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摘要(专业19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有力工具,通过借鉴和模仿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这些范文范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思路。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论文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会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形式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书育人,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它首先承载的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和良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很精辟地诠释了“师范”的含义。“师”与“范”涵盖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闪耀着教师道德的光辉。其次,教师道德的光辉还体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往往把教师的职业比作“红烛”,这句诗饱含着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也只有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的称谓,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信任和爱戴。此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恪守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教师教出的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要看思想品德。因为,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人师”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将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育德”与“育智”能否结合好和出成效,关键是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安排好。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教知识”与“教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育人的工作渗透每一个环节,使育人的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2)动之以情。教师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教师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和他的学生,学生就容易受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不能一味说教,更不能板着面孔训人,否则就会把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缺点,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3)导之以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性格、品格尚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人生转折的紧要关口,如果引导得好,哪怕是一堂课、一次谈话、一句批语,其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反之,则会把思想搞乱,更甚者会使人产生颓废情绪。所以,对于阅历较浅、思想比较单纯的学生,抢在各种错误思想、消极情绪尚未占领他们头脑之前,加强正面引导,防止出现误导,以打牢思想为基础,增强其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抵御能力,是至关紧要的。
(4)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授渔比送鱼复杂得多,授渔比送鱼有用得多,授渔比送鱼所需的精力要大得多。授渔是向学生交出一把打开知识、科学、真理大门的金钥匙。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专门知识是重要的,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更加重要。要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把这些基本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5)示之以范。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用人格力量培育人格。以灵魂影响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示之以范的是他的品格和品质。首先是“学品”。尊重知识,善于学习,如饥似渴,广见博闻,吸纳众长,不断丰富知识的行囊,充实智慧的宝藏,最后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其次是“师品”。具有人梯精神,让学生从自己的肩膀上出发,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具有向导精神,不仅在学业上精心点传,而且在德行上细心导航。第三是“人品”。把“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学品、师品、人品,也就树立了崇高的师表形象,进而成为学生敬仰、效仿的楷模。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社会道德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不仅要把前人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把前人确定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师只有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关心、爱护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健康更茁壮的成长。而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要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去衡量自己,更要使其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使其成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学生做好每一件事情,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晓明.评好课与师德行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或者绕开它,而是需要正视它们,并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
1、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繁荣使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但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向发达地区聚集与迁移,造成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催生了我国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也随之出现了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解决两个群体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2、对社会群体、个人权益的保护与尊重意识在不断增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个人权益越来越被重视、推崇,社会、家长与学生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
3、教师专业受到社会质疑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质疑,社会普遍认同的专业是医生与律师,而教师是专业的职业吗?许多人心中存有疑惑。似乎每个人都做过学生,都了解教师的职业内容与角色,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不再神秘,如同谁都可以当教师,而且一部分教师没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与理论,也加深了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质疑。
在新形势下,社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师德标兵,如马克、王颖等等,但每一个师德标兵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育人故事与非同寻常的辛苦付出。每一个师德模范,都是乐于奉献,时刻准备把自己的私人时间与知识投入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中,这样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成千上万普通教师的我们是否都能做到,是否都应该做到呢?我们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呢?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明确义务道德与超义务道德的含义。“道德义务”是指道德上带有强制性的应尽的责任或要求。超道德的行为指的是超出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而不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比如,一位路人没有给乞丐零钱,他的行为道德上是可允许的,通常只要没有违背行为道德往往都是可允许的,我们一般不会对道德上可允许的行为加以谴责。明确了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能更好地使我们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的义务道德。
三、作为教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道德地行动。
1、明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义务道德如对工作高度负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等,都是我们教师的义务道德。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未必就能成为一个道德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专业实践中按照某种既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去行动。
2、关注教师的行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母诗灏的事件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通过教师的动机或者教师的行动结果来判断教师的行动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只能通过教师的行为来决定教师行为的规范与否。当一个教师的行为出了问题,你的目标、出发点、行动的结果都不能成为你行动合理规范的理由,因为教师的动机、出发点是不可见的,行动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要求教师自身的行为符合规范。如同俗语说的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不一定都做好事,动机和境界保障不了行为不出错。
3、培养教师在自身专业工作中的道德敏感与判断力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的职业就是与人打交道,我们不能保障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一个比较合理规范的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敏感度与判断力,努力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师德之所以重要,不只是为了“教书育人”为了学生,而且也是为了教师专业本身,为了教师自身利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和培育国家未来人才的大难题。面对家庭的希望,我们不能退缩;面对国家的要求,我们不能放弃;面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不能停滞与徘徊。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师德素养,立志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贾霞,陈定军.浅谈新时期如何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3).
[2]胡建军.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分析[j].教育管理与艺术,(1).
