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论文范文(17篇)

时间:2024-02-02 12:54 编辑:潇洒范文网 浏览量:0

导读:《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论文范文(17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范文范本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论文

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我们先后于1993年6月、8月及11月,采用问卷、谈话、测查、参观、访问等方法,分别对安徽省绩溪县、祁门县乡镇幼儿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如绩溪县北村乡幼儿入班率1990年是20%,1991年为23.8%,1992年上升到27.9%。但是,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诸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难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陷入了许多并非完全因客观条件而形成的困境之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园(班)条件简陋。

农村幼儿园(班)由于缺乏资金、领导不够重视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办园(班)的物质基础条件十分简陋。幼儿班的室内高度一般不足3米,人均占地面积不到1.2平方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受传统农居窗户狭小的影响,室内采光面积普遍小于地面的1/5,远远低于幼儿活动室规定的采光标准;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椅、板凳由农户家庭筹借,高低长短不一,极不适应幼儿形成正确坐姿的需要;还有的班级缺少最起码的卫生盥洗设施,没有幼儿厕所、饮水桶、洗手水龙头,茶杯与手巾混用现象十分普遍;更有一些班级的房舍、门窗陈旧破败,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狭窄,人均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各种游戏活动难以进行。

由此可见,农村现有幼儿园(班)还未能为幼儿创设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备件,这既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形成严重的障碍,也阻碍了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智力的开发和品行的.塑造。

(二)“小学化”现象严重。

农村幼儿班基本上都附设在小学里,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所有的幼儿班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是参照小学的做法,配备一名教师,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到校后坐在教室里上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治着课堂,教学时数上,每周上课节数多在18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每节课长达45分钟,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每天尚不足1小时,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测验、期末考试。

实践证明,这种把幼儿班当成是小学预备班来施教的错误做法,使幼儿未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的适当的教育,天真活泼的稚气、竞争向上的意识和求知的愿望逐渐熄灭,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1][2][3][4][5]。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今后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大部分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导致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小学体育教育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从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以来,农村学前教育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底子薄、范围广、数量大、欠账多,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体系;改变家长陈旧教育观念,加大力度推进家园合作等。

1.1经费投入有限,办园条件差。

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学前教育的发展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就更大,再加上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筹资渠道的不畅通,导致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先天不足。当前,虽然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加大,并有意识地向农村地区倾斜,但真正用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却是杯水车薪。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差。一些农村幼儿园选址不合理,幼儿活动空间狭小,班额远远大于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并且对于整个园所缺乏合理的规划。在设施设备上,一些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数量的可供幼儿操作的玩教具,大型的活动器械除了滑滑梯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了。最值得关注的是幼儿园在安全、保洁、消毒设施方面的欠缺。

1.2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流动性强。

教师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不足折射出农村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农村,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缺少专业发展机会等原因,鲜有具有幼儿教师资历的合格教师选择去农村工作,即使去了一些人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换取工作经验的“跳板”。这种现状一方面致使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陷入极度匮乏的状态,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强,虽然有优质教师存在,但教育质量却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1.3“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是对幼儿现阶段的身心发展,还是对将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都起着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然而,一些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始终存在于小学的影子里,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管理还是教育评价上都成为小学的预备班。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回顾我国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可以发现其中普遍重视“读、写、算”的教育,而轻视对幼儿的保育工作。

1.4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在一些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孩子的教养大多是由祖父母承担,在祖父母辈的人眼里,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他们不会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而孩子的父母也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再加上工作繁忙,与老师很少有充分的沟通,甚至有部分父母觉得幼儿园没什么好沟通的,等孩子上了小学再于老师沟通也来得及。这种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脱节,使得幼儿园教育往往事倍功半,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1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

当前,制约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经费不足。现阶段,政府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经济支持者,在今后政府工作中要提高对这方面政策倾斜力度同时坚定不移的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经济支持。巨大的资金缺口仅仅通过政府的投入来填补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拓宽资金来源,通过社会募捐、慈善捐助、企业对口援助等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我们要利用已有的经济支持,合理规划园所,维护、增添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

2.2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尽快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师编制、待遇等问题,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编制,以减轻她们的工作负担,并将她们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其次,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可以通过与城镇优秀幼儿园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在不断的交流研讨中改进观念,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园长的管理能力等。再次,可以通过城乡幼儿教师的双向流动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成长。

2.3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体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乡村教育就要用活环境,不用死书本。首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农村孩子的特点,注意动静结合、室内户外相结合、小组个别相结合等。其次,在五大领域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天然的环境,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自然事物或生活事件,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幼儿自由的环境,积极的引导幼儿去探索、观察、记录,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要更关注农村幼儿艺术领域和语言领域的发展。最后,要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重视民间传统游戏的的价值。

2.4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推进家园合作。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伙伴,幼儿的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完成。我们必须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幼儿阶段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只是智育。幼儿园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家园合作,针对农村地区大多由祖父母辈的家长教养孩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家园合作形式。同时,要加强与孩子父母的沟通,将幼儿的成长现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父母,并向父母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2]严仲连,何静.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执行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关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内容说明中,将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六个方面纳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为此,民盟福建省委组织盟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这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困难,深入各地农村实地调研,就如何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做好规划工作,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有更广阔的视点和视角。

新农村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盖几栋新房,更不能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应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等等方面。党中央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只有发达的农村经济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角。

广义上来讲,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还应包括新农村的产业规划,当地政府要有相对应的信息、技术、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与之配套,规划要充分用好、用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各县(市、区)专门抽调一批不同专业的高层技术人才分赴乡镇,协助乡镇基层干部与各村农民朋友共同完成产业规划,做到既结合基层的产业特点,又高瞻远瞩,真正为农村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和安排上,要尽可能与当地农民的种养习惯、技术特长、经济地理条件相结合。只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才能最终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目标。

