆开展,“pk”迅速传播开来。现在“pk”这个字母组合被当成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来使用,表达决一雌雄、比个高低,末位淘汰等多种意思。“终极pk”、“模特pk大赛”到“pk出局”等各种用法和说法充斥媒体、网络,他的传播一时成了最为强势的语言模因之一。
4·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
二十世界末互联网的诞生,促使人类生活产生了又一次深刻的革命。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中国,短短几年间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网络已完全被主流化,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同时对前三者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在不断改进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语言——网络语言。秦秀白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在线流通有关的语言,它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术语;(2)网络文化现象相关术语;(3)计算机辅助交际(cmc)使用的特殊用语。[5]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种即用于网络交际的特殊用语。而网络语言的形成多亏了语言模因。
网络语言中模因的自我复制能力各不相同,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有些网络语言要胜过其他的网络语言,从而得以广泛传播。怎样的语言模因才能成为成功的网络语言?dawkins认为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1)保真度;(2)多产性;(3)长久性。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有效的模因应该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重视而又被长期保存于记忆的模因。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在网络语言中,网民通常用“青蛙”指代长相不佳的男网民。用“555”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等等。这些源于文化生活的模因被人们熟知,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缺有意义在网络交流的语境中被激活,人们将他们同特定的网络符号相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人们更容易理解、记忆这些特定的网络语言,从而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复制力和传播力,有利于增强其长久性。同时,网络语言的语言特点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他针对视觉或者同时针对视觉与听觉,其介质是网络,具有即时的全球性和互动性特点,能在同一时间复制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些都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多产性的复制因子。而网民在交流和交际中为了达到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经常重复、增减、变换信息,利用谐音、缩略词、表情符号等创造出新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以实现信息的成功传播。例如:前缀cyber表“网络的”,通过模仿衍生出了诸如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ybershop(网上商店),cybercrime(网上犯罪),cyberfiction(网络小说)等新模因。cyber这一简单模因通过诸多模因复合体被广泛复制传播,提高了多产性,同时由于cyber具有继续衍生新词的能力,它的长久性和保真度也提高了。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喻为基因型的模因,后者被喻为表现型的模因。[4]在成功复制传播的网络语言模因中,表现最突出的应属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传播和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
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他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复制出的仍然是复制前的内容。[4]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基因型模因有以下几种:。
(1)谐音:包括方言谐音、数字谐音、英语谐音以及输入文字时敲的别字。如“偶”就是“我”,这同粤语的发音有关,“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0451392”意为“你是我一生最爱”;“2c”为英语的“isee”;“尴尬”变为“监介”。
(2)借称: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美眉”指美女。
(3)英汉、数字混用:如“小case”意为“小事一桩”;“f2f”为“facetoface”。
(4)缩略语:如fm(followme);btw(bytheway)。
(5)符号:“?—?”(茫然);“:—d”(张嘴大笑)。
以上这些网络语言虽然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指的是语言形式结构没有变化,但意义发生了变化。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形式的传播主要有词根、词缀、派生词以及旧词赋新意。如“网”作为常用词被广泛运用,出现了诸如“网吧”、“网管”、“网友”、“网龄”、“网速”、“网瘾”、“网站”、“网址”等网络词语,可以说是天下尽在一“网”中。“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
5·结束语。
本文在模因论原理的基础上,探析了网络语言成为成功模因的合理性及优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被模因传染的网络词语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网络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从外部来抑制恶意模因的自我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6)·。
[5]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2003,(105)·。
网络论文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网络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在我们对网络课程下定义之前,先要搞清楚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教学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还应该包含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上资源:“教学计划”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哥哥教学环节拟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其中,教学内容是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指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
网络课程是“同各国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或这样表述;网络课程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按照这个定义,网络课程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网络版或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可以由多个网络课件和数据库、资料库、试题库等组成,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模型、文本、图形、图像等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而且可以通过依托的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从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来分析,网络课程基于网络运行的课程,在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和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与学的理论的课程。从学习环境来分析,网络课程提供自主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可以把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虚拟教室,它是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媒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于网络课程需要发布在网络上,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教学支撑环境,从而保障网络课程能够被正常使用。从学习过程的`特点分析,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等。而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支持自主和和主动的学习,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异步的和实时参与活动和交流的各种机会,这种机会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模式来达成,如专家、教师、咨询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与知识内容的互动、学习者与情境的互动等等。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1、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仅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管理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主体的开放。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载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结构,适应社会需要。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原则是指网络课程在内容、空间、时间、资源等的开放性其中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交叉,课程不再限于某一学科体系,而是处于开放的环境之中。课程空间的开放性指课程设计应汲取优秀课程的设计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课程时间的开放性指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时间安排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满足人们学习的不同需求。
2、网络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
网络课程的系统性体现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适应社会特点、科学知识的发展又要适应现代媒体技术的特点,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式,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教学功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因此只有系统、整体的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价值。
3、网络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教学规律,既要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符合教学规律。网络课程应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起的作用。课程设计在体现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网络远程教育史开放式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而不需要一定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的权利。
4、网络课程媒体多样化的原则。
网络课程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同于文字教材、录音、录像等单一形式的教学资源,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围绕教学内容,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传达教学信息,使之有机配合达到教学要求。
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具有较高学科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熟悉远程教育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设计与制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将现代教育理论与先进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
网络时代网络会计论文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完善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会计电算化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着认识不足、人才短缺、信息安全风险、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健全保密措施、规范各软件数据接口技术等完善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状;对策。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和具有人工智能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
财政部从1988年开始,规划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中长期目标、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建立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指导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等,从而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健康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势头较好,目前国内90%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都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可以说会计软件已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的一面旗帜。
我国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创建于1984年,明确提出会计电算化专业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理论上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了大批会计电算化的优秀教师和实际工作者。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一个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改造的过程。
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
首先,许多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账册,仅把会计电算化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
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中,多数单位缺乏对手工系统进行充分分析的意识,没有针对本企业自身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
在不少财务人员看来,电算化仅仅是代替了手工核算,提高了核算效率,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二)缺乏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缺乏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从满足手工会计的需要到适应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过渡。
目前,许多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手工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大多数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不多,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
当计算机运行出现问题时,计算机维护人员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又不甚了解,所以不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等财务知识融合在一起。
(三)会计电算化下的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问题。
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的财务软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多数财务软件的开发都是把重点放在理财和提供多功能管理和决策上,很少放在数据的安全保密上。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网络财务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安全问题。
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黑客或病毒的侵扰,很多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生问题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会计电算化下的统一数据接口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各软件公司自行开发的,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为技术保密,相互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五)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许多会计电算化单位没有严密的基础管理工作制度。