[3]覃克利.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j].高教论坛,1995(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
(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
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
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
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
(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
(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
(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一个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时代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的考核机制。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从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机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按职称、授课情况、学生反馈等综合情况来对其教师进行考评,从而使得教师对于工作出现“倦怠”,积极性不高。结合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情况更多的纳入考评机制中,并且加重其在教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更大比例及影响,让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建设的教师,不再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仅仅将这一过程当成一种职业“镀金”的行为。
(二)努力尝试建立可行性的校外奖励、激励机制。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让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培训、挂职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如何给参与的教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拥有较为宽松的参与形式。如果能够在相关行业、挂职企业中认真制定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如合理地将挂职工时与授课课时进行折算;挂职期间参与企业各类评比、竞赛成绩与院校内部评比、评奖活动的相互认定;适当提高挂职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津贴标准;对于教师在企业期间发明专利产品、科研成果进行相应奖励等等。这些校外奖励激励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地促进提升教师参与度,对于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所向。当今时代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教师行业也是一样,要不断的去进行职业教育才能跟得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步伐。当前的形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广泛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道德应该源自于每个人内心中的那份自愿遵守的规则,它不具有强制性。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概括起来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教师所要遵循和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我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那里的“榜样”与“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此刻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我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这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向干下去的。
但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我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能够选取爱自我的亲人与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与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与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一样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用心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与职责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职责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样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也必须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应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应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齐,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又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这天,网络时代与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这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能够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潜力、独立思考的潜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潜力与创造的本领。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育人理想。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取,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面就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谈一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在眼下这个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越来越有点让人寒心了。每当看到新闻某某老师亵渎学生是在是太让人们干到寒心。家长有心送孩子去上学却不想羊入虎口。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当前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教师自身责任心显得不足。因此,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十分必要。
教师作为广大学生的启蒙者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和栋梁之才的引导者,就必须具备好的职业技术道德和搞得素质。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里,教师不仅代表学校的形象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祖国的素质形象。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职业道德规范认识。要做到爱国守法。热爱祖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进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革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以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美好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以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还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进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讨”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论述,运用论述,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讨和革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通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师风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同方式,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自己在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自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
教师都理应是社会公德的楷模,然而良好师德师风的保持和提高,光靠教师的自觉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制定一定的规范,从制度约束方面来保证提高师德师风措施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师德师风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行为指南,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师德师风规范,对教师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同时,还应出台一套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表彰激励先进模范。
所以我们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职业道德氛围人是在环境中存活的,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形成与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营造有利于高职生职业道德形成的校园环境,必须推进以良好师德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不仅要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继续努力,扩大受益幅度,努力减少与其它职业的差距;而且要为学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心,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摘要:教师承担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任,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了各种职业的产生,而人们在从事其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团体、社会之间各种复杂的职业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涉及到了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的行为准则。只有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学生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
教师承担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任,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高校教师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之总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典范性,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继承性和奉献性的特征,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高等教育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也必然会形成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职业道德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规范与调整,以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需要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来感化学生,实现学生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良好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改善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与教育观,正确处理其与学生、家庭以及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同时,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无疑会对学生起到一种强烈的示范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从而提升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感情,强化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人格、心里的全面发展。高等学校育人使命的真正达成离不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发挥。
2.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者与服务者也是现代高校教师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高校教师作为一种学术职业,无论是在其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服务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道德问题主要是在学术道德方面,它同时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坚持真理和科学精深、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滥用学术权利。学术道德的水平对高校教师科研以及服务职责的履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学术追求,高校教师要具有崇高地学术信仰以及价值追求,同时也要与学术共同体内部其他成员相互交流与探讨,并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激励高校教师坚守学术的高尚性与纯洁性,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关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同时要协调好参与社会服务与在校内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时间上的分配,教学与科研始终应该被视为高校教师本体性的职责。