有关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几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相互协调,二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三要加强农村体制改革,还要更加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新农村规划应当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统筹安排,建设既有利于生产、又方便于生活的新农村。规划应布局合理,功能区切块清晰。生活住宅区、公共福利设施区、办公区、农田区、村办企业区、林木绿化区等定位合理,各得其所。要让农村逐步朝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目标迈进。特别是,猪、牛、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建设,要考虑防疫、环保、厩肥就近到田等因素,选址应离开居民住宅区。同时,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改造力度,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上可推行“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圈、改厕、改厨),提倡农户对门前、院落实行“四包”(包硬化、包绿化、包净化、包文化)。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方面,新农村规划中规定的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界限要划出“红线”,不能随便改变,除规划的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外,原来的地形地貌、附着的植物群落、繁衍的飞禽走兽要严加保护。不准随便开荒、挖坑取土、伐砍树木,尽力保护山川自然的原生态。对于农村原有的历史遗址、人文景观要予以保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如四合院、店铺及祠堂、庙宇等,要予以有选择的保留。对确有价值的、标志性的古居群、名人居、老宅要整体保留,新农村同样要给历史留下记忆与参照。要特别注意防止“大拆大建、在破坏中建设、在建设中破坏”现象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节约目标。许多地方扩建新村,中间旧村尚未改造,四周新村却不断向外扩展。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审批和使用,村办厂(场)占地和村民用地都要精打细算,集约使用土地。农村建筑一定要推广和应用节材、节能、节水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的应用上要逐步推广使用非粘土空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等技术,外墙建筑要有隔音、保温、隔热设计,节约土地、木材等短缺资源。改造旧房或新建住宅时,要在朝向、结构、用材、燃料、照明、保温等方面全面推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我省新农村建设在推广沼气工程的同时,要增加抗震性能的设计、生活污水处理的设施,要争取在推广节能住宅、环保型住宅等节约户型的设计上有新的突破。

新农村建设要在文体、卫生、娱乐的设施建设上有所突破,改变农村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的现状。要从村建规划上入手,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首先要建好一村要建一座甲级卫生所,为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建好农民文体活动中心或文化夜校,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条件的村要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敬老院、篮球场、舞台以及健身房等,并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要使百姓逐步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随着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使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得以大大拓展,从而不断丰富精神生活。

3、要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确保长期规划,能分期实施。

首先,要从程序上、制度上解决“权比法大,村官权利比规划还大”的问题,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依程序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支委、村委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制订以后,由村民大会通过,报乡人大批准,报县(市、区)建设规划部门备案。这样的规划既不能随便弃之不用,也不能任意更改;需要修编时还应按原制订程序进行。并参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做法,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其次,要做好村两委换届衔接工作,实现村支部、村委换届不换规划。第三,要按照“规划先行、抓点示范、分类指导、基础突破”的原则,立足长远,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长期规划,分期实施。第四,要认真抓好村镇的整体建设规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

二)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一个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好的领导班子。

加强对农村班子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乡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为此,要通过建立工作责任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和村务管理机制,使全省各县(市、区)的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1、要建立起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三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提高各县(市、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为此,可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责任,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科学决策、宏观谋划、驾驭市场、统筹协调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按照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推行“优差排位法”,通过“两推一选”择优配齐配强乡、村领导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扎实抓好先进村的巩固提高和后进村的集中整建,努力把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一些未配套领导机构的市、县应尽快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新农村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市、县工作的考核目标,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整体推进。

2、要建立创先争优机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可在全省各县(市、区)农村党员中开展理想信念星、遵纪守法星、履行义务星、勤劳致富星、先锋模范星“五星”党员之类的评比活动,激励他们争先创优,吸引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同时,继续深化党建“三级联创”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对50岁以下的党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人掌握1门到2门实用技术。从乡镇机关和农业、林业、畜牧等单位选派一批名科技人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帮扶,增强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3、要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创新村务管理机制,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各县(市、区)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并完善党员议事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以及村“两委”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一系列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完善相关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最终实现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现阶段,要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各地要立足本土实际,区别发展。对沿海经济基础好、第二、第三产业发达的农村,要大力整合现有产业,争取做大、做优、做强,逐步形成规模;对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抓第一产业,要从农业内部挖潜,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抓好市场流通环节,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此外,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搭建农村科技信息交换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的入户率,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二是要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通过培训引导,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巧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大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农村建设要以“工”促“农”,留住青年农民精英。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精英人才流入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去,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大面积“失血”,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我省相当地方的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打造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容易形成以“工”促“农”的局面。对我省多数农产区而言,当务之急是发展“涉农产业”,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支撑,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钱袋子满起来,腰包鼓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留住农民精英,尤其是青年农民精英。

(四)大力培养教育新型农民,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内部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1、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培养新型农民是我省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1)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青少年必须接受初中、高中文化教育或职专、职高、技校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要接受扫盲教育,做到青壮年人人达初中生,老百姓家家有高中生,新农村村村有大学生,整个村没有文盲,没有失学生。

(2)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各种形式,既要加快培训现有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又要培训农民“走出去”所需要的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可把世界上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机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我省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

(3)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农户、信用等级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创建活动;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要对农民全面开展农业、林业、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及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我省农情、省情决定,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2、对于农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乡村干部的分期分批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其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3、今后几年,省委省政府要考虑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列入预算,地方各级财政要逐年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此外,还要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外部活力。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加快村镇的水、电、路、讯、校、医疗、集镇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落实新农村规划和村级规划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设、土地、交通、水利等部门以及金融单位应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关部门在政策范围内应简化办证审批程序,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国债等国家现有的扶持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切实把党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研究落到实处。建议我省在“十一五”期间,适当增加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扶持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口部门的责任,各个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都负有责任。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建立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此外,由于目前农村资金大量流出、金融“失血”严重,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农业保险严重萎缩。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因此,省委、省政府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与农村金融机构沟通协调,适当放宽对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条件和期限,大力扶持农业生产。

乡村干部要认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每个农民自身的事,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业。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有“等上面拨款、等上级立项”才干的思想,不能一味“等、靠、要”,要用好、用活、用足党中央的政策,依靠好的领导班子,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全体村民自己的努力,自强不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富民产业,切实增强农民经济实力,从而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在工作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营造建设新农村的舆论氛围;要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借口、大量违规占用耕地和农保田盖房、侵占子孙利益的现象发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更不能患幼稚病,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如一些不适合集中搞新村建设的山村,不强调“屋成列,树成行”,事实上,白墙黛瓦与绿树错落有致也是新农村的一景。

(七)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农村,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

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农潮这一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农业经营体系和经营主体创新,其中再次提到了“家庭农潮,受到了社会各方面极大的关注,激发了全国农村发展家庭农场的热情。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育和发展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条件限制,亟需在如何认清条件、克服困难、顺势而积极有为等方面作深入研究,以便科学指导与实现。本课题以我县为例,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炼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因子,借鉴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我省家庭农场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制度设计政策建设。

一、研究背景与国际国内经验借鉴。

家庭农场是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我国它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省社会各界投资农业的热情在不断增长,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制约,有的新办农业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农业企业“跑路”现象。自2006年起,宁波、嘉兴等地先后进行了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有的还成为了全国示范点,实践已证明了家庭农场的坚持和完善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同时具有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没有的长处,它适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县先行探索的家庭农场还存在理念、要素。技术、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尚不足以成为推而广之的先进样板,急需在理论与实践上再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横向比较。