首先,在人员分工上,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没有严格权限限制措施,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篡改数据留下隐患。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十分不完善,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
其次,从档案资料管理上,许多单位对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导致不少的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以至于造成企业财务信息泄密。
(六)会计电算化重视账务处理却忽视管理应用。
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的计算与分析功能,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主要是事后核算的影响,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大多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
就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还停留在记账、算账水平上,并没有应用到企业全面管理活动中,也可以说会计软件只是实现了它的会计功能,并没有实现它的管理预测和分析功能。
三、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完善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促使会计电算化处理的信息更系统化、智能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针对以上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的对策:
(一)强化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强化企业领导支持会计电算化的自觉认识。
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
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在本企业内部要设有专门负责会计电算化实施的主管领导,并对实施效果负责;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工作规划等。
其次,企业财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在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应编制实施计划和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权限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划,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二)重视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企业要重视复合型的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熟悉财务知识,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要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首先,要对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与财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对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在计算机与财务两个方面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对财会人员计算机的技能培训,注重对计算机维护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一线应用与系统维护及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
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首先,要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从软件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制度,并保证措施能落到实处。
其次,在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计算机安全法律,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宏观控制的同时,企业应安装正版查杀毒软件,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再次,应加强对计算机机房设施的管理,制定防火、防水、防盗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的管理办法。
(四)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
财务软件日益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组成部分,所以,要求现有的财务软件应有很好的融合理论与开发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系统层次的数据转换。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
在该协议中应明确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比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从而实现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软件系统下直接使用。
其次,应由相关的上级组织部门协调各单位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协议,各单位遵照执行,使各单位有共同的工作方式。
(五)做好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基础管理工作。
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保存是否完整等。
为了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首先,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其次,要做好财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等方面。
也就是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做好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至少两套,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等工作。
答案补充。
(六)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的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缺乏高质量的会计软件。
要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单位管理服务,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向企业全面管理方向过渡。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要加强软件自身的更新和完善,使得我国会计软件能够满足现代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开发出适应跨国企业集团需要的会计软件。
四、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技术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
会计电算化在网络环境下也发生了变化,在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同时,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在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要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规划(erp),也就要求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
答案补充。
总而言之,随着企业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谁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
这就要求企业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_会计毕业论文【2】。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版。
3、王卫东,《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年版。
4、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月第二版。
5、《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3月第一版。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功能日益丰富。多媒体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多媒体越来越依赖,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多媒体从小众逐渐走到所有人视野,成为了第五大媒体,多媒体的出现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只要电视综艺节目勇于大胆地与多媒体相结合,就会使电视综艺节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多媒体;电视综艺节目;运用。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发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进行的影像呈现也越发多样化,甚至被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社会体验。国内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综艺节目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春晚”。历年的春晚允结合了多媒体的led影响技术、投影技术以及虚拟植入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视频技术等,视频技术的丰富与精致,使多媒体技术呈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以led视频技术为例,其主要被应用于视频影像上,通过大屏幕展现节目所需的图片或是视频等,同时也可以转播第二现场,两个现场通过led可以进行互动,增强节目效果。另外led的屏幕亮度非常高,其可以满足电视综艺节目的画面的逼真性需求。现阶段,其亮度与清晰度的优势,使得led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
2.1时间和空间的跨越与转化。
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影视作品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但是综艺节目有别于影视,因为综艺节目收受到空间与角色的制约,在表现叙事的过程中很难大幅度地完成时空转换,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影像本身就是对一个新的时空的创造。多媒体影像展现出的氛围与情境,在无形中通过电视屏幕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转化。首先,将多媒体影响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对综艺节目的“时间”产生了影响,在以往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时间具有一种线性与连续性,而影响就可以通在综艺节目的表演中,在综艺节目的线性时间上进行自由的时空互换与跨越。此外,影响的转换可以有效地帮助综艺舞台完成时空互换,创设表演氛围,进行场景的切换,进而使得舞台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与立体化。例如,在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支名为《城市变奏曲》大型舞蹈,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了清朝末年到现代的历史变迁,将传统与现代同时的展现在舞台上,跨越时空,完成了古今之间的对话。在舞蹈表演中,依照剧情的需要完成了对舞台情境的创设,及时的完成了时空的跨越与转换,这是以往舞台单一的背景所无可比拟的[1]。
2.2对充满诗意的视觉艺术的打造。
艺术性较强的电视综艺节目可以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完美体验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触动。其用一种近乎诗意化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其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充分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要求“意象合一”也就是说要做到情景交融,意与象共存且两者辩证统一。再以2009春晚为例,在其综艺节目里有一支舞蹈名为《蝶恋花》,其利用多媒体向观众们展现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情境,在舞蹈的一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在舞台中呈现出立体逼真的视觉影像,将舞台打扮成一个充满诗意的梦幻空间。舞蹈表演者俯卧于舞台上就像一朵朵设公开的花朵。随着舞蹈的展开,舞台变为花的世界与花的海洋,而与此同时,花朵开满于整个舞台上空以及周围的屏幕上。进行独舞的舞蹈家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在舞台中央进行着表演,在表演达到高潮时,舞台被无数的蝴蝶所围绕,在音乐的配合下向舞台的中央飞去,这时舞台早已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幻想。正是有赖于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才能在在舞台表演上进行无限的空间延伸,进而扩大观众的审美想像空间。
2.3蒙太奇叙事手法的运用。
一战过后,苏联的剧作家率先提出了“戏剧电影化”的理念,就是戏剧在叙事时可以借鉴电影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相互结合的可能性。当前,多媒体被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中,也可以尝试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蒙太奇运用于综艺节目的表演过程中。蒙太奇最初为建筑术语,表示安装的意思。影视理论者将其引申到电影拍摄领域中,表示为在影视创作上对镜头的艺术剪辑与整合。蒙太奇是所有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形式,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表意。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认为,将两个画面相加,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新内容的呈现。在电视综艺节目表演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吸引观众的同时,节目本身也产生了新的内涵。此外多媒体技术与舞台演出人员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第二种蒙太奇词汇,丰富了蒙太奇的含义与意义。这种由多媒体技术与现场演员的互动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含义,使得影像在综艺节目演出中,从某种角度上说成为了一个另类的“演员”。例如13年央视春晚舞蹈《嫦娥》堪称运用蒙太奇技术的典范。在舞蹈中利用蒙太奇技术使舞台影像从舞台空间切换到神话中的亭台楼阁最终转换为星辰大海,再剪辑上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最后于地面飞船出仓的画面,整个画面衔接十分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对蒙太奇语言的运用,为电视综艺节目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将舞台与演员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呈现了综艺节目的艺术性。
2.4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虚拟与现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电视综艺节目发挥艺术性的同时,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真真假假的影像环境中,给观众带来了如梦似幻的现实体验。通过对各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整个电视综艺节目更加充满艺术性[2]。电视综艺节目在视觉上始终追求对完美的立体效果的体现,因为与立体化的空间相比,平面的电视影响一直是电视综艺节目的短板,而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其与创造多维度空间的艺术技能相融合,对传统的影视画面构造表现形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讲摄影技术融入其中,对电视综艺节目在画面表现上,进行立体空间的构造[3]。如以虚拟植入技术为例,其原理是将现场的摄像装备的信号与三维合成的虚拟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同时利用跟踪技术让三维情境随着摄像装备的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进行虚拟与现实画面的完美衔接。在13年的春晚中,歌手演唱歌曲《风吹麦浪》时,就利用虚拟植入的技术,在整个舞台上呈现出麦田的景象,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另外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与他人交流都存在本能上的渴望,人们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同样也是完善自身自我意识的过程。电视能够创设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时间与空间的交流情境,观众不用身处现场却可以与其他的电视观众进行跨越空间的交流与沟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交流欲望。因此,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像越逼真,则越能满足人们对交流环境的追求。
多媒体的出现,对电视综艺节目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只要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就会使电视综艺节目无论是在观赏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得到质的飞跃。多媒体技术给电视综艺节目带来艺术风格上的改变,通过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的表现,展现了电视节目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保留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为电视观众们提供了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1]孙斌.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论多媒体技术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运用[j].中国电视,2016.