3.在高校教师道德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与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特殊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作为一般个体存在的高校教师发生着最直接、最经常的联系,对其自身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好的师德师风就是一本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要做“人之楷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高校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一般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其一般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另一个方面,高校教师所具备的一般道德又是提升和增强其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一般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与行动能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高校教师自身道德人格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正确处理职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处事和行为准则。第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够促进高校教师自律精神的培养与发扬。第三,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4.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各种职业群体事实上已在各个方面主导着社会生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道德主要地构成部分。作为社会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典范性与深远性的特点,而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产生着特殊的影响。
作为学术职业人员的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誉,并享有较高的社会期待,其职业道德往往会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较强的示范性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社会道德风气的作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工作而间接地作用于社会道德风尚,同时也可以通过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或对社会进行批判而直接地作用于社会的道德风尚。具体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式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通过履行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责,而使其职业道德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风貌,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而使其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社会。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作为拥有较高职业声誉的高校教师,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疑会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直接而广泛的影响。第三,高校教师所拥有的职业道德同时还会对其家庭、所在社区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影响高校教师一般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对高校教师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必然对其家庭成员以及所在社区产生相应的影响。
强化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增进高校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促使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和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高校教师确立崇高的学术理想与价值追求,并激发其献身教育事业、学术事业的勇气与决心,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合格是基础优秀是方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不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激励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日俱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师风形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现象,我们组构了整改调查机构,有针对性开展了各项活动,对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认真的进行了自查自纠,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广泛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广大教师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大力宣传了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关爱学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并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警示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的内在理念和自觉行动,在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学校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适时组织教师开展一些政治活动,如职师德报告会,模范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并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大力倡导教师献身教育、与日俱进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此同时,还认真、全面、积极地召开各类会议及教师、学生、家长会议,征求他们对学校、教师、领导的意见和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提高自身素质。
三、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
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细则》,明确了师德师风考核与评议的具体内容和办法,每学年对在岗教师进行一次师德师风全面考核评议,并将考核成绩记入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奖惩制度,对师德师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师德师风败坏的教师进行严肃批评,对情节严重的,社会影响大的行为,学校决不手软,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规范从教行为,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根据《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对教师的从教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全体教师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一要做到“三热爱”: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二要做到“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三要做到“六不准”:不准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礼金和吃请,不得要求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不准侮辱体罚学生,不准私自向学生推销商品,不乱编、乱印、乱发学生资料,不准抹牌赌博,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坐着上课。
五、建立完善监督机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杜绝控制教育走向误区,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以校长王展雄为组长,邵焕样为副组长的监督管理机构和目标责任制,完善了各项依法管理制度,提高了依法治校的管理水平。学校从未发生过重大责任事故,也从来没有出现严重违法违纪的教师。学校管理目标明确,常规工作开展有序,确保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
牛车小学。
二00五年五月二十三日。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引导,用自己良好的品质与言行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老师因人而异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形成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和启发学生,把疑问与困难解决在当下,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
二、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作明文规定并经数次修定,新规范从沿用至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艰难却是不言而喻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师风是学校、区域教育环境的风向标,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人民对教育最大的期盼,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重要体现。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讲,爱国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做到的。但作为一条职业道德规范来说,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国守法”看似容易,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言行却与这条规范背道而驰。比如:一些教师,利用职业和职务(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在工作时间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课堂抽烟,使用移动电话,无所忌惮;衣冠不整,形象邋遢等等。对此,一些教师不以为然,认为全国教师如此之多,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图些小利,偷偷懒,犯点小错,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倘若每一个人都这么想,国家的教育如何发展?祖国繁荣富强如何实现?中国的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由来已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老师。如果教师的德行和学识被社会、家长和学生所唾弃,那国家的繁荣昌盛,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密室焚之突隙,身为教师,要严以律己,操守职业道德,才不负“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不仅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还应做到敬业和乐业。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抱什么样的态度?是把教书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看作一项事业,其中的态度决定了工作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说过:“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制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用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而,我们应该以敬业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
如果说敬业是教师的一种责任状态,那么乐业就是教师的一种境界追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以“不得不”的心态做一件事时,你总会感到烦躁、感到痛苦,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好学生!最后只会煎熬了岁月荒废了事业,耽误了学子。但如果我们是情愿的、喜欢的,就会感到轻松、愉悦。任何职业,当我们以乐业的心态去看待它时,才会产生满足感,教师尤为如此,它能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去面对工作,所以有些老师虽然尽职尽责但总难取得好的效果、很难出现真心笑容就不难明了。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就像湖南电视台《变形记》的孩子们一样,他们需要的只是信任和理解。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担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教育也就有了精彩的理由。
一些老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伤害。近来网络上常报道态度粗鲁甚至是粗野的老师,给整个教育环境造成极坏的影响,看过视频真是让人发指,如果没有监控录像真的无法想象还有多少孩子要被无情的摧残和伤害,这些披着教师美丽外衣的败类真是无法让人原谅。
教师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的是懂得真善美的活人。”