综合多重考虑,在国内,课题组选择上海松江区、浙江宁波市和安徽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这三大“范本”作进一步剖析;在国际,课题组选择有代表性的荷兰和日本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从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家庭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让土地活起来,使农地相对集中,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并赋予家庭农场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物权;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荷兰、日本以及国内三地的家庭农场发展的共同点便是都有较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使得家庭农场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市场千差万别的需要,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政府需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管理和扶持。如强化政府和资金扶持,建立家庭农场的准入和考核淘汰机制,注重发现和扶持培育典型,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提高农场主素质等。

二、**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县的家庭农场已在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种养结合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出现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县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又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等的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们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发的或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形成现代农场的先行版。1998年,平湖市广陈镇第一农牧场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成为最早具有家庭农场性质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2009年,我们嘉兴首个家庭农唱―海盐宏亮农场经工商登记注册成立。紧接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嘉兴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考评办法》,嘉兴市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家庭农场425家,总面积7.11万亩,平均经营面积167亩左右,产品涵盖粮油战略产业及水产、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七大主导产业。从我们**县的家庭农场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的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示范带动、标杆引领,产业全面、规模适度,效益突出,注重品牌。

三、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我们**县家庭农场发展成效初显,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益,同时也为循环农业及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供了载体。然而,由于家庭农场发展尚处于基层自发探索和实践阶段,从政府宏观角度研究分析,存在鼓励支持发展的政策性缺陷;从农场微观角度分析,则又有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瓶颈。而且,通过对**县家庭农场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当前不同产业的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思想认识不足,主体身份不明;生产要素制约与农业科技装备滞后并存;政策扶持薄弱,抗风险能力弱;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问题,都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因子。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话的重要途径。然而,家庭农场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兼顾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现有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配备社会服务体系下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否则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因此,要通过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

四、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方向性和渐进性相统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管理,是家庭农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理解家庭农场的含义,明确不同类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探讨了家庭农场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在培育现代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举;同时,应当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结构的多样化。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为培育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创造必要条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

设立财政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力建设;优化金融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大农产品销售环节扶持,确保农民获得更大收益。

(四)促进合作与联合,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发展。

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继续鼓励合作社走向联合;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服务机制创新。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合作型服务;提升发展市场型服务。

(六)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层次,增强科技对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贡献率。

增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运用;全面提升农业装备的层次,着力提高家庭农场的水利化、装备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七)提升现代农场主的素质,培育职业农民。

逐步建立农场主职业化制度;研究农业职业的变化,增强对现代农场主培训的针对性;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提升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近年来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弥补历史欠账,着眼发展需求,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成为了时代所需。各地区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抓好一批优质的示范园建设,不折不扣贯彻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共同着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走出困境,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基层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许多地区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甚至采取改制等方式一卖了之,影响了基层学前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与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迫切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对学前教育的任务格格不入。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学前教育历史欠账。

近二十年对农村基层学前教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艰难时期,学前教育并没有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一样得到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反却靠着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艰难前行。各地虽然也办出了一些好的优质幼儿园,但是整个面上是不均衡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偏下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财政投入的短板是导致学期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各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有所倾向、有所加快来弥补学期教育过去的历史欠账。县一级政府应当承担起学期教育投入的主要义务,并积极向省市财政争取资金扶持,将各地公办幼儿园建设以及整个学前教育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十三五总体规划,纳入教育中长期目标,并且要求乡镇一级配套土地、水电、交通等,所需投入也安排相应的财政投入,共同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发展,以财政的大投入实现教育的大提速。

二、抓好重点园的建设,发挥整体示范带动效应。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必须要率先打造一批硬件设施好、软件齐备、师资队伍建设较强、办园质量较好的重点幼儿园,以这些重点幼儿园为示范,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实现区域范围内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抓好县级层面重点幼儿园的建设,以这些幼儿园为龙头分别辐射不同的区域,形成龙头化集团办学的格局,以一拖几的方式带动镇区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要在镇区幼儿园中选树一批区域重点园,带动更多的一般幼儿园的发展。建设重点幼儿园除了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将这些重点园的优势、办学经验特长与其他幼儿园联系起来,要通过以奖代补、捆绑考核等形式,激发这些重点园的积极性,使其在整个面上学前教育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一般幼儿园的齐头并进发展。

三、深入贯彻课改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始终将课改理念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纲领。平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的文件精神,把握其精髓,联系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改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力度。各幼儿园应当将课改理念贯穿于整个办园工作始终,首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既要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更要重视情感与思想教育,让孩子们知识面开阔、动手能力增强,而且受到良好的思想启蒙教育,懂得尊敬长辈、热爱祖国、与人友好相处等等,这些方面是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素质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各级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同时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各地要将教学手段的提升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的展示教学信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学前教育还应当在拓展教学空间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感悟美丽的田园风光,参观了解感悟生活等等,这些方面都是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层各级幼儿园都要重视将课改理念的贯彻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综合着力为广大幼儿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强化教师队伍培养,锻造一支优质学前师资。

教育工作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当前正值学前教育恢复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有知识、能力强、懂业务、肯奉献的幼儿教师,从地方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幼儿园自身,要共同着力培养优质师资队伍。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大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大专以上层次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加大招生培养力度,分年度有序的补充到基层学前教育行列。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幼儿办学机构强化在职师资的培训,通过严格把关职业门槛、强化履职能力测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既要求他们知识面丰富,而且琴棋书画等技能精通,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熟练的与孩子与家长与社会沟通等等,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另外,还要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师资队伍的流动激发活力、提升素质。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到学前教育单位自身,都要积极思考探索,充分聚合资源走出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探讨论文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现就此问题略陈己见。

一、开拓农村小学发展新局面。

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实施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自从有效地实施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从到现在,农村在校生人数明显减少。学校学生的人数递减,出现了以下问题:

1、教学经费不足。

大部分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量不够,教室简陋,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学校能够使用的费用不够,很多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展开,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更是纸上谈兵。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老师也只能发出“力不从心”的感叹。由此,学校资金问题就成了最为棘手的问题。

2、专业师资缺乏。

在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城区学校对教师的“甄别”(年轻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学校工资很低还常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导致了农村学校年龄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队伍后继乏人的显现相当严重。然而,农村学校与外面社会的隔绝,使得农村教育停留在起跑线几乎为零的地位上。出现了一个毫无创新意识,陷入只在乎成绩,以“分数一统天下”的教育恶性循环中。

