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实用17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教案编写要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四年级教案范本,供大家借鉴参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1 p36做一做
2 练习四1、2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例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和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有关数的产生,知道了数字和数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明和发展的。不但是数字,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正在学习的、以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来的,而且学习这些知识又能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所以学好数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在生活生产中都会用到,同时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不信,请注意:
2)故事:课间,同学们安静有序地休息。(课件1)。
朱吕浩在经过吴炫陶的座位边时,不小心把吴炫陶的文具盒弄到了地板上,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课件2)。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3)朱吕浩也像同学们说的和期望的一样,马上向吴炫陶表示诚挚的歉意后,迅速将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铅笔、圆珠笔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结束了。不过,在收拾文具时,他却发现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散落在地面上的文具,聚焦在两支铅笔上)。
4)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他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表示钦佩的同时,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两支铅笔落在地面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2、探索比较。
1)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两支笔代替摆一摆,摆了一种图形后,再把这种图形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2)摆完后,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讨论一下,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每小组做好发言准备。(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后,还有要补充的吗?
4)我们将这些形成的图形整理一下(课件显示)。
学生对图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小结:同样是这些图形,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5)我们选取其中一组分类的情况继续研究下去。(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分类)。
3、深入研究。
1)我们将落在同一地面上的两支铅笔形成的图形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像这样落在同一地面上在数学上可以表述为“同一平面”。如果一支在地面一支在桌面则是不在同一平面了。(课件显示)。
3)小组内讨论,引导: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分类。(课件显示)。
真是了不起,刚刚汤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们一起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你们真是好样的,学习就应该这样,敢想、敢说、敢问,还要会动手、动口和动脑!
4、归纳特征。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2)那么在数学中对这两种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
(课件出示)。
(对相交的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相交——垂直)。
5、强化特征。
1)下列几组直线,请刚刚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
2)出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画在不同面上的两条直线,质疑同一平面。
3)判断下列哪些直线是互相平行,哪些是互相垂直。
指出:平行线和垂线都是相互的,不能单独说哪一条直线是平行线或垂线。
引导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也可以说,这条直线是那条直线的平行线、垂线。
6、灵活运用。
(学生说或组内相互说说)。
2)出示校园图,找一找平行与垂直。
7、拓展巩固。
2)动手折折,可以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动手试试吧。
3)学生动手折纸,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
5)同学们真不简单,竟然能在这样的一张纸上通过自己动手折折平行线和垂线!
请把这些纸收拾起来,吃课间餐时还有它的用途呢?我们连一张纸也不要浪费。
8、全课小结。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认为自己很棒的话,请给自己一点掌声。
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去学习和发现这有趣的数学的!
设计思路: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6、充分利用课件,素材采集结合生活,让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教育服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
1. 使学生知道素数与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会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谈话:同学们,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猜想。
课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另一个大数学家欧拉又补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虽然人们知道这一猜想是正确的,但一直没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数学家们把这一猜想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陈景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被公认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证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问: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是素数等问题)
谈话:大家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素数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素数)
谈话: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用2个、3个、4个、6个、7个、11个、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拼出的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引导:仔细观察拼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
提问:为什么用2个、3个、7个或11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4个、6个或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两个因数,而4、6或12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1~20,并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将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你把这些数分成了几类?是哪几类?(根据每个数因数的个数,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只有两个因数的;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1只有一个因数,分为一类)
提问: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两个因数分别是1和它本身)
提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再问:为什么把1单独分为一类?(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它只有1个因数)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并总结出了这三类数的不同特点,那么,它们分别叫什么数呢?打开课本第78页,把例题认真地读一读,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之后,师生共同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补充板书:和合数),同时明确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提问:在2~20各数中,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
谈话:关于素数和合数,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交流和探索,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出示题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数,再写出这三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判断这三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按要求划一划,再说一说哪些数是素数,哪些数是合数。练习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举例检验。
谈话: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只是至今还没有人能从理论上完全证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在典型的数学背景材料中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独具匠心地把素数与合数的教学置于数学文化的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的开始,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背景材料,这是一个200多年来诸多数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的数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数学的奇妙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这一情境中素数的概念学生还不了解,解开素数的奥秘自然地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课的结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检验猜想的正确性,使课的首尾呈呼应之势。同时,通过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探索数学奥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动中逐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教师寓素数与合数的概念于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个数与拼成长方形的种数之间的关系,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数的因数上来;接着,通过写出1~20的所有因数,并根据各个数因数的个数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明确素数和合数的内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教案
“空间与图形”包括:位置与方向,三角形。其中,位置与方向是复习利用方向(角度)与该点到原点的距离来确定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的方法。三角形,是复习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和内角和,重点是区分几种不同三角形。
2、发展空间观念,巩固概念与技术。
3、主动参与复习,增进应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信心。
一、明确任务。
1、揭题:空间与图形。
2、议: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哪些?