当今的学校,什么奥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学生刚踏进校门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唯分是好”取而代之,作为最重要的“德”被忽视甚至可有可无。学校、社会、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老师对如何育人概念模糊。教师仅仅为考试而教书,沦为了教书机器,学生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个现状如何改变?这样下去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吗?教育是人才的源泉,我们国人真正要从上到下重视和改革教育,不要让领导重视总成为报道或人民盼望却实现不了愿望。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孔夫子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孔夫子总是身体力行,孔子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认识有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正道的指引者,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中,老师是榜样,教师的行为、气质、谈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比如一些名人、大家对小学老师印象特别深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教师发展不竭的动力。
学无止尽,天下何其大,知识何其多,更何况新鲜事物还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那“水”从何来?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有“水”。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有“长流水。”
三、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一个方向,它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为师”的根本在修身。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它不需要刻意去挖掘,而是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教师要做的,除了内省、慎独,更要在教育生涯中完善自我、升华自己,真正变成一个有师德的教师,当回首往昔可以无愧于教育事业的人。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为大家分享了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本文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相关论文,研究总结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与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有关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现状等问题,对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研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并且针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永恒而新鲜的话题,常谈常新。中国古代的孔子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是指引教师道德言行的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教师职业道德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先辈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的元素进行整合与创新。基于此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并且针对建设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守的基本社会规范之一。不同的社会规范反应着人们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也规定着个体之间不同类型的交往行为,因此其各自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不可相互取代与混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规范本身制定的科学性与使用的适宜性,间接影响着教师对规范的认同与内化,以及师德教育的内容。目前,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各省市的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发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与教师教育活动领域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这些非道德规范区分开来,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不甚清晰。首先,表现在教师的经济利益与学生的教育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优先考虑学生的教育利益;其次,政治和道德的范畴和作用方式以及体现的社会关系各不相同,因此不应当从政治的视角要求道德使道德政治化;再次,法律其实界定了人类行为的最低道德底线:在这个行为底线以上的属于人们一般认为的道德问题,在这个底线以下的,就触及到了法律(属于法律范畴,但其实是更严重的道德问题)。所以说不应当将“依法从教”等法律规范写入教师职业道德当中,这样不但磨灭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底线道德上的区别,而且不利于法律规范本身的落实,也会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带来混乱;最后,技术和语言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们不直接具有道德涵义,只是技术和语言的使用关乎道德价值。所以,技术和语言的道德涵义来自于其与社会价值的吻合程度,来自于其与学习类型和内容的适切性,来自于教学情境需要的满足和教师自身特点的表现。综上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可以直接包含教师活动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规范,但可以在道德与教师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活动的联系中考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这些活动的限定。
(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地建设停留在理论道德的说教层面而没有重视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去培养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实际上,只有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才能够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更深层次地领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具有积极地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然后通过教师地主动建构进而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而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教师职业道德才是理性的、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长久的以及具有发展性的。正如品德的形成过程一样,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主地、主动地建构才能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品德,而不是仅仅通过施教者的道德说教去形成。同时,由于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教师职业道德需求与水平,例如在教师入职前、入职以后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因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不能采取一刀切、大一统的方式。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人格、品行等优秀品质会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人格、品行等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借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地建构;也需要学校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外部环境,使教师体验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多元、激励、认同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将更有助于提高教师重建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求“和”为贵、以邻为善、仁义礼智信等等,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在教育领域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突出的表现在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身上。孔子作为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表现在师德方面,主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切关怀、体贴备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等。这些师德标准不仅体现了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同时也反应出了一名教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当今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师典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学校要创设协调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使教师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同时教师也要自觉的将自己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都经历过一个从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到例行一般性的德行要求再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19世纪末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还仅仅是一种自发、零星的渗透,还没有被提升到一个自觉专门的领域,也没有成为教师职业自觉发展的需要。到19世纪末期,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开始出现,直到192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制定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这一规范的实行,将教师职业道德同从往笼统的教师教育剥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尽管这一规范仍然存有种种不足,并且与专业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但在当时却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紧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教师专业化的浪潮。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职业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而1972年英国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更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职业专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教师教育开始从职业向专业迈进。美国的国家教育协会于1975年正式颁布《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其中对有关师德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专业化思潮的影响已经有所渗透,使得美国教师职业伦理在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将教师专业自主、专业伦理等教师专业特质纳入其中。与职业道德相比教师专业伦理更凸显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从行为规范层面的职业化道德要求,上升为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专业人员的一种伦理考虑。
二、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和实践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还是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当中基本上停留在教师职业道德这一层面。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末开始已经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准则等形式将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到了教师专业伦理这一层次。教师专业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指从事教师职业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所应达到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要求,但是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两个概念背后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职业道德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约束层面的职业道德规范,而教师专业伦理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关注教师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专业精神等内在的伦理品质。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时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俗话说:“站的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应当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做法,注重从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进行设计。