[2]戚缤予.多媒体整合时代的电视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陈丽君.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生存策略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网络时代网络会计论文
传统会计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反馈较为滞后,且财务报表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企业日常分析决策的要求。
网络会计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首先,网络会计下,会计信息能够在数据中心实现共享,有一定权限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提取,随时了解企业的收支和资金周转状况,使得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
其次,网络会计下,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调整,无论是财务信息系统还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的生成和整合方式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最后,在网络会计下,所有信息不仅能及时准确地记录,还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加工和信息处理,从企业内外部提取出对经营管理最有价值的信息,协助企业做好事前预测决策、事中监督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二)系统安全性不足。
网络会计在给企业管理带来大巨大便捷的同时,也暗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其信息风险一直引人重视。
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的保密性,系统运行速度以及抵御恶意攻击的能力。
网络会计下,企业的经营决策、资金收付以及供应商信息等一系列企业的保密信息,一旦出现数据丢失或是黑客的恶意攻击和病毒感染,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安全问题。
企业的无纸化和信息化意味着企业的大量内部控制都是由计算机系统制定和运行,可以极大限制人为因素的干扰,可靠性较高。
然而一旦出现人为更改系统程序或未经授权截取企业信息,非法删除和修改信息且不留痕迹,就会发生舞弊甚至系统瘫痪现象,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
(三)会计人员适应性不足。
新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传统的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难以掌控的新兴事物。
网络会计要求企业会计财务人员不但具有较高的财会知识,也要掌握基本的系统排障和维护技能以及一定的电子交易法规知识。
然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并不多见,我国的基层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不高,年龄较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占比很少,不仅如此,目前许多企业的财会人员的英文水平和计算机水平也有待提高。
企业员工视野较为狭窄,面对先进的网络会计系统根本无法下手,更难说利用网络会计进行信息提取和数据分析决策了,网络会计的诸多功能在企业中难以利用和普及。
(一)加强内部控制,限制人工干预。
企业要想充分发挥网络会计的优势,就要先通过内部控制的加强,为其运行做好保障,避免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和系统资源的外泄,将网络信息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完善网络会计的内部控制,第一步就是要制定好企业的职责规范和操作流程,例如完整的决策审批程序,科学的计算机维护保管方式以及电子表格的自动控制系统等,以保证整体合规性和安全性。
第二步就是要做好授权,只有一定职责权限的人员才能够进入相应的信息模块,访问信息系统必须经过严格的密码和指纹核对,并且每次访问必须留下姓名、时间、访问内容的信息,对于系统信息的更改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和公示。
第三是要对于信息的录入进行严格的系统核对检验,并对录入数据进行汇总上报,经由上级部门审核后方能录入,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逻辑的正确性。
最后,为了避免不适当的人工干预和人为绕过系统自动控制的情况发生,企业有必要做好访问的职责分离以及重要信息访问的特殊限制,并定期更换密码,限制登录次数等,并追踪每次登录失败的原因。
(二)注重软硬件开发,维护系统安全。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企业的整体网络运行系统都需要建立好多层次的综合性安全防范体系,通过访问限制和防火墙等方式,避免人员的非法操作并有效抵御病毒及非法入侵,防止企业会计信息的恶意窃取和删除破坏。
软件方面,企业应当聘用可靠的专业人员对企业的系统进行定期的升级和维护,加强信息加密等信息维护措施。
同时对于非法登录用户和超额错误登录用户进行追查和终端自动锁定,立即记录和冻结此账户并立刻报警。
为了避免重要信息的丢失,企业还有必要单独存档或对重要信息使用纸质文档保存。
硬件方面,企业应当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更换过时的硬件系统,以满足新型软件的需求。
同时企业应当加强计算机和机房的保管,做好防盗、防火、防尘等措施,减少其物理损坏,并通过电磁屏蔽减少电磁辐射的干扰。
企业还应当对重要机房采用指纹核对和电子锁等方式进入,并在专人把守的情况下凭证件进入。
(三)加快财会人才培养。
网络会计的操作和信息传递最终需要靠会计人员来完成,只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会计的诸多优势,并改善其内在的缺陷。
因此加快企业财会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员工的适应能力,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首先,企业需要引进和培养专业素养高,综合实力强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财务知识、懂得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还要兼具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帮助企业在网络会计下做好制度建设和信息决策。
其次,企业需要更新基层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引进新人才并加强内部培训,一方面培养其财会业务水平,熟悉网络会计系统的相关会计原理;另一方面提高其计算机的操作和维护能力,能够从容应对简单的运行故障并加快其系统的操作速度。
三、结语。
网络会计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的许多方面,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科学性,但同时也因为信息安全和人员的不适应,对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只有通过内部控制的加强和系统安全性的加强以及人才的培养,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营效益,使网络会计在企业的经营和国际竞争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网络时代网络会计论文
[7]刘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学2013.
[8]周新颖.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南华大学2011.
[10]金曼.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13.
[11]陈锡江.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二。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宄,(5):2-8.