二、复习相关知识。
1、位置与方向。
1)说出台风中心的`位置。
2)说出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偏方向。
方位角度距离。
3)汇报p126-7。
2、三角形。
1)自己说说三角形的知识。
3)汇报p127-8。
三、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
2.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3.通过学习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一)认识直线。
1、同学们知道孙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吗?(金箍棒)对,谁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变长变大)并请学生说金箍棒是向哪个方向变长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断变长,说一说它到底能变多长。
2、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用笔画一画。
3、学生分组汇报,并说一说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并介绍直线的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4、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并请学生也给自己的直线标上名字。
(二)认识线段。
1、出示挂图(铁路和人行道)请学生观察,使学生感知:铁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说它象直线一样,而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能看到两头。
2、请学生也用线来表示其中的一条斑马线的样子,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
4、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三)认识射线。
1、用小电筒射向学生,请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独立想办法用线表示出刚才看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画射线。
4、让学生自己讨论:射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教师强调:射线ab和射线ba不同。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5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猜对的给自己得一颗星,画在这道题的旁边。
五、课结。
今天学到什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给予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的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6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1千克的物品,投影仪,重量单位表、时间单位表的投影片;将练习十八的第6题制成卡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学生回答出需要用重量单位来计量后,教师导入课题。
我们今天就来归纳一下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
板书课题:重量单位
2.复习重量单位。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引导学生答出吨、千克(公斤)、克。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感受其重量再说出大约有多重,以加深对1克和l千克的感知。
掂量物品,可让前后两排的四名学生为一组,相互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物品的重量。 掂量后,教师指名一些学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然后问:你们以前称过体重吗?谁能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7此时若发现有的学生用多少斤回答,应及时予以纠正,以强化学生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指名两、三个学生回答后,可继续问:那么比千克重的单位有哪个呢?学生会答出吨。
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1吨重的东西吗?由此向学生说明:1吨是比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人体是无法直接感受其重量的,只能凭经验估量或用衡器测量。
不过,我想问问大家1吨等于多少千克?(1000千克。)
请大家想想,假若你们每人的体重平均是40千克,那么多少人的体重加起来才能达 到1吨呢?(25人。)
现在请大家将进率填写在教科书第86页上。
同时让一学生填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可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填写的结果,并用投影映出正确的进率表。
3.做一做。
做教科书第86页重量单位的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可以指名一学生念自己的答案,由教师在投影片上写,全体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l.导入课题。
下面我想问问大家,你刚才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一分,两分。)注意分不要表述为分钟。
你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 (时间单位。)
那么,我们要想知道时间的长短,是不是要用到时间单位来计量呢?
板书课题:时间单位
2、教学日、年的来历和世纪。
同学们以前听爸爸妈妈讲过日和年的'来历吗?
在时间单位中,比年大的单位是世纪。通常是100年为一个世纪,比如,从公元1801年到1900年是十九世纪,20xx年到2100年是二十一世纪。
3.复习时间单位表。
1年有多少个月?(12个月。)
1个月有多少天?引导学生按月叙述,二月应分平年闰年叙述。
l天有多少小时?(24小时。)再次强调小时在作为单位名称时应按规定记作 时。
1小时等于多少分?(60分9)
1分等于多少秒?(60秒。)
让学生将进率填写在书上。
填写快的同学可继续完成教科书第87页做一做的两道题。
1.做练习十八的第6题。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让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师读题目要求,再说出各个年份,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
3. 做练习十八的第14题。
教师读题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4.做练习十八的第13、19、11题。
先做第13题,让学生自己填写在教科书上。
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然后再集体订正,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
练习十八的第7、8、10题。
第10题,要告诉学生本月的1号是星期几。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和思考题。
第15*题,因为无论是平年还是闰年,,只是二月份的天数不一样,而其它月份的天数都是一样的。所以第二、三、四季度都不变,分别是91天、92天和92天,而第一季度平年为90天,闰年为9l天。
思考题的解法是:要盛出5千克水,关键是如何盛出1千克水、可以这样做:分3次把小水桶倒满,再倒进大水桶中,3小桶水是12千克,倒满大水桶后正好剩1千克水。然后把大水桶的水例掉,把l千克水倒入大水捅,再用小水桶盛满水倒进大水桶就得到5千克水。
四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38千克
淘气45.2千克
丁丁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单价/元
书包32.50
文具盒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结回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上的例l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乘第二个因数十位时积的写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1.口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23×32 24×27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集体评议。
教师: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学生说出: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二、探究例1,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以上两个问题)
2.初步尝试
(1)尝试口算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出算式:123×32。(课件显示算式并板书)
教师:如果要口算123×32,你觉得该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口算123×2=246,再口算123×30=3690,再把246+3690=3936。
(2)尝试笔算
教师:是不是感觉口算起来很困难?也容易出错?如果数字再大一些,我估计就有同学吃不消了。为了让计算更准确,通常我们用竖式来进行计算。你能仿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用竖立计算123×32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进行交流。
教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讲讲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学生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怎样写,最后又怎么办。(课件显示结果)
(3)探讨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计算123×30这一步时,由于第二个因数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与123个位上的3相乘,就得9个十,也就是90,所以9应写在十位上,个位的0省略不写,因为9写在十位上就已经能表示9个十了。也就是说123×30的积要从十位写起。
3.再次尝试
教师:现在请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一下第2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二),完成后指名上台汇报,重点说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课件显示第二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
4.总结算法
引导学生说出:一样,只是多乘一位。
教师:那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呢?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的各个数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几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学生齐读)
5.提炼数量关系
教师:刚才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用到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1:每时采摘的千克数×时间=一共采摘的千克数。
学生2:每天包装的筐数×时间=一共包装的筐数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1.数学书79页课堂活动(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可让学生边板书边汇报;也可指名4名学生板演,完成后结合竖式介绍自己的算法。)
2.数学医院(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判断后,说出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3.数学书81页练习十五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答案。(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课件、盒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 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四、巩固练习: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电脑课件。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