3、基础设施老化单一。

为适应新课改的评价要求,农村学校必须构建新的评价制度,要形成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课改推进的评价体系。

4、结合农村学校特点,找出办学亮点,开展校本课程。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找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关注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活职业技能等优势,找出自己学校的办学亮点,开展多样化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总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密切联系农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农村特色。

二、走出发展困境,改变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上好课。这些年,由于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与步步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教材无法适应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如今面对新要求,很多教师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触,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也就变得步步艰难。

1、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1)实施新课程的技能和层次较低。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之一,农村小学大多是高龄教师,他们常年居住在山区,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难以突破创新,几乎没有出外深造的机会。实施新课程以后,新知识,新视野和综合性学习的新教材让他们深深地感觉到“力不从心”,技能和层次的限制使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把握和驾驭新教材,导致课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落后。

农村小学教师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狭隘的圈子里,几乎没有机会了解城市课改的变化,无法认识到农村学校自身潜在的优势。总以为所在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学生素质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师方法离他们很远,导致教学改革与研究无法深入下去。课堂教学多以教师教授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力。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总之,限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仔细归拢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自我专业意识薄弱。

很多老教师认为自己是“高学历”出身,以前的教学经验一直使用,至今应该还能应付得了,想再提高很有困难;一些年轻教师认为,自己学历合格甚至是超标了,教育小学生绰绰有余,不学也过得去。实施课改后,感到了课程改革的压力,意识到了自身技能和层次的限制无法使他们理解、握和驾驭新课改。缺少直追的实际行动。相互观望、得过且过的思想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严重的阻碍。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不到位。

学校对教师专业的管理目标和整体规划没有进行明文规定,导致了“学不学都一样”的消极因素。加上教师专业职称评聘管理不到位,对不同职称的后期管理没有按要求“对号入座”,高职高薪和低职低薪干的活一样,限制了教师在工作上的积极性。

3)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工作负担偏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高龄老师,虽然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却不能及时的配合课改的实现,无法改变农村信息的封闭性,因此,课改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容乐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诸多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个人要加强教学反思,从实例中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缺陷,切实的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其次,对教学评价和质量管理,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极其的重视,切实的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感。

2)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计划和目标管理。

学校应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教师分别提出专业发展要求,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学校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评估。教师应制定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达标计划。

3)经费方面,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

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收入较低,经济压力较大,加上学校办公经费紧张,有很多学习培训都无法参加,很多专业书籍也无钱购买。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比例,并把农村叫吃专业发展学习经费列入其中。

总之,农村小学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很多。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只要我们想得到,我们就一定会努力做到。我相信,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之时,就是从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回升之日。

以上是我对农村小学教育以及小学教师的发展及改革的几点看法,“按需施教”是教育生命获得之渊源,也是教育发展的希望,切实有效地贯彻并执行这项基本原则,还需要各位在其中的“需”字上获得一个富有操作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打造农村名人故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旅游经济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而且最理想的特色经济。凡是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都视旅游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希望凭借旅游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促进经济健康调整向前发展。该产业看重的是,旅游资源不但可以无限制地利用,而且可以创造,发展旅游产业无须一味地以消耗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可能通过创造人文景观来提升旅游资源价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华历史名人,他的思想及对历史的影响都值得后人去探讨、学习和借鉴,这是发展农村名人故居旅游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名人效应,以旅游产业作为切入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故居的知名度,进而推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它同时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名人故里型景区的共性和分类,

名人故里型景区有一些显著的共性,比如说景区知名度与名人知名度之间的关系正相关,名人所具有的特定的历史局限性,景区景观氛围受社区现状的高度影响,景区产权关系的复杂性,景区相对有限的客容量,名人文化的符号和公众文化性,名人荟萃现象,名人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相互依存性等等。根据这些特点,名人故里型景区可以从三大标准来进行分类,一是按照名人所享有的社会领域;二是按照年代进行划分;三是按照名人知名度的等级进行划分。如果把三大标准分别设定为x轴、y轴和z轴,来建立一个坐标系,把所有要考察的名人放置进去,就能够对每一个名人给出一个恰当、适度和科学的定位。

三、名人故里在开发中存在着的问题,

对名人故里进行投资建设,既可以增加本地人的荣誉感,也可以发展本地旅游业,有的还可以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然而目前我们国家农村名人故里的开发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名人故里游作为文化气息浓厚的旅游产品,所面向的消费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走精品之路,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已经成为开发该项目的重中之重。根据调查,目前中国名人故里游的开发主要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开发商过于急功近利,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商业气息过于浓厚,而文化气息则比较淡薄;二是名人故里游作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相对自然风光游以及生态游等产品,大多“叫好不叫座”,这成为许多旅游投资商不敢涉足名人故里游产品开发的重要原因。

一是文物保护、旅游开发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

二是大力发展“谐趣农家乐”旅游,抢占农家乐旅游的制高点。

三是以知识型家庭、大学生为目标顾客。

四是以珍稀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以历史为依托。

五是以幽默手法重视农村景况。

六是建立“当代农民博览馆”标志性工程,展示当代农民风采与农村奇闻趣事。

七是争取与一处较大的自然景观相联结,保持发展后劲。

八是重点突出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九是采取“以建促销”营销策略,减少投资风险。

具体地说,在开发农村名人故里之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发的基本条件应注重国民对名人的认识程度,广泛宣传,扩大对名人认知群体的范围。

二是名人故里的开发应当同时注重名人埋葬地开发。可以将名人的出生地和埋葬地两者对应开发,使之相互呼应,形成系统化的旅游产品。

三是名人故里的开发应当讲究优雅性,不宜夸张宣传,应当尽力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减少争议性较高的内容。名人故里主要是供人凭吊的地方,不宜太过于豪华、花哨和喧哗,避免现代化的设施和建设,更应当远离卖场;名人故里是历史的.遗物,对于名人的评价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能在旅游开发中对名人做出不真实的报道,这些都不利于对名人故里的旅游开发,在宣传上要讲究技巧,不要影响客人的心理。

四是针对名人的生活习惯和喜好,进行故里以外的资源开发,比如说钓鱼、跑马、射箭等。不应只对名人故里的建筑物进行展示型的开发,而应当了解名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并应用这些软件性的东西增加名人故里的活性化。将名人故里周边的资源进行同步开发,减少名人故里的单调性,增加开发的价值和可看性。也可以以名人用过、吃过的事物为原型制造相似的旅游商品供游客购买,增加游客对名人故里的兴趣和印象。