[10]杨有红,毛新述.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宄[a].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09: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2.会计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5.基础会计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8.会计论文参考文献集锦。
9.基础会计论文参考文献参考。
网络言论心得体会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网络言论的泛滥和失控,不少人开始反思网络言论的价值和影响。在经历了多次被网络言论伤害的过程后,我逐渐领悟到了网络言论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的重要性,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积极论述网络言论的价值。
网络言论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价值。首先,网络言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表达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其次,网络言论加强了信息的传播和社会监督的力度,使信息更加迅速地传遍全球,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社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最后,网络言论还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让个体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
第三段:详细阐述网络言论的负面影响。
然而,网络言论的泛滥和失控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过度的网络言论容易引发争吵和辱骂,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其次,网络言论容易被造谣和谣言所滥用,误导大众的判断和决策。再次,网络言论的扩散速度非常快,虽然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但也容易造成恶劣的社会舆论氛围,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最后,一些网络言论可能涉及违法和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和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威胁。
第四段:正确运用网络言论的建议。
面对网络言论带来的问题,正确运用网络言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文明理性表达,尊重他人的观点,在辩论中保持客观公正,避免使用辱骂和攻击的语言。其次,要审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转发和评论之前进行核实,杜绝转发谣言。再次,要培养辨别信息的能力,发掘信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不被网络言论淹没。最后,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发布和传播违法信息,共同维护网络的健康和稳定。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在信息时代,网络言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网络言论的价值,也不能盲目纵容网络言论的负面影响。通过正确运用网络言论,我们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同时,有关部门和个人也应加强监管和自律,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使网络言论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
总之,网络言论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其价值,又要警惕其负面影响。通过正确运用网络言论,我们可以实现个体自由表达和社会共识的双赢,共同开创一个理性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时代。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协议漏洞主要有自身协议和协议服务两种漏洞。不法分子会视图通过4个层次对计算机攻击,这4个层次分别是传输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网络层。传输层主要是传输数据信息,攻击者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窃取;数据链路层中含有一个数据包共用通信通道,不法分子通过篡改信道,将每个节点充满错误数据。攻击者应用tftp服务在应用层中对用户进行破坏,一般的损失是从盗取用户登录口令开始的。网络层中,破坏手段很多,其中包括通过电子邮件服务传播计算机病毒。
2.1网络加密技术。
为了使计算机安全性能更高一些,研究人员研制出了网络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可以将网络中的口令、文件、数据以及控制等信息加以保护。一般来说,该技术形式分为节点加密、端点加密和链路加密。节点加密是将的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数据采取加密措施保护,预防黑客攻击;端点加密则是的将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之间的链路加密进行数据保护;链路加密是全包网络节点之间信息安全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密处理,进行数据保护。网络加密技术具体实现是通过加密算法将要加密的信息加密。尽管市面上有数百种加密措施,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加密算法来完成的。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公钥两种密码算法,这两种算法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多数都是通过二者有机结合进行信息加密。我们常见的加密做法是利用des或者idea来加密信息,采用rsa来传递会话密钥。
2.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通过网络设备将多个网络间的的了解加强外部访问控制,从而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网络来的攻击。通常情况下防火墙主要由过滤器与网关也就是安全策略共同组成,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防火墙技术能够隔离安全区和风险区之间的连接,但是并没有妨碍人们访问风险区。防火墙技术能够科学的实现通信数据信息的监控,从而能够保证安全信息资料的传输,能够有效安全的防止企业数据收到攻击和威胁。
2.3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器通常也称为地址映射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ip地址出现的不足问题,在网络安全中应用十分广泛。当使用内部主机连接外部主机时,能够采用同一个ip地址进行连接,与之相反,外部主机连接内部主机时,可以通过地址转换器进行保密,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可以有效的节约ip地址。除了运用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外,人们应该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层次上着手进行考虑网络的安全性,可以把计算机系统的内核问题进行去除,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也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平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建立科学安全性较高的扫描系统实现计算机系统漏洞的检查等。身份验证基于用户考虑而采取的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用户向计算机系统出示身份证明的过程构成身份验证。身份认证是身份验证的承接过程,用户出示完证明由系统查核身份证明的过程。身份验证和身份认证这两个过程共同完成核查用户身份是否真实。我们常说的身份鉴别就是这两个过程的集合。二者的原则是确保用户的身份是安全的、合法的。从加密算法上来讲,身份验证是建立在对称加密的基础上验证用户身份真实性与否的,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4网络防病毒技术。
针对计算机病毒危害波及范围广、破坏能力强、破坏性大等特点,研究了计算机网络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存在,给用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威胁,也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现阶段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具体方法基于管理方便角度考虑,采用防病毒芯片对网络目录和文件设置访问权限,并对网络文件进行全程扫描,杀毒。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站的终端进行计算机管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将工作站中的所有计算机唤醒,也可以在夜间对计算机进行系统杀毒,还可以在线检查计算机运行情况。如果任何一台计算机出现不正常运行,有病毒威胁时,就可以启动报警功能,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处理病毒,做到万无一失,有利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攻击事件也日间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增加人们的安全责任意识,不断探索和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改进和优化系统和技术,提高网络检测系统和网络控制技术,提高网络安全相应意识,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和氛围,保证计算机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网络论文
本文给出了《中小企业网络设计与构建》课程的全新课程设计,旨在解决目前网络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低,解决问题能力差的问题。本文以实际的项目为背景,围绕思捷公司网络组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布线与实施,直至最后的服务与管理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项目情景;课程设计;素质目标;考核。
0引言。
《中小企业网络设计与构建》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加课堂实验为主,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低,综合设计能力较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理论与实验相分离,各实验结合性较差,学生接受困难。