(二)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专业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前瞻性。我国各地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制定的规范缺乏层次感和实用性。例如有的规范将教师不准进娱乐场所,教师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讲普通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一些内容写进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渗透一定的教育理念,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教师行为约束这一层面,应当上升到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教师也是人,教师也具有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需求和欲望,所以应当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只有教师生活愉快、心情舒畅了,教师才会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质量在无形当中才能够得到质的提升。所以在规范制定的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科学性。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使用普通话,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我觉得这些规范内容的科学性有待考量。难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吗?有些地方学生、教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刻意的要求说普通话不是强人所难吗?何况有些时候说家乡话、方言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透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感。课堂上也没必要都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只有在相应的教学情境当中采用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规范制定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把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事项来做。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才会随之提升,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全社会才能形成一股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具有尊严感和自尊感,才能激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才能使得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自觉地践行和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
(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追求。自觉的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到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和有用之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2]包金玲.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6).。
[3]冯婉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j].教师教育研究,,(1).。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摘要:“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关键词:教师;爱;情感;学生。
“教师爱”与“父母爱”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父母爱”。从爱的发生来讲,“父母爱”产生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爱”则是基于一种人道关怀的首先境界而产生的;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说,“父母爱”则表现为养护性较强,而教师爱则表现为教育性突出;从爱的广度来说,“父母爱”是家庭性的,而“教师爱”则是社会性的。从爱的量上说,“父母爱”只局限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包括众多的学生。可见“教师爱”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性和社会影响的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能够像父母那样对学生施之以爱,又不单纯停留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爱为执教导向。假如一个教师失去了爱的情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没有方向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爱”要做到广泛性。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他(她)的爱当然也是爱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个别的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好坏、成绩的高低,而是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对后进生如何产生爱的情感呢?首先,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是产生关心和爱的感情的前提,不善于理解人则很难去关心人,很难对人产生爱的感情,所以我们教师对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师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差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对症下药,差是会变好的。其次要以心换心,也叫“位置互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后进生要以心换心,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也是常常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就会想到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学生出现的过失或错误,应用什么办法、什么态度去教育为好。再次,教师要经常想一想,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时不懂事,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要靠他们去建设。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爱他们。
二、“教师爱”要做到有引导性。
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教之以知识,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做到引导,要给学生以温暖、以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师爱”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式的强制和压服。这样过分的爱,不正常的爱,最容易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正确的做法一般是不要伤害学生,要给予尊重,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这样学生才受到激励,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上来。
三、“教师爱”要做到纯洁性,不要偏狭、庸俗。
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取私利而爱,都是以相互利用为基础,这都是庸俗的爱。这种爱只能导致执教行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这不仅丧失了“教师爱”的高尚性,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凡是这样的教师都不能教好学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师只有以纯洁的道德情感去爱学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所以“教师爱”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高度责任感去爱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应该是真诚的,而不能有半点的虚伪。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和而严格的,热爱美的事物而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四、“教师爱”要做到严肃性,也就是既爱又严。
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只输入爱心,而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随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犯过错误,又想到严格要求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也不是合格的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又严,爱、严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在善于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教师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努力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条件。
(3)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到得体,又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方,严之有恒。也就是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爱与严中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教师爱”与“父母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一个学生要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必须得到这种爱的熏陶,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不仅要有教师的良心去关爱学生,而且还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将来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3.教师微笑的妙用。
6.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8.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什么更高。
9.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论师生沟通的技巧)。
11.对教书育人的思考。
12.教师的身教是学生成长的阳光(论教师身教的作用)。
13.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14.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15.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
16、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规范。
18、“师爱”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锻炼及自我改造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职业道德素养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高职学生是我国未来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由于缺少有效的实践路径,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多职业道德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职业生活在人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作为学生步入职业生活的准备阶段对其职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生产、服务岗位的一线工作者,职业素养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素养,隐性素养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更侧重于一个人的德性。因此,作为职业素养中的关键内容,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对学生求职、就业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大多依靠学生的思想政治课中的道德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存在片面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量化标准,往往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混同。课题组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52.3%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48.6%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31.2%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低”。这就直接导致在就业中出现求职者和企业互相“吐槽”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当代高职院校毕业生眼高手低,没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另一方面广大求职者认为大多数企业对自己不够重视,安排给自己的工作技术含量低,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从合格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到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更多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企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个体职业道德素养参差不齐,从课题组对在校高职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诚信精神的重要性,但在身体力行方面存在欠缺。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一)团队协作精神缺乏。高职院校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在问到“你是否是以个人为中心去完成实训”时,有36.1%的学生回答“是”,另外18.3%的学生回答“偶尔是”,能够和同学一起协作完成实习实训的`学生占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的45.6%,不过半数。
(二)遵守纪律意识薄弱。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因成绩较差而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冷落,养成了懒散、纪律意识淡薄的习惯。当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被问到“面对所在集体或工作单位的规章制度,你如何做”时,仅有16.9%的学生选择了完全遵守规章制度,13.9%的学生选择了自己认为合理就遵守,不合理的视情况而定。