打造农村名人故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三农”发展事关我国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文章立足农村经济工作实践,探索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路径,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农业经济管理是核心与关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1]。在实际工作中,要着眼农村经济实践,强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造性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业发展决策和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是农业经济科学、高效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

1.1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

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因地制宜,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2]。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避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性,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提高农民经济发展积极性,消除农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

1.2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法律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向上,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信息化水平落后。

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实践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社会经济管理体系中,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管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与城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3]。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决策程序上,由于信息的闭塞,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2.2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制度的缺位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原因,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低下,很多好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策略得不到制度保障,无法充分落实并发挥作用,导致了农村发展经济活力的不足。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滋生了很多经济纠纷,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农民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都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发挥农村经济管理作用的策略。

3.1完善制度体系。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要从体系建设入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发挥经济管理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作用。因此,强化体系建设,要从操作制度、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4]。在农村经济资源权属问题上,要进一步明确,通过明确责任人和受益人,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的发展活力,为农村经济“注血”。同时,在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操作不规范问题,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明确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可以减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将农村经济管理放到制度体系的“笼子”当中,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2构建多元立体管理模式。

开展农村经济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现有经济体系下,发展农村经济,要聚合社会发展力量,通过对资金、人才、资源的整合,发挥经济发展平台效应,通过引入发展基金、吸引社会投资、争取政策资金等方式,为经济管理做好资金准备,与此同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引入高水平管理人才,并通过制度和生活上的保障,留住人才,提升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此外,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注意科技的运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农村工作实践当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是推动我国“三农”建设的核心。因此,理论研究者和农村经济管理者要着眼“三农”现实问题,强化宏观把控和微观操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农村基础。

参考文献。

[2]薛贤明.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4):12.

过去农村发展论文范文精选

全市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是“十一五”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农业产值亿元,增长;牧业产值亿元,增长;林业、渔业和服务业产值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和。

粮食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从“十一五”时期的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连续三年突破100亿公斤,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亿公斤,比2005年增长。

畜牧业生产增势加快。

全市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达到万头、万头、万只,同比分别增长、、,分别高于“十一五”。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万吨,奶类低于“十一五”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贡献率提高。

我市10县(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到,比“十五”末期提高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比“十五”末期提高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较快。

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达到8020元,同比增长,增幅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及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占全省份额的1/3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多居全省前列。2010年我市肉类、奶类产量居全省十三地(市)和农垦之首,粮食产量、禽蛋产量位居农垦之后。在有资料的14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粮食产量、牛奶产量始终居首位,牧业中肉类总产量位于长春、成都和沈阳之后排在第4位,禽蛋产量位于沈阳、长春和济南之后排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高于西安和长春排在第12位。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0年初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两改”工程,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上半年,县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各县(市)抢抓“强县”发展机遇,不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县域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个百分点,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个百分点。

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各县(市)加快实施民生工程,以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县域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上半年,我市县域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固定资产总额的。投资额超10亿元的县(市)有六个,分别为宾县、五常、尚志、双城、巴彦、通河,其中宾县、五常投资额超20亿元。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

全市消费品市场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拉动,全市县域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从绝对值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前三位的是尚志、双城和五常,分别实现零售额亿元、31亿元、亿元。从增速看,零售额增速高于县域平均水平的分别是依兰、五常和尚志,增速分别为、、。

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从水利基础设施情况看,我市属于缺水较重城市,全市水资源中3/4以上为地表水且多为过境水。二是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形式单一,流转规模是以中小型为主,流转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畜牧业生产规模不高。

一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市畜牧业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但与省外部分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缺少牵动力较强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牵动作用不够。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多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品种少,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低。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偏弱。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二是结构调整滞后。三是强县地位弱化。

3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水利发展为契机,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围绕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良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机装备和深松整地补贴力度,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强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引进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培育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造“哈尔滨食品”大品牌。

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统筹辖区经济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以工促农、城乡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培育出具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充分挖掘潜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保证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缩小城乡差距,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设备、师资水平、教育经费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促进教育公平,这就是义教均衡发展的目标。具体的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1、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2、教师素质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3、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孤寡老人等);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理、化、生实验教师,信息课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可见,学校内部管理是实现均衡教育的得力助手,只有学校内部管理好了,均衡教育才能得到快速、有序、良性的发展。

过去农村发展论文范文精选

在农村的管理层中,很多人认为对于农村实行经营管理是没有必要的,认为农村的发展只要依照现有发展套路进行即可,并没有将农业的发展放到一个变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量,也缺乏对于农业突破发展线路的相关探索,且认为有关财务透明体制、减少农民生活负担等措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导致了管理层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散漫,被动性强,也阻碍了农业的创新发展。

相关体制不健全。

农村经营管理模式涵盖的工作范围主要为农村财务审核、农民负担监督、农村土地承办等,工作议程设置十分复杂。虽然如此,我国当前有关农村经营管理的管理法规和相关体制却处于严重不健全状态,不能实现对于农村经营管理的有效监督,也没有适当的惩罚措施对不合理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相应处置。奖罚体制的缺失造成了经营管理的主动性较弱,也就很难使农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土地经营规模不大,农民收益增长慢。

目前,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经营管理,也就不容易实现对于农业项目的创新实践,一些大型机械无法在小规模的土地上进行作业,由此导致了农民的土地经营积极性较弱,农民收益低,田间劳动量投入较大的不合理发展状况。长此以往,农业的发展便有可能在这种不良循环中走向停滞,最终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态势。

农村劳动力科技水平比较低。

当前,城市中普遍存在“民工潮”现象,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质量较低,具体体现在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农民对于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很难实现对于机械化设施的操作,加之对一些科学的种植栽培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导致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

2完善农村经营管理的对策。

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知识教育。

针对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状况,要想实现农村农业的快速创新发展,首先就要对农民实现农业知识教育,使农民掌握农业的相关知识,以指导他们科学、高效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国家可以选派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教育的方式选择应符合农民的信息接收习惯,把科技性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语言,以方便农民对于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在进行农业知识培训时,培训员要充分调动起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对于不懂的问题进行询问,以激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动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创新性发展。

注重信息化的发展。

过去农村发展论文范文精选

摘要:

蒸汽朋克是什么?