目前在中职也有网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按照要求配置设备的能力;校外培训班有网络应用工程师的认证培训,旨在短期集中培训上岗,培养学生对单种设备的配置调试能力;普通高校的此类课程,关注底层原理,注重培养学生深层开发能力;笔者对本课程进行了全新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与中职、培训班、普通高校皆有不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多种设备的配置调试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能力,及综合排错能力。
1课程目标设计。
1.1项目情景。
思捷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一个电器公司,总公司位于中关村,随着公司业务的开展,公司在丰台区建立了研发生产中心,包括研发楼一栋,生产厂房两座。公司招标网络项目。要求在研发生产中心的研发楼建立网络中心,达到全网互通,研发生产中心要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在研发成果保密的情况下与总公司连接。
本课程围绕思捷公司网络组建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布线与实施,直至最后的服务与管理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1.2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网络规划与设计项目,学生能够运用中小企业网络工程设计的方法与原理,了解用户需求分析,能够正确设计网络拓扑结构,熟练划分子网,书写简单的网络工程设计方案;学生能运用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规范,进行综合布线,并能够使用测线设备进行网络线路的测试。
通过完成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管理项目,学生能够按照t568a/b标准,制作非屏蔽双绞线;能够正确配置windows的tcp/ip协议;能够按照办公室网络的实际需求,设计规划windows域网络,正确安装ad服务器,将成员计算机加入到域并实现域用户的基本管理;能够使用普通二层交换机连接网络,使用windows工作组,实现办公室网络的资源共享。
通过完成网络组建与管理项目,学生能够正确连接、使用可网管交互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运用vlan、trunk、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单臂路由、nat、acl等技术概念,根据网络拓扑设计与规划,组建、配置、管理企业内部网络;运用企业核心网络的构架及internet接入的相关技术,能够将企业网络在可控状态下连接到internet。
通过完成网络服务与管理项目,学生能运用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服务、动态主机控制协议、域名服务等技术概念,能够在windows下正确配置iis服务器、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
通过完成无线局域网项目,学生能够运用wlan的相关技术标准,按照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完成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无缝连接,组建办公室、会议室类型的无线局域网;能够利用ap的wds模式,组建无线干线,实现对大面积、多ap的企业wlan组建与管理。
通过完成网络安全项目,能正确配置、使用windows自带的防火墙、病毒防火墙、硬件防火墙等软硬件防火墙;能够按照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根据网络拓扑设计与规划,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1.3知识目标。
掌握中小型企业网络工程设计的方法与原理;了解用户需求分析;了解常用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及技术规范;掌握t568a/b标准、tcp/ip协议、普通二层交换机的功能应用、网络资源共享;理解windows工作组与域对网络共享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windows域的架构及域用户管理;掌握可网管交换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应用及其ios配置;理解vlan、trunk、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单臂路由、nat、acl等技术概念及其应用实现;了解企业核心网络的架构及internet接入的相关技术与方式;掌握windowsiis、ftp、dhcp、dns服务器的基本功能配置;理解internet信息服务、文件服务、动态主机控制协议、域名服务等技术概念;掌握无线网卡、无线路由器、无线ap的基本功能应用及其配置;理解wlan的点对点、基础结构、多ap、无线网桥、无线中继器和apclient客户端五种构建模式及其应用的实现;了解wlan的相关标准;掌握cisco、netgear、sonicwall等品牌硬件防火墙的设置;了解企业内部网络对internet访问及外部网络通过vpn方式访问企业内部网络的相关技术与方式。
1.4素质目标。
能够认真阅读用户职责说明书,能够积极地参与和跟进项目,使学生能够形成职业认同感。
通过与客户沟通,并不断参照用户需求进行工作调整,通过定期项目汇报,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并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用户负责的工作态度。
通过在绘制拓扑图时进行地址、端口、协议详细标注,提高拓扑图的阅读性;通过分组完成任务,不同学生担任不同任务分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根据用户需求和任务要求进行方案制定和实施,编写方案设计书;在连接网络设备时,用特定的电缆;配置过程中要边配置边测试;配置完成后有测试报告,能够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
通过网络规划设计;通过配置过程中的排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的推进、按时交付作品、项目阶段汇报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内容分两个项目,课内项目思捷公司网络组件项目和课外项目校园网改造同时进行,课内项目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办公室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服务与管理、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六个项目。课外项目因为是校园网络改造和课内项目稍有不同,如下图所示:
3考核方案。
本课程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的评定与管理。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考核。
总分为100分,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1)考勤,考察学生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和上课表现(避免出勤睡觉、玩手机现象),由课程协调人协助打分。占总分的20%。
2)期末为闭卷书面考试,以客观题结合主观题的方式,考核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占总分的20%。
3)平时成绩,占总分的60%,按项目的子任务划分成6个评分模块,进行共16次打分(基本每次单元课后都有打分),按权重计算总分。打分主要依据平时课堂上和课后完成作业(不仅(下转第220页)(上接第175页)限于纸面作业)的情况,考核方式有小组评分、组内评分、个人作业评分等。
网络论文
网络点击都知道,这一方面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样写论文的?看看下面的企业网络论文吧!
摘要: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服务概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服务。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这种只有几台孤立计算机的典型环境是家庭和那些很小的非技术性的办公室,而典型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则是由技术人员操作大量的计算机,通过共享方便的通信、优化的资源等服务来互相联结在一起。
当一台家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或通过isp连接到因特网上,他就是使用了isp或其他人提供的服务才进入网络的。
提供一个服务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把硬件和软件累加在一起,它包括了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对服务的监控、维护、技术支持等。
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
1服务的基本问题。
创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服务是一个系统管理员的重要工作。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系统管理员必须考虑许多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设计和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
要和用户进行交流,去发现用户对服务的要求和预期,然后把其它的要求如管理要求等列一个清单,这样的清单只能让系统管理员团队的人看到。
服务应该建立在服务器级的机器上而且机器应该放在合适的环境中,作为服务器的机器应当具备适当的可靠性。
服务和服务所依赖的机器应该受到监控,一旦发生故障就发出警报或产生故障记录清单。
作为服务一部分的机器和软件应当依赖那些建立在相同或更高标准上的主机和软件,一个服务的可靠性和它所依赖的服务链中最薄弱环节的可靠性是相当的。
一个服务不应该无故的去依赖那些不是服务一部分的主机。
一旦服务建好并完成了测试,就要逐渐转到用户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调试。
1.1用户的要求。
建立一个新服务应该从用户的要求开始,用户才是你建立服务的根本原因。
如果建立的服务不合乎用户的需要,那就是在浪费精力。
搜集用户的需求应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他们想怎样使用这些新服务、需要哪些功能、喜欢哪些功能、这些服务对他们有多重要,以及对于这些服务他们需要什么级别的可用性和技术支持。
如果可能的话,让用户试用一下服务的试用版本。
不要让用户使用那些很麻烦或是不成功的系统和项目。
尽量计算出使用这个服务的用户群有多大以及他们需要和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性能,这样才能正确的计算。
1.2操作上的要求。
对于系统管理员来说,新服务的有些要求不是用户直接可见的。
比如系统管理员要考虑到新服务的`管理界面、是否可以与已有的服务协同操作,以及新服务是否能与核心服务如认证服务和目录服务等集成到一起。
从用户期望的可靠性水平以及系统管理员们对系统将来要求的可靠性的预期,系统管理员们就能建立一个用户期望的功能列表,其内容包括群集、从属设备、备份服务器或具有高可用性的硬件和操作系统。
1.3开放的体系结构。