(三)诚实诚信意识缺失。一些同学把诚实守信看做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但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坚持诚实守信很难。比如在问到“如果你要申请减免学杂费或者困难补助,你会对你的家庭怎样描述”时,71.4%的学生选择了“基本照实说”,只有34.3%的学生选择了“如实说”。
(四)个人社会价值实现认知与实践能力不平衡。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相比,后者远远低于前者,这与对用人单位调查中,认为高职大学生缺乏吃亏耐劳的实干精神是一致的。部分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重视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的学习,忽视职业道德素养的实践,更谈不上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重视物质价值,忽视精神价值;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表现在求职上,他们对工作地点是否在大城市、薪水是否丰厚更关注,对社会价值实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关心不多。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培养对象上分析,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导致漠视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现阶段我国没有形成系统的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技术人才培养学校,而且在人才选拔上也存在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中的认同感偏低。加上高等教育扩招,生源大战,导致高职院校在高考录取中面临大量低分录取的现象。与普通高等学校比较,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自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多数成绩较低,如河北省高职录取分数线仅180分,多数学生存在自卑感。有些同学高中时期学习中等,进入职业院校以后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因不甘心进入职业院校而苦恼,又因前途渺茫而迷茫,最终形成得过且过的心理。有些同学高中时期由于成绩较差而受到教师的冷落,致使这部分学生纪律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入职业院校后,普遍存在厌学、逆反情绪,对自己将来要选择的职业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荣誉感,形成功利性思想,以致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活的选择中将学习技能当成唯一目的。以上种种原因便形成了对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养成不重视的现象。(二)从培养主体上分析,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完成,由于课时限制,存在仅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载体,不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此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主要依赖有课时安排的显性课程,没有或忽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课外隐性课程在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中作用的发挥,还未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二是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教育方法单一。现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仅由“两课”课堂教学完成,受课时限制,教师大多以讲授为主,主要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授课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程度不高,课下缺少实践指导,导致他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道德素养没有更深的认知。三是从事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人才不足。高职院校大多忽视对思政工作者的培养和投入,专门的职业道德素养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学校即使开设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大多是由“两课”教师完成讲授,但教师的学科理论背景和工作经验都与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有较大差距,且不能参与学生实践培养,因此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实训和实习工作中面临的思想问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养成方面更是无从下手。
(三)从培养观念上看,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忽视了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仅有知识、没有技能的高职生是废品;仅有技能,没有知识的高职生是次品;仅有知识、技能,没有职业道德的高职生是危险品”。就用人单位回馈的信息来看,企业招聘学生时,不仅注重学生的现有职业技能,更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利于企业的培养重塑,长期发挥作用。部分学生被用人单位退回并非他们的职业技能不合格,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通过有计划地对学生职业意识、团队精神、爱岗敬业、遵守纪律、市场竞争等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实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增劳动力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个体就业和企业发展,影响社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课题组经过在学生中的实践,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转变学生培养中重技能轻德育,更轻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观念。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同等看待。只有高职院校真正意识到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才能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为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创造条件。
(二)加强培训,提高从事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工作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更新教师的培养理念,不仅向学生传授关于职业道德素养的知识,而且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同等重要的理念,传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方法,帮助学生制订培养方案和养成计划,要求学生将职业道德素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外化为行为习惯,为高质量就业和个人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三)拓宽思路,形成系统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课题组经过研究与实践,感到要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必须拓宽思路,形成系统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首先,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全程开展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新生入学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除教材内容外,专门增加高职生涯规划内容,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成才的必备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规划,掌握修养方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要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尽快成长成才结合,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其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实践平台。一年级上学期开展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迎元旦长跑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下学期开展唱红歌比赛、25公里远足,值周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吃亏耐劳精神;二年级上学期,开展拓展培训、高职生涯规划比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队精神和诚信意识;二年级下学期,开展国旗下的演讲、心理健康培训,创新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精神价值追求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三年级,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开展企业顶岗实习,用企业环境培养学生和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实践。再次,开展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如:通过素质教育课堂讲授“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图片展览、红色参观等方式、介绍古今中外,特别是学校所在区域的名人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事迹,先进企业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对员工的要求和纪律等,让学生切实感受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是社会永恒的要求,从而提高修养自觉性,并不断外化为行为习惯。还有比如订单班、企业冠名班等形式,校企共同育人,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拓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
(四)创新机制,完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考核和保障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和保障办法,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作为毕业成才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结合,既是衡量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要求,又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需要。从高职学生入学开始,给学生下发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手册,在职业责任、职业道德意识、职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等方面设定分值,细化到每项活动,每学期进行检查总结,学生毕业时,把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养成情况作为取得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通过健全专门机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经费、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制度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保障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实施。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将影响未来社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这不但反映在科技进步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反映在企业文化、制度、职工的职业认同、职业精神等软实力因素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科学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找出解决办法,对形成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激励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日俱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师风形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现象,我们组构了整改调查机构,有针对性开展了各项活动,对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认真的进行了自查自纠,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广泛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广大教师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大力宣传了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关爱孩子、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并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警示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的内在理念和自觉行动,在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学校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适时组织教师开展一些政治活动,如职师德报告会,模范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并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大力倡导教师献身教育、与日俱进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此同时,还认真、全面、积极地召开各类会议及教师、孩子、家长会议,征求他们对学校、教师、领导的意见和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提高自身素质。