蒸汽朋克是一种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幻想流派。

“蒸汽”代表了人类历史上蒸汽工业最发达的时代和地区,即十九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那是大英帝国的巅峰年代,弥漫着奢华、优雅、浪漫和无穷的想象力,工业齿轮的隆隆声响彻云霄,蒸汽作为主要动力来源,推动科技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极大拓展,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遐想。

而“朋克”则意味着拒绝对传统和权威的妥协,象征着一种标新立异、创造自由乌托邦的精神内核。

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碰撞在一起就诞生了蒸汽朋克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

蒸汽朋克与当代社会俯拾皆是的信息技术几乎绝缘,通过幻想创造出这样的典型场景:一切现实或未来信息时代的科技成果,完整存在于蒸汽时代,且拥有信息时代产物的功能。

其本质就是在工业革命科学的基础上,呈现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通常是一个*行于十九世纪西方的架空世界。

从狭义来讲,蒸汽朋克可以被简单定义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加上蒸汽驱动的现代科技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流派,虽然诞生时间并不久,但蒸汽朋克正在被主流文化所认同,其影响力正慢慢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很多方面,尤其在娱乐界和工艺领域最为深远。

关键词:

电影、蒸汽朋克、动漫、艺术、流行。

正文:

叛逆与怀旧的水*融,造就了蒸汽朋克电影独树一帜的机器美学,大工业时代的机械风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蒸汽朋克艺术家们对当代特色的数码产品带点不屑一顾,后者遵循实用简洁的设计原理,被打磨得光滑无暇,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千篇一律的苍白,缺乏产品本身精雕细琢的审美享受,而这正是蒸汽朋克美学的长处。

由于其代表的科技比当代基础,其中的机械设备——包括交通工具、武器、建筑和其他道具——通常造型古朴、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以蒸汽锅炉或原始的电能为动力,螺旋桨、齿轮、活塞、轴承、旋钮、管道共同组成眼花缭乱又极具序列美感的连锁装置,透着令人匪夷所思的想象力。

一经启动,锅炉中升起腾腾热气,活塞错落有致地起伏,精准咬合的大小齿轮互相带动旋转,那是一幅大工业时代盛世图景的完美再现。

遍览蒸汽朋克电影,小到《回到未来3》的狙击步枪,《微光城市》的电厂仪表盘,大到《明日世界》的悬空飞船,《钢铁苍穹》的_母舰,无不洋溢着对机械质感的强烈赞美。

一幅十九世纪科技的风情画。

蒸汽朋克往往依靠某种假设的技术,营造出一个虚拟社会。

而为了缅怀那个逝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这种新兴艺术多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时代的风格,展现一个*行于19世纪英国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蒸汽朋克十分强调*行世界或是未来世界里的技术和文化,同时又吸纳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科技元素,因而其中展示的科学技术比当代更基础和实在,通常会充斥造型古旧,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但又功能现代的机械装置、交通工具甚至武器。

以蒸汽锅炉为原始动力,机械传动、齿轮、旋钮、管道、压力筏等元素大量出现,显示了对机械质感的赞美,很多设计观感前卫,想象力令人匪夷所思,在刻意营造虚拟性的同时,透出强烈的创造性和怀旧感。

所有以蒸汽朋克为领域创作的小说的基本场景都趋向于科技超出理解,并且从任意角度来讲都成为了一种魔法的那个瞬间。

继续探讨之下即可发现,维多利亚式的伦敦提供了这种变革发生的历史机遇。

在那时,不仅仅有着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大发现,更在于那时工业革命的产品第一次成为日用品大量生产,并从此告别孤独的发明家而进入公众领域。

这告诉我们为何如此多的蒸汽朋克小说的角色都是“孤独发明家”原型:布雷洛克《侏儒》(homunculus)与《开尔文爵士的机器》(lordkelvinsmachine)中的伊格纳西奥·纳布多博士(dr.ignacionarbondo);保罗·德·菲利普《维多利亚》(victoria)中的科兹莫·考博斯维特(cosmocowperthwait);钱那《帕迪诺街车站》(perdidostreetstation)中的伊萨克·丹·德尔·格雷姆勒布林(isaacdandergrimnebulin)。

19世纪后期的伦敦英雄处在孤胆精英和大公司生产两者的风口浪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转变事例就是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和他的门罗公园实验室(menloparklaboratories)。

这些形象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可笑的名字,因为他们(至少开始)控制着那些能够使用机器咒语的现代魔法师。

到目前为止,蒸汽朋克文本依然一遍遍地重复描述失控的可能性。因为科技的发展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它们假定一种神秘的力量,作为机械达尔文主义的反映,以因果律塑造与控制故事。

纳布多控制世界的计划必然会被反对;试图设计出第一台原子能列车引擎的考博斯维特害死了他的双亲(“当他们重新站立起来,只见蘑菇云的残迹高入云天”)。

格雷姆勒布林,仅仅因为教一个人飞行而产生的旧式傲慢,在巴斯兰格(bas-lag)城(一个从任何意义上来讲都可以完美解读为伦敦的变形的城市)释放出了拉夫克拉夫特式的恐怖。

因此,那个几乎被遗忘了的怪人、差分机和分析机(analyticalengines)(后者是现代计算机的先驱)的研究者查尔斯·巴贝奇[2](charlesbabbage)成为这个流派的偶像,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一方面来说,在蒸汽朋克中科技成为魔法;另一方面看来,其中的魔法却又成为了一种高科技,由此读者对于流派类型稳定性的期待受到了挑战。

这一现象可追溯到更广泛的领域,在弗雷茨(.frazer)的《金枝》(thegoldenbough)中,_魔法原理_依照魔法规律的分类学分门别类。

_如果我们对作为魔法的基础的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它们或许会表现出自恰性,(因此)结果与原因同类。

过去农村发展论文范文精选

*传统文化具有着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点,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目前,国外掀起了一阵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国内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我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本文通过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提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以促进国民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而理性的认识,进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促进全世界文化交流的意见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和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曾在一评文章中读到这样极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话语“现在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要以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金钱物质充溢着人们精神领域的今天,可以说这样的呼喊无疑是向*静的文坛投一巨石,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惊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动是无法言表的。近年来,人们都追求物质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写作都要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本该在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进步的历史时期文化应有更高的发展,文化应该更加繁荣的时期,我们古老的历史民族文化却被冷冻被遗弃被毁灭,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一段历史一种文明的不幸。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破坏,优秀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缺失。大量旧城改造、城区改造,甚至很多国家级别的古建筑也被频频拆掉,取之以具有欧美风格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建筑。每个城市都是高楼林立、千篇一律,而国人却以此为荣,君不见我国的琼楼宫阙拥有着*最为经典的传统文化精神。城市已经步入欧美的后尘,可是节日呢?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人人狂欢,而*的重阳节、端午节却无人问津,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离*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了。对*优秀文化的情感渐行渐远,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尽。