有时销售商使用私有协议就是为了和别的销售商达成明确的许可协议,但是会在一个销售商使用的新版本和另一个销售商使用的兼容版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延迟,两个销售商所用的版本之间也会有中断,而且没有提供两个产品之间的接口。
这种情况对于那些依靠它们的接口同时使用两种产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
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选择基于开放标准的协议,让双方都能选择自己的软件。
这就把用户端应用程序的选择同服务器平台的选择过程分离了,用户自由的选择最符合自己需要、偏好甚至是平台的软件,系统管理员们也可以独立地选择基于他们的可靠性、规模可设定性和可管理性需要的服务器解决方案。
系统管理员们可以在一些相互竞争的服务器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不必被囿于那些适合某些用户端应用程序的服务器软件和平台。
在许多情况下,如果软件销售商支持多硬件平台,系统管理员们甚至可以独立地选择服务器硬件和软件。
我们把这叫做用户选择和服务器选择分离的能力。
开放协议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并激起销售商之间的竞争,这最终会使我们受益。
开放协议和文件格式是相当稳定的,不会经常改动(即使改动也是向上兼容的),而且还有广泛的支持,能给你最大的产品自主选择性和最大的机会获得可靠的、兼容性好的产品。
2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立一个服务除了要求可靠、可监测、易维护支持,以及要符合所有的我们基本要求和用户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到一些特别的事情。
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让每个服务使用专门的机器,这么作可以让服务更容易得到支持和维护,也能减少忘记一些服务器机器上的小的服务的机会。
在一些大公司,使用专门的机器是一条基本原则,而在小公司,由于成本问题,一般达不到这个要求。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在建立服务时要以让服务完全冗余为目标。
有些重要的服务不管在多大的公司都要求完全冗余。
由于公司的规模还会增长,所有你要让所有的服务都完全冗余为目标。
2.1使用专门的机器。
理想的情况,服务应该建立在专门的机器上。
大网站应该有能力根据服务的要求来调整到这个结构,而小网站却很难做到。
每个服务都有专门的机器会使服务更可靠,当发生可靠性问题是也容易调试,发生故障的范围更小,以及容易升级和进行容量计划。
从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大网站一般有一个集中管理的机器作为所有重要服务的核心,这台机器提供名字服务、认证服务、打印服务、邮件服务等等。
最后,由于负荷的增长,机器不得不分开,把服务扩展到别的服务器上去。
常常是在这之前,系统管理员们已经得到了资金,可以买更多的管理用的机器,但是觉得太麻烦,因为有这么多的服务依赖这机器,把它们都分开太难了。
当把服务从一台机器上分开时,ip地址的依赖最难处理了,有些服务如名字服务的ip地址都在用户那里都已经记得很牢固了,还有一些ip地址被安全系统如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
把一个中心主机分解到许多不同的主机上是非常困难的,建立起来的时间越长,上面的服务越多,就越难分解。
使用基于服务的名字会有所帮助,但是必须整个公司都使用标准化的、统一的、始终如一的名字。
2.2充分的冗余。
充分的冗余是指有一个或一系列复制好的服务器,能在发生故障的时候接管主要的故障设备。
冗余系统应该可以作为备份服务器连续的运行,当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自动连上线,或者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就能接管提供服务的故障系统。
你选择的这类冗余是依赖于服务的。
有些服务如网页服务器和计算区域,可以让自己很好的在克隆好的机器上运行。
别的服务比如大数据库就不行,它们要求连接更牢固的崩溃恢复系统。
你正在使用的用来提供服务的软件或许会告诉你,冗余是以一种有效的、被动的、从服务器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主服务器发生故障并发出请求时,冗余系统才会响应。
不管什么情况,冗余机制必须要确保数据同步并保持数据的完整。
如果冗余服务器连续的和主服务器同步运行,那么冗余服务器就可以用来分担正在正常运行的负荷并能提高性能。
如果你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负荷超出性能不能接受的临界点,以防止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
在到达临界点之前要为现存系统增加更多的并行服务器。
冗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容易升级。
可以进行滚动升级。
每次有一台主机被断开、升级、测试然后重新开始服务。
单一主机的故障不会停止整个服务,虽然可能会影响性能。
如果你真的搞杂了一个升级那就关掉电源等你冷静下来再去修它。
参考文献:
[1]莫卫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
[2]吴怡。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
网络言论心得体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言论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想法、交流看法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在网络言论中,往往也会出现各种不当的言论,甚至引发争论和冲突。在我的多年网络言论实践中,我深刻意识到,正确有效的网络言论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积极性和和谐性。下面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网络言论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网络上的言论往往是短暂的,信息传递的空间有限。因此,在措辞上要力求简明扼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表达观点的同时,我们要做到客观公正,不偏激。如果我们对某个事件或问题了解不够,那么应该慎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在网络言论中,言辞夸张和夸大事实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但这样的言辞往往是不对的,应该尽量避免。
其次,网络言论应该注重积极性。在网络言论中,传播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于维护网络社会和谐、促进网络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抓住每个机会,共享正面信息,包括在社交平台上对他人言论的回应,积极鼓励和赞美他人的努力和成就。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虚心地反思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不断完善自己。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网络言论,才能让网络世界更加美好。
此外,网络言论也应该追求和谐性。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包括正面的、中立的、负面的。然而,不同的观点和声音都应该被尊重和包容。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自己的观点,而是应该学会欣赏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与他人进行理性的讨论和辩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们要注重辩证思维,站在多角度的立场,准确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攻击。只有保持和谐的言论环境,网络社区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
最后,网络言论还应该注重自我约束和法律意识。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言论自由并不等于言辞恶语和攻击他人。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规则,不散布谣言和恶意攻击他人。同时,每个人也应该加强自我约束,减少无谓的争吵和冲突,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只有做到自己言行一致,守住底线,网络世界才能更加和谐安宁。
综上所述,网络言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正确有效地进行网络言论时,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积极性和和谐性,同时增强自我约束和法律意识。通过这些经验的总结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网络社区的和谐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积极活跃、和谐稳定的网络言论环境。
网络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极为方便地产生、发送、获取和利用信息。internet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网络安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造成internet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internet本身设计的不安全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存在着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安全的发展落后于网络攻击的发展。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功能最强大的安全工具莫过于防火墙,但是防火墙的安全功能是有限的,它很难防止伪造ip攻击。因此,发展一种新的网络安全防御手段来加强网络安全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入侵检测是帮助系统对付网络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的一种解决方案。入侵检测技术是当今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态安全技术,它与静态防火墙技术等共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1.入侵检测的概念及功能。
入侵就是指任何试图危及信息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为。而入侵检测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通常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另外,它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是对原有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入侵检测系统收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被保护的系统进行安全审计、监控、攻击识别并做出实时的反应。