三、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
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细则》,明确了师德师风考核与评议的具体内容和办法,每学年对在岗教师进行一次师德师风全面考核评议,并将考核成绩记入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奖惩制度,对师德师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师德师风败坏的教师进行严肃批评,对情节严重的,社会影响大的行为,学校决不手软,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规范从教行为,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根据《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对教师的从教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全体教师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一要做到“三热爱”: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孩子;二要做到“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三要做到“六不准”:不准接受孩子家长的礼品、礼金和吃请,不得要求孩子家长为自己办私事;不准侮辱体罚孩子,不准私自向孩子推销商品,不乱编、乱印、乱发孩子资料,不准抹牌赌博,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坐着上课。
五、建立完善监督机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杜绝控制教育走向误区,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以校长王展雄为组长,邵焕样为副组长的监督管理机构和目标责任制,完善了各项依法管理制度,提高了依法治校的管理水平。学校从未发生过重大责任事故,也从来没有出现严重违法违纪的教师。学校管理目标明确,常规工作开展有序,确保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集锦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xxx”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把这一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情况总结如下:
一、依法执教。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自觉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自觉学习、遵守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
二、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严格按《中小学师德考核评估办法》来要求自己。教书育人,尽职尽责,主动承担工作职责和应尽义务,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和学校临时指派的工作任务,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坚持做到了出全勤。
三、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四、严谨治学。
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和运用必要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爱"与"父母爱"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父母爱"。从爱的发生来讲,"父母爱"产生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爱"则是基于一种人道关怀的首先境界而产生的;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说,"父母爱"则表现为养护性较强,而教师爱则表现为教育性突出;从爱的广度来说,"父母爱"是家庭性的,而"教师爱"则是社会性的。从爱的量上说,"父母爱"只局限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包括众多的学生。可见"教师爱"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性和社会影响的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能够像父母那样对学生施之以爱,又不单纯停留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爱为执教导向。假如一个教师失去了爱的情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没有方向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他(她)的爱当然也是爱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个别的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好坏、成绩的高低,而是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对后进生如何产生爱的情感呢?首先,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是产生关心和爱的感情的前提,不善于理解人则很难去关心人,很难对人产生爱的感情,所以我们教师对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师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差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对症下药,差是会变好的。其次要以心换心,也叫"位置互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后进生要以心换心,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也是常常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就会想到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学生出现的过失或错误,应用什么办法、什么态度去教育为好。再次,教师要经常想一想,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时不懂事,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要靠他们去建设。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爱他们。
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教之以知识,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做到引导,要给学生以温暖、以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师爱"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式的强制和压服。这样过分的爱,不正常的爱,最容易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正确的做法一般是不要伤害学生,要给予尊重,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这样学生才受到激励,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上来。
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取私利而爱,都是以相互利用为基础,这都是庸俗的爱。这种爱只能导致执教行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这不仅丧失了"教师爱"的高尚性,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凡是这样的教师都不能教好学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师只有以纯洁的道德情感去爱学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所以"教师爱"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高度责任感去爱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应该是真诚的,而不能有半点的虚伪。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和而严格的,热爱美的事物而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只输入爱心,而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随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犯过错误,又想到严格要求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也不是合格的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又严,爱、严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在善于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教师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努力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条件。
(3)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到得体,又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方,严之有恒。也就是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爱与严中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教师爱"与"父母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一个学生要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必须得到这种爱的熏陶,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不仅要有教师的良心去关爱学生,而且还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将来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集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大家早上好,我叫______,是六年级三班的语文老师。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目标。今天,能站在这个讲台上,以演讲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交流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我感到非常的激动和荣幸。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对教师的美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古至今,教师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授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从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将老师作为一种榜样去模仿。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因此要想成为学生的好老师、好典范,我们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六个核心内容。其中,“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今天,我想要谈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六个核心内容中的“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和“终身学习”。
为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榜样的作用,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这才发挥了我们教师的作用,这才体现了我们教师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我对“关爱学生”的理解: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的方式,而后做好“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五个其它方面的核心内容,方可达到“甘为人师,生命无悔”——方可达到我们的目标。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教师职业道德的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
(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
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
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
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
(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
(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
(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一个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时代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的考核机制。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从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机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按职称、授课情况、学生反馈等综合情况来对其教师进行考评,从而使得教师对于工作出现“倦怠”,积极性不高。结合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情况更多的纳入考评机制中,并且加重其在教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更大比例及影响,让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建设的教师,不再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仅仅将这一过程当成一种职业“镀金”的行为。