我们国内不重视传统文化节日的现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由于国外影视剧、港台剧、和书籍中对于国外节日的影响,耳濡目染的人们在圣诞节,无论是商店还是大街上都装饰着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之类的,还搞出很多的庆祝活动。国民一片欢腾,却不知道这根本就不是属于我国的节日。而在我国的重阳节、端午节,与之相配的教育活动、举家一起进行活动少之又少。只是成为一家人在一起吃喝、旅游的噱头,并没有触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现在的孩子知道屈原的少之又少,对端午节的来历更是迷茫。而一直重视历史传统的韩国竟然抢先将端午节申请为它国的文化遗产。这种情势下如果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将会遭到严重的流失,也会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看看当今举国“崇洋”的现象,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并不能责怪谁。而是因为我国近年来一直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然而,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和有必要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并不只是制定只条规章制度、在学校里开几门传统教育课就可以实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需要从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从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细微之处做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在他们的影视剧作品中无不时时向国民渗透韩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而我国的影视剧中,大多以宣扬欧美的生活方式为荣,太少结合国内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的例子。

作为对国民最为直接的具有教育作用的影视行业,应当担负起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国民身边的历史责任。同时,我们应当制定出与*各项节日相配套的喜闻乐见的庆祝活动和庆祝方式,以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规划,保护好历史文物式的.建筑。当前,*开始重视构筑专属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专属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高度重视*传统历史文化和文物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应有的地位,文物保护采取了一定抢救措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走进春天。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就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面对被拆毁的文化,他们痛哭流涕,到处奔走,保护*的古建筑、古文化。而我们现在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就是需要培养出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这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又具有世界一流水*的专业技能的文化工作人才。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灵魂、是血液,是经济腾飞的根基。没有根基的发展是疲软的,就仿佛没有翅膀的飞翔,是飞不远的,甚至还有跌下来的可能。从古至今,一个朝代的更替先从对国民进行渗透教育开始,因为他们明白文化的教育意义和传承意义以及对于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汉唐盛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引得世界各国朝服,无论是汉唐舞蹈、汉唐建筑,汉唐的文字和文化至今都被韩国、日本等国家传承至今。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灵魂,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传承下去,而且我国的古典礼仪、传统哲学,都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这个世界最为珍贵的礼物。当今世界乃至*都存在世界观混乱、礼仪失序的乱象。若想要改变世界乃至我国这种混乱之象,唯有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中华文明才能拯救。我们的**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本人也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在他的《之江新语》以及各种报告中,到处可见《大学》、《中庸》、《论语》上面的名句,深刻引用*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引起了一阵举国上下学习*传统文化古籍的热潮。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和具体的操作流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多极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作为非常重要的历史角色在世界上注入一股维护和*的清流。各国都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民族力量,而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之中,文化的竞争将会成为未来最为基本的竞争。面对世界各国不断向国外输出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我国国民正在遭受着国外文化糟粕品侵蚀的现状,我们要加大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力度,从日常的生活中向国民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力量,让这种力量自觉地融入国民的血液,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明、素质。让文化力量,最终成为国民凝聚力和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力量。我们一定要以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础,大力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节日教育、影视剧传媒渗透、保护*传统文化建筑、加强中小学文化传统课程,不断探索适合*国民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构建专属于*民族的特殊的精神境界。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步伐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尊重历史,用进步的发展的眼光去解读,去传承,去发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民族,一个追求厚德载物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力量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民族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连接的桥梁和工具,对于国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历史文明古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犹如长流不息的长河,作为现代的*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尤其是我们积极倡导和*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的今天,时代,历史呼唤、提醒我们务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人类最为珍贵的宝藏。身为炎黄子孙,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要承担起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血液里和精神里,从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

过去农村发展论文范文精选

内容摘要: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的实现。当前“三农”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不够,特别是农村发展不够。而发展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从农村资金的供求情况看,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资金供求缺口很大,矛盾十分突出,必须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近年来,在金融领域一直强调要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也出台了一些信贷支农政策,信贷支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三农”资金欠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情况,国内理论界和银行部门对信贷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当前我国的信贷支农的困难和挑战并未出作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运用农村金融等理论,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鉴、汲取国内外农业和农村信贷体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信贷供求、信贷风险、信贷市场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构建完善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体系的见解,并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包括提出问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农村金融基础理论及其借鉴作用。主要是为研究我国信贷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理论上的依据。重点梳理了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农村金融理论及其发展历程,对农村金融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可以运用到我国农村信贷发展和改革中的个人判断,如实行“金融约束”政策、供给主导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式相结合、借鉴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政策建议、政府适当介入等等,企望借鉴这些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和适用部分,以起到指引我国农村信贷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三章,国外农村信贷的经验与启示。对国外农业和农村信贷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国家都相继形成各具特色、与本国实际相联系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有较为完善的农村或农业信贷组织体系,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对国外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运作的经验,我们不应该完全照搬,也不能全部否定。本章通过对国外农村信贷的比较,得到了要加强并完善农业和农村金融立法、农村金融改革不能单纯追求商业化、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要合理引导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等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中国农村信贷的绩效与问题。回顾了我国农村信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支农绩效,分析了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从建国以来,农村信贷体系一直处于发展和改革中,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农村信贷体系在自身曲折发展过程中,促进和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本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加快农村信贷体系改革,改善农村信贷机构发展状况,增加农业和农村信贷,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本章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供求缺口大,农村信贷存在垄断行为,资金外流严重,贷款风险大等等。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村信贷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缺乏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缺乏风险转移机制等。因此,对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指责信贷机构本身,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对症下药。

第五章,中国农村信贷供求分析。重点考察不同需求主体的信贷需求,分析供求缺口,为构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体系奠定基础。我国信贷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单一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既有结构上的矛盾,也有数量上的缺口。本章着重分析需求主体各自的信贷需求,由于我国当前传统和现代生产方式同时存在,信贷需求的多样性显得尤为明显。在我国农村中,既有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又有大型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既有商业性信贷需求,又有政策性信贷需求;既有生产性信贷需求,又有非生产性信贷需求;既有短期信贷需求,又有中长期信贷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对信贷的需求有相当部分是无效的,这与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密切相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和合作信贷为主体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本章在对信贷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信贷供求的缺口,并指出农村信贷市场上存在“劣户驱逐良户”的现象,分析认为引入担保和引入利率补贴等措施可以减小或消除供求缺口。