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包括:(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3)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相关人士报警;(4)模式的统计分析;(5)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6)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2.入侵检测的信息来源。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而言,输入数据的选择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2)系统日志;(3)应用程序日志;(4)基于网络数据的信息源;(4)来自其他安全产品的数据源。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
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集中式、层次式和集成式三个阶段,代表这三个阶段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分别是通用入侵检测模型(denning模型)、层次化入侵检测模型(idm)和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snmp-idsm)。
3.1通用入侵检测模型。
denning于1987年最早提出一个通用的入侵检测模型(如图2.1所示)。
该模型由6个部分组成:(1)主体(subject);(2)对象(object);(3)审计记录(auditrecords);(4)活动简档(activityprofile);(5)异常记录(anomalyrecord);(6)活动规则。
3.2idm模型。
stevensnapp在设计和开发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时,提出一个层次化的入侵检测模型,简称idm。该模型将入侵检测分为六个层次,分别为:数据(data)、事件(event)、主体(subject)、上下文(context)、威胁(threat)、安全状态(securitystate)。
idm模型给出了在推断网络中的计算机受攻击时数据的抽象过程。也就是说,它给出了将分散的原始数据转换为高层次有关入侵和被监测环境的全部安全假设过程。通过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加工抽象和数据关联操作,idm构造了一台虚拟的机器环境,这台机器由所有相连的主机和网络组成。将分布式系统看成一台虚拟计算机的观点简化了跨越单机入侵行为的识别。idm也应用于只有单台计算机的小型网络。
3.3snmp-idsm模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复杂,攻击者大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攻击某个目标系统,而单独的ids难以发现这种类型的入侵行为。然而,如果ids系统也能够像攻击者那样合作,就有可能检测到入侵者。这样就要有一种公共的语言和统一的数据表达格式,能够让ids系统之间顺利交换信息,从而实现分布式协同检测。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的felixwu等人从网络管理的角度考虑ids模型,突出了基于snmp的ids模型,简称snmp-idsm.。
snmp-idsm以snmp为公共语言来实现ids系统之间的消息交换和协同检测,它定义了ids-mib,使得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易于扩展。snmp-idsm定义了用来描述入侵事件的管理信息库mib,并将入侵事件分析为原始事件(rawevent)和抽象事件(abstractevent)两层结构。原始事件指的是引起安全状态迁移的事件或者是表示单个变量迁移的事件,而抽象事件是指分析原始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的信息都用四元组来描述。
4.入侵检测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4.1入侵检测的分类。
通过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研究,可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如下分类:
根据目标系统的类型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基于主机(host-based)的ids。通常,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监测系统事件和操作系统下的安全记录以及系统记录。当有文件发生变化时,入侵检测系统就将新的记录条目与攻击标记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2)基于网络(network-based)的ids。该系统使用原始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利用一个运行在混杂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测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分析的数据来源,数据源可以是主机系统日志、网络数据包、应用程序的日志、防火墙报警日志以及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信息等,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不同分析数据源的入侵检测系统。
根据入侵检测方法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异常ids。该类系统利用被监控系统正常行为的信息作为检测系统中入侵、异常活动的依据。
(2)误用ids。误用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已知入侵攻击的信息(知识、模式)来检测系统的入侵和攻击。
根据检测系统对入侵攻击的响应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主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入侵后,可自动的对目标系统中的漏洞采取修补、强制可疑用户(可能的入侵者)退出系统以及关闭相关服务等对策和响应措施。
(2)被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对系统的入侵攻击后只是产生报警信息通知系统安全管理员,至于之后的处理工作则有系统管理员完成。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运行的分步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响应都集中在一台主机上运行,这种方式适用于网络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
(2)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设备上,一般而言,分布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模块上,如果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数据量比较大,那么数据分析模块也会分布,一般是按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组织。
当前众多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基本上是根据检测方法、目标系统、信息数据源来设计的。
4.2入侵检测的分析方法。
从入侵检测的角度来说,分析是指对用户和系统活动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及特征提取,以鉴别出感兴趣的攻击。这种行为的鉴别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事后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事后的进一步分析是为了寻找行为的责任人。入侵检测的方法主要由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组成。
误用检测对于系统事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恶意的吗?误用检测涉及到对入侵指示器已知的具体行为的解码信息,然后为这些指示器过滤事件数据。要想执行误用检测,需要有一个对误用行为构成的良好理解,有一个可靠的用户活动记录,有一个可靠的分析活动事件的方法。
异常检测需要建立正常用户行为特征轮廓,然后将实际用户行为和这些特征轮廓相比较,并标示正常的偏离。异常检测的基础是异常行为模式系统误用。轮廓定义成度量集合。度量衡量用户特定方面的行为。每一个度量与一个阈值相联系。异常检测依靠一个假定:用户表现为可预测的、一致的系统使用模式。
有些入侵检测方法既不是误用检测也不属异常检测的范围。这些方案可应用于上述两类检测。它们可以驱动或精简这两种检测形式的先行活动,或以不同于传统的影响检测策略方式。这类方案包括免疫系统方法、遗传算法、基于代理检测以及数据挖掘技术。
5.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5.1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
现有的ids系统多采用单一体系结构,所有的工作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都由单一主机上的单一程序来完成。而一些分布式的ids只是在数据采集上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的分析、入侵的发现还是由单一个程序完成。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如下的缺点:
(1)可扩展性较差。单一主机检测限制了监测的主机数和网络规模,入侵检测的实时性要求高,数据过多将会导致其过载,从而出现丢失网络数据包的问题。
(2)单点失效。当ids系统自身受到攻击或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保护功能会丧失。
(3)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如果系统需要加入新的模块和功能时,必须修改和重新安装整个系统。
5.2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主要主要表现在:(1)大规模网络的问题;(2)网络结构的变化;(3)网络复杂化的思考;(4)高速网络的挑战;(5)无线网络的进步;(6)分布式计算;(7)入侵复杂化;(8)多种分析方法并存的局面。
对于入网络侵检测系统,分析方法是系统的核心。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才是可行之道,将各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高性能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张宏.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石志国,薛为民,江俐.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唐正军.网路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郭魏,吴承荣.[j]入侵检测方法概述.《计算机工程》,第11期.
[5]泰和信科.内网安全管理[m].重庆:泰和信科,.
[6]薛静锋,宁宇朋等.入侵检测技术(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叶中行.信息论基础(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杜虹.谈谈“内网”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第2期.