(二)努力尝试建立可行性的校外奖励、激励机制。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让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培训、挂职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如何给参与的教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拥有较为宽松的参与形式。如果能够在相关行业、挂职企业中认真制定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如合理地将挂职工时与授课课时进行折算;挂职期间参与企业各类评比、竞赛成绩与院校内部评比、评奖活动的相互认定;适当提高挂职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津贴标准;对于教师在企业期间发明专利产品、科研成果进行相应奖励等等。这些校外奖励激励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地促进提升教师参与度,对于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所向。当今时代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教师行业也是一样,要不断的去进行职业教育才能跟得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步伐。当前的形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广泛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社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人们所熟知的师德典范也大都是常年有病,带病上课,耐得住寂寞和贫穷,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甚至以身殉职。而近年来,教师的表现不再那么尽如人意,有偿家教、开办辅导班,范跑跑、杨不管事件等,让师德讨论达到高潮,禽兽教师挑战着师德的底线。20xx年9月,教育部再次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但规范尚存困境。
(一)精英化价值取向对师德的影响。
受儒家道德价值观的精英化取向的影响,人们对师德的要求也存在着精英化取向。儒家的人格追求是“内圣”“外王”:这是孔子要培养的“圣人”、“君子”,孟子所称道的“大丈夫”,荀子所谓的“大儒”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道德修养沿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线,即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他们“道德修养的任务并不止于自身的道德完善,更重要的是将完善的道德人格向社会和国家转化”。在追求这一境界的道德实践过程中坚持重义轻利,安贫乐道,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取义去利,甚至杀身成仁,以身殉道。这一道德至上主义“肯定了高尚道德具有超越于生命之上的价值,成就道德不但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贬低物欲,弃绝自我利益,而且必要时要不惜牺牲生命。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方面则体现为以春蚕、蜡烛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勇于自我牺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歌颂感叹教师的伟大和无私奉献,而感叹之余不免悲壮和凄凉,转而对教师道德修养望而生畏。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应该对其提出特殊的道德要求,但是人们往往把这种特殊的道德要求理解为更道德的要求。“道德的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利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用个别教师的崇高来要求所有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这是《规范》自身存在的理论困境。
(二)多元价值观对师德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依附观念、平均观念、螺钉观念正让位于自主观念、竞争观念、自我设计观念;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安贫思想、自足思想、保守思想正被致富意识、创业意识、开拓意识所取代;与封闭社会相关联的闭锁心理、排拒心理、狭隘心理正被开放意识、协调意识、全球意识所替代。这一系列观念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大量是与非、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等的重新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价值观也不免受到冲击,他们不再安于贫困,有的下海,有的多校兼职,开办辅导班,进行有偿家教。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中心论的提倡,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权威的消解,教师为了保住饭碗而敷衍塞责。这些现象都引来社会的不少非议,过去人们心目中崇高而无私的教师不再是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榜样。
时代在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这是《规范》实施操作困难的根源所在。
师德规范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是精英化师德取向的反映。师德的精英化取向忽视了教师的自然生物性,忽视了教师个体道德修养的差异性,忽视了祟高道德的偶然性,造成了《规范》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我们拥有的是不完美的天性和有限的道德能力,人性除了德性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正确的认识人的本质属性,是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道德应该根据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划分为“社会性道德”(受一定环境、条件、时间、空间以及不同民族背景、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变化所决定的那种道德……与政治、法律关系密切,经常要求社会成员遵守)和“宗教性道德”(先验的或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它经常与一定的信仰、理想有关……常是个体的终极关怀所在,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寄托……宣传的是个体牺牲自己以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规范》作为指导教师道德行为的条文,也应该考虑到教师个体道德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此外,对教师的有些道德要求应该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加强法律、制度保障;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来自社会的价值认同。
(一)划分师德的层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对教师群体来说要具有职业理想的导向性,对教师个体来说要有可操作性,《规范》的规定应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应然的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三个层次的内容。师德规则是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的底线,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规定,具有约束性;师德原则是教师应该并且能够遵守的规定,而师德理想则是教师对教育事业不懈地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祟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师德层次“一方面说明师德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约束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将发挥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发挥约束功能”。
(二)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
师爱和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也是教师被奉为人梯的原因,但是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他的教师角色,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描述往往只重视教师德性,忽视其作为人的其他属性。在讲求效率与公平、权利与义务,提倡教育民主化的今天,不仅要对教师道德水平提出要求,还应该维护教师的生存权、生命权等基本权利,改进相关制度。第一,维护教师的生存权。教师首先是一个自然生物的存在,然后才是社会历史的存在,教师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教师追求物质的需要,这也是教师生存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有偿家教、开办辅导班是教师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的便无可厚非。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教师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而边远农村山区教师的生存状况更令人担优。全社会都在追求财富,教师没必要格守清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劳动提高收人和地位是应该允许的。从另一方面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教师也要养家糊口,满足了自我保存的本能需要之后,教师才可以安心的从事教育事业。对于有偿家教、校外兼职应该区别对待,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应该在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教师的前提下讨论教师的信用问题和师德问题。
第二,维护教师的生命权。《规范》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不得敷衍塞责,但是在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的同时,却没有赋予教师应有的权利,教师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x老师因课堂上管理不到位,人送外号“x不管”,其同行深谙“不管”的原因—不是不管,而是不敢管。现代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不准体罚,提倡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家长也往往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常常动辄得咎,人格、利益时常受到侵犯,甚至有生命威胁。当然这些案例中不乏教师行为过当,但更多的却表现为教师权利保障的缺失。未成年人是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的,但是单方面的保护最终伤害的还是青少年,伤害教师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私的性格和扭曲的灵魂。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发挥教育惩戒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行师生平等保护。教育惩戒既可以避免教育的权力滥用,又可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权利,“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教师的生命权才能有保障,他们才能够对工作高度负责。
第三,变革相关制度。《规范》对教师提出“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川,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变革相关制度,仅对教师提出这一要求,教师也只能阳奉阴违。高考至今还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偏远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甚至唯一途径,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孩子的教育成为家庭的重头戏,都想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这就为有偿家教提供了市场。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也非常重视升学率,对教师的考核也与学生的分数挂钩,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教师职称等级评定、评优以及奖金等,都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教师也不得不紧盯学生的成绩。改革高考制度,改变以升学率为依据、片面评价教师的评价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改变“唯分是论”的局面,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教师、医生、律师是高社会地位、高收人的三大职业。德国教师不但社会地位高,平均收人水平也高于国内其他行业。韩国教师也是既富又贵。在韩国,教师被尊为“国家的典范”、“一国精神的传承者”,中小学教师的收入被称为“移动着的中小型企业”,人们非常尊敬教师,身为教师是一种荣耀。当然这两个国家对教师都有严格的师德要求,从两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韩国经济的腾飞来看,教师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来自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又是促进师德修养提高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教师便会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全身心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更好地回报社会。在我国,教师的地位逐渐提高,教师这一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大多数教师收人低微,勉强够养家糊口,经常被称为“穷教书匠”。在现实中,教师常因囊中羞涩而频遭白眼。教师一方面被冠之以令人羡慕的光环,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落差往往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师心理疲乏和对工作敷衍塞责。只有将尊重教师落到实处,使教师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让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这样教师才能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地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师德不是一个孤立的命题,师德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个体自我的严格要求,还需要法律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来自社会的尊重和认同。此外,人们还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责难。
总之,《规范》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和干瘪的教条,而应真正在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人们应该以新的观念对待师德,对教师基本道德的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而来自社会的保障和支持也是《规范》顺利实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