第六章,中国农村信贷风险分析。本章将农村信贷风险分析的基础建立在深入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风险上,即建立在对农业和农村客户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不论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他们都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信贷资金,而贷款的本质是要求还本付息的,因此,信贷机构具有“嫌贫爱富”的特性,一般又是风险厌恶者。农村信贷机构的信贷供给对象主要是“三农”客户,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风险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信贷风险的大小。农业具有弱质性,农村企业发展起点低,竞争力弱,风险大,与农业密切相关,处于竞争的劣势。这就决定着农村信贷风险既有一般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也有自己的特殊风险。农村信贷机构面临较高的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第七章,构建完善的中国农村信贷体系。根据前六章的分析和结论,提出了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农村信贷体系的构想,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提出了构建农村信贷体系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和框架,指出构建我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要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行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鼓励发展农村商业信贷业务,规范合作信贷业务,建立风险分散和转移制度,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规范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对当前的农村信贷体系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建立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合作信贷和正常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信贷体系。不断强化政策性信贷职能,鼓励商业信贷,规范合作信贷,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使农村信贷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与“三农”的需求相适应。必须对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合作信贷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建立财政政策补偿信贷,信贷扶植农村经济的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而,使农村信贷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得到强化,真正担当起为“三农”提供信贷支持的重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三农”贷款难的压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八章,相关问题研究。构建一个完善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贷体系,需要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首先,社会其他组织,特别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努力创造和改善信用社及其它涉农信贷组织的经营环境,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信贷组织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为信贷支持“三农”发展提供保障,减轻信贷机构的风险压力,培育好的经营环境,形成保险、信贷、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以增强农业和农村对抗风险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从而为信贷支农提供合适的、强壮的载体,增加农村信贷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动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提出“两个循环”的见解。一是农业资金使用成本高,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经营风险高,容易形成“高风险-高收益-高利率-高成本-高风险”的恶性循环。二是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农业保险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使农村信贷组织增加信贷投入,减小信贷供求缺口,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农业资金融通成本,从而形成农业保险作保障、信贷支持作动力的格局,形成“保险转移风险-信贷加大投入-农业不断发展-风险承受能力增强-保险增加收入”的良性循环,不断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提出“劣户驱逐良户”的见解。农村信贷客户大多数分散、规模小,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信贷机构很难辨别“良户”和“劣户”,有可能出现“劣户”充斥农村信贷市场,“良户”因贷款利率高而不容易得到贷款的现象。

3.农村信贷资金数据统计更全面。在分析农村信贷资金时,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一切贷款都统计在内,克服了以往只考察农业贷款或乡镇企业贷款数据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4.提出多样化需求需要多样化信贷服务的观点。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性,在空间上也呈现较强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南北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农户间差异很大,不同企业间差异很大,对信贷资金也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需求,需要多样化的信贷服务。

5.提出构建我国农村信贷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构建目标是将我国农村信贷体系构建成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竞争适度、发展持续、产权明晰和监管有效的农村信贷体系;构建我国农村信贷体系要坚持有效性、渐进性、多元化、政策扶持和进退有序五项原则。

6.提出农村信贷运作要遵循市场原则。不论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还是合作信贷,都要在经营上应坚持市场原则,使贷款收益能够覆盖风险和成本,其发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对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提出了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办政策性信贷业务的机构的设想。

关键词:农村信贷组织经济发展信贷支持。

农村发展论文范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华文明走过了悠悠数千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王朝,中华文明中无不体现出农业的重要性。然而在古代,即使有“士农工商”的社会观念,封建地主制却使作为社会生产主要实践者的农民与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割离,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到新中国的钟声敲响,沉睡的中华大地又开始复苏。三十一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农村真正步入她光辉的改革发展之路。

要解读农村改革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的概念。农村是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了对农村概念的正确认识,我们来解读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三十年。

六大以来,中央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回望改革过去30年,我们发现诚如温家宝总理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路子。但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探索”。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道路还很长。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展还不完善,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事实上,农村内部改革是内容最复杂、环节最多、层次最深、难度最大的改革,重点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只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条件;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与科技充分结合。实现科技兴农,科学富农。农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大好政策的背景下,各方资本正不断进入农村。与此同时,农村发展也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是农村土地分散式生产与机械化农业生产的矛盾;二是农民相对落后的意识形态与先进农业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农村现有基础设施的极不完善与农村经济配套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并不是农民们自己的是,而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然学习生活在都市,但是也可以心系农村发展,投身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大有可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力量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拥有最为新鲜的思想认识。我们可以以我们的知识力量支持农村发展,积极参加支农建设,组织知识下乡。为农村带去新的先进的文化,开阔农民的认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规划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积极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帮助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法制、文化建设,使农村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对此,我们也应该又清楚的认识,正确理解新农村的含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拆了旧居建新房,许多地区在相应基础设施还未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盲目建设,既浪费了宝贵的农村资源,也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旨。新农村的新不只是房屋的新,而是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的全面发展更新。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不能只注重表面,而要深入农村,实地了解地区发展的优势、特色,结合地区实际状况进行全面合理的新农村规划。从而建设出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的真正的新农村。相信在正确思想指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之路必将走出又一段辉煌。

过去农村发展论文范文精选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互为补充,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一)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1.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既经营商业性业务,又经营政策性业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3.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4.农村邮政储蓄:吸收储蓄,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二)民间金融形式。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2.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属于互助资金性质;

3.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

相关范文推荐

    我理想的房子(实用16篇)

    导读:《我理想的房子(实用16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公安辅警入党思想汇报(精选15篇)

    导读:《公安辅警入党思想汇报(精选15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大学生自我鉴定1500字(精选30篇)

    导读:金色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大学生自我鉴定1500字(精选30篇)》,这是一篇实用范文类型的文章,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员工给公司的建议书(专业22篇)

    导读:《员工给公司的建议书(专业22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2024年最新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1000字(精选33篇)

    导读:金色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2024年最新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1000字(精选33篇)》,这是一篇实用范文类型的文章,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女生相亲的自我介绍(最新12篇)

    导读:《女生相亲的自我介绍(最新12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个人简历自我描述(精选23篇)

    导读:《个人简历自我描述(精选23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对自身的认识入党谈话(精选18篇)

    导读:《对自身的认识入党谈话(精选18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公司邮件请假条(精选14篇)

    导读:《公司邮件请假条(精选14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优质18篇)

    导读:《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优质18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