[9]崔薇.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第1期.
[10]金卫.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第4期.
网络时代网络会计论文
网络银行的兴起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995年以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界不时掀起一阵阵网络风潮。美国是网络银行最早出现的地方。1995年10月,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美国也是网络银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目前已有400多家金融机构推出网络业务。美国同时也是网络银行业务出新的地方,据最新资料,汇丰控股与美林集团今年4月8日宣布,共同出资组建全球首家提供网上银行及财富管理服务公司。我们确信,在21世纪的金融服务中,网络银行及其虚拟金融服务将成为传统银行最主要的挑战者,同时,网络银行业的发展必将引起金融领域的革命。
一、网络银行与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网络银行产生的商业基础,可以说没有电子商务的发展,就不会有网络银行的兴起,电子商务是一种伴随因特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新型贸易方式,它是当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商务领域广泛应用的结果。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银行。通常说,电子商务对银行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是要求银行为之提供相互配套网上的支付系统;另一面是要求银行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虚拟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是一种网上交易方式,所有的网上交易都由两个环节组成的,一是交易环节,二是支付环节,前者是在客户与销售之间完成,后者需要通过银行网络完成。
网上支付系统的建立是电子商务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否则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例如在1999年初,上海书城推出网上书店服务,从开业到2月9日的`40天中,访问该网站的有1.7万人次,而营业额却不足5000元,仅是上海书城正常营业额的1%。还有杭州“中国第一家网上书店”更是早已夭折。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问题,主要是网上支付问题没有解决。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银行,网络银行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平稳、高效的网上支付系统,从而有力地支持了电子商务的正常开展。
二、网络银行的金融服务。
网络银行是一种虚拟银行,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网上服务,二是增殖网上服务。基础网上服务是指网络银行向客户提供的基础性电子商务服务,它又由两部分组成。银行电子化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有:(1)银行零售业务电子化形成的金融服务品种,如atm和pos的发展使银行零售业务摆脱了时空的限制;(2)银行批发业务电子化提高了其服务的规模经济效益;(3)银行同业清算转账电子化,如电子资金转账系统(eft)、自动付费系统(aps)和全球电子表资金转账系统。转账系统的建立,也为网络银行的金融服务提供了重要条件。基础网上服务的第二个方面是网上支付系统,它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系统服务,这一服务是构成电子商务的核心服务项目。在网上进行的全部交易都需要通过网络提供系统来完成,它既是吸引网上客户的基本手段,是网上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
[1][2][3]。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易被和缺乏安全意识等原因造成的,网络入侵者主要通过破译口令,ip欺骗和dns欺骗等途径攻击网络。防范措施主要通过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来完成。
由于黑客发动攻击的目的和组织化的转变,近年发生大规模的网络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小,以僵尸网络、间谍软件、身份窃取为代表的恶意代码,以及网络仿冒网址嫁接/劫持类安全事件将会继续增加,对新流行的网络应用的安全事件将会发生,这些问题将导致事件数量整体仍呈上升趋势,同时也提醒网络安全管理员尽可能的保护好企业的内部数据。
常见的危害安全有:外部攻击;内部威胁;网络儒虫;垃圾邮件;web服务器;僵死网络l网络钓鱼;arp欺骗。薄弱的信息安全意识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严重的法律后果。网络飞速的发展,网络安全往往很容易忽视。但是带来网络安全的原因有很多。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阻碍,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总之,几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
2.2行系统安全。
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
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溃和损坏而对系统存贮、处理和传输的信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漏,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受他人干扰。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踪,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
2.3网络中的安全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1)tcp/ip的脆弱性。因特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该协议对于网络的安全性考虑得并不多,并且由于tcp/ip协议是公布于众的,如果人们对tcp/ip~e熟悉,就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
(2)络结构的不安全性。因特网是一种网间网技术。它是由无数个局域网所连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3)易被。由于因特网上大多数数据流都没有加密,因此人们利用网上免费提供的工具就很容易对网上的电子邮件、口令和传输的文件进行。
(4)缺乏安全意识。虽然网络中设置了许多安全保护屏障,但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从而使这些保护措施形同虚设。如人们为了避开防火墙代理服务器的额外认证,进行直接的ppp连接从而避开了防火墙的保护。
网络入侵是指网络攻击者通过非法的手段(如破译口令、电子欺骗等)获得非法的权限,并通过使用这些非法的权限使网络攻击者能对被攻击的主机进行非授权的操作。网络入侵的主要途径有:破译口令、ip欺骗和dns欺骗。口令是计算机系统抵御人侵者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口令入侵是指使用某些合法用户的帐号和口令登录到目的主机,然后再实施攻击活动。
4.1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
防火墙系统是由两个基本部件包过滤路由器(packetfilteringr0uter)、应用层网关(applicationgateway)构成的,防火墙处于5层网络安全体系中的最底层,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屏障,防火墙是最先受到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产品之一。另外还有多种防火墙产品正朝着数据安全与用户认证、防止病毒与黑客侵入等方向发展。
4.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最基本的网络安全技术,被誉为信息安全的核心,最初主要用于保证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加密技术通常分为两大类:“对称式”和“非对称式”。对称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通常称之为“sessionkey”这种加密技术目前被广泛采用,如美国政府所采用的des]jij密标准就是-一种典型的“对称式”加密法,它的sessionkey长度为56bits。而非对称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不是同一个密钥,通常有两个密钥,称为“公钥”和“私钥”,它们两个必需配对使用,否则不能打开加密文件。
4.3身份的验证。
身份的验证指使用网络资源时需要提交一一定的信息,表示申请者具备的身份。验证有很多种方式,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用户名加密码的方式了,虽然在实践中,密码方式并不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身份验证方式。
4.4授权。
授权和身份验证不同,身份验证控制能否访问网络。而授权则是控制能够访问那些资源和可以如何访问这些资源。授权包括两种,一种是行为的授权。另外一种是范围的授权。
4.5审核。
通过审核,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攻击着的主攻方向,了解所不知道的网络薄弱环节,攻击者通常是从网络的薄弱环节攻入的。
4.6公共密匙加密和数字签名。
在数据加密中,密匙非常重要,但加密解密的双方又需要同样的密匙,密匙就需要采用某种传送方式,这样密匙就变成了网络安全的主要攻击目标。
4.7数据包过滤。
比身份验证和授权更进一步,数据包过滤能够接受或拒绝特定特点的数据包,能够防止非授权的使用、破坏网络资源、禁止、拒绝服务攻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人们称它为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信息交流现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信息安全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本文就网络信息的发展,组成,与安全问题的危害及防范做一个简单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