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度范文(优秀15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本页是细心的小编午夜帮家人们分享的15篇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一
企业信用管理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缺乏现成的模式和经验,根据我国企业信用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借鉴国内外知名信用管理企业的通行做法,并结合山东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现状,现提出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企业信用自律,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打铁先得自身硬”。企业自身信用建设搞得不好,严重失信、违约,形象不佳,在市场竞争中就站不住脚,要健康持久发展,把企业做强做大,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和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构建企业诚信文化,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目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尽管各行各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同特点,但都不能忽视“诚信”这个基本原则,都必须把诚信理念、诚信精神放在企业文化的核心地位,以启发、教育和鼓舞全体员工奋发向上,自觉维护企业信用。要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信用意识,必须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信用培训与教育。为此,要制定具体的信用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落实具体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要坚持从企业领导人做起,以身作则,积极参加诚信教育培训,带头讲诚信。这在企业诚信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因为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而道德威信是搞好管理的必要条件。一个不讲诚信、商德很差的领导人,无论如何是带不出一个诚信企业的。为此,企业领导人应当学习一些企业伦理学知识,在经济决策中加入伦理分析,自觉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伦理层次。这也是新《公司法》的规定和要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新形势下,还应了解、熟悉全球第一个企业道德规范标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有条件的,应积极争取SA8000认证。
二是坚持守法经营,做到“五不”:1.遵守会计制度,不做假账:2.自觉照章纳税,不偷税漏税:3.尊重知识产权,不仿冒盗版;4.认真履行合同,不违约毁约;5.诚实对待用户,不搞欺诈经营。这些都是企业伦理对企业的“底线”要求,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应当坚决做到。
三是严格质量管理,强化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也是企业信用建设的基本着力点。产品质量不过硬,服务质量上不去,讲信用就缺少底气。因此,抓信用管理,不能不抓产品质量,不能不抓服务质量。有条件的企业,都应积极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计量体系认证,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流程,并采取建立销售网点、提供技术指导、妥善处理质量争议、缺陷产品召回、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等措施,加强售后服务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信誉度和美誉度。
(二)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客户资信管理,是企业合同和信用管理的基础工作。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非常重视客户资信管理,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充分重视这项工作,或者虽然有一定的客户管理意识,但不知如何进行管理。这是我们今后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包括信用信息的内容、种类、来源,收集的责任人等。信息收集要采取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务求全面、客观、及时。要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的联系与沟通,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用信息。
2.客户信用档案管理。根据要求,将客户的信用信:息分类归档,建立数据库,作为信用评估和处理纠纷的依据。
3.客户的信用评估。根据客户的信用信息,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作出评价,作为授信的依据。这项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70%左右的信用风险。
4.客户的授信程序。企业应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企业的授信行为,而不是凭关系、无根据地盲目授信。授信的一般程序,应包括客户提出授信申请、销售人员审核、信用分析及信用批复等步骤。其间,要注意运用抵押、担保、保险等债权保障手段,以转嫁赊销风险。
5.客户的动态管理。根据客户的履约情况和相关情况,及时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评价,调整其信用等级,实行动态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待收回款项。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是尽快收回款项,实现应收账款向现金的快速和足额的转换。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包括应收账款的跟踪监控制度和逾期账款的追收制度。
1.应收账款的跟踪监控。应收账款产生后,要立即进行跟踪分析,尤其是对大额应收账款和核心客户,更要进行自始至终的监控。要建立应收账款监控系统,及时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
2.逾期账款的追收制度。客户没有在信用期内付款,这种到期应付而未付的账款,称为逾期应收账款。逾期应收账款如不及时追收,就有可能变为坏账,给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要建立逾期账款的分析制度,通过债务分析模型,在协商、委托收账机构、仲裁和诉讼中,选择适当的追讨手段,尽快追回应收账款。同时,要建立企业业务人员追收账款责任制,将其追收账款的业绩与其工资、奖金挂钩。
(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和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很重,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按照企业组织动态设计的原则,对企业内部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造,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这实际上就是管理创新。在这方面,国家工商总局最近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的若干意见》,也有这方面的要求。该《意见》规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标准之一,就是“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合同信用管理机制,有专(兼)职合同信用管理机构和人员,并有企业领导负责日常合同信用管理工作。有比较系统、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合同信用管理制度。并抓好检查落实”。在国外,一些著名企业也是这样做的,如波音公司,就设有“公司道德委员会”,并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岗位负责处理诚信问题,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规则进行规范。
1.设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前些年,山东省企业多数已设立了合同管理机构,但其职能不能涵盖信用管理的全部,可以考虑在合同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增加职能,将合同管理机构更名为信用管理机构,从而形成业务、财务、信用管理三个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制衡的机制。由于信用管理涉及法律、合同、财务、销售、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可以考虑在合同信用管理机构上面,设立企业信用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分管法律、合同、财务、销售、生产经营的企业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职责,建立和坚持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信用管理工作。企业设立信用管理机构时,要配备熟悉业务、法律、财务、计算机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发、引进信用管理软件,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制度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开始实现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使企业的生产、存储、财务、成本、控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而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运行中不可避免的引发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信息安全性的问题,即存储在计算机或在传输中的文件和数据遭受到破坏和滥用,而且这种活动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例如:电子商务公司,如果网站出现故障,每天的损失会高达数额人民币,所以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使其得到安全的控制,对于企业来说已经变的非常重要。目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内部构建中,经常可以发现由于制度和管理中的疏忽、松懈以及信息系统的监管不到位,所出现数据的丢失或者数据的信息反应迟钝,不能使管理者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使其信息系统的发挥起不到其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测控是非常必要的。
在目前关于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效率方面的文章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构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方面,涉及到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制度这方面很少。如:杨斌、费同林(2002),赵宏中(2005),刘仁勇,王卫平(2007),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提到了制度设计方面,但是没有把其作为一个研究重点,其他一些相似的文献基本是从技术角度探讨。从中小企业实际的成本收益考虑,一般来说,由于运用的相应技术不是很高,基本都是基础的软件系统,所以有必要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制度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制度方面分析
首先,根据Laudon对企业信息系统面临威胁,按照来源分为六类:硬件故障、软件故障、人为因素、数据、服务及设备被偷盗,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但Laudon从单个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却没有把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考虑进去,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上许多企业尽管设置了制度,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形同虚设或者是制度管理存在缺失,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操作上面临效率和安全的问题,下面具体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在中小型企业中,存在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企业制度安排等;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是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那些对人们行为的不成文的限制。
(一)正式制度的分析
在中小企业中,正式的制度包括国家信息系统法律的规定和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方面,根据我国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也只是从信息交换角度来保护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对于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安全只是规定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并没有对企业的实际业务中发生的关于信息系统自身安全进行风险标准规定,也没有一套正确引导进行风险防范的标准规定,所以中小企业的法规建立基本都是从企业各自实际出发,所以各企业的标准不一,导致安全隐患存在比较大。
从企业自己建立的信息管理制度来说,一般大型企业有明确的规定制度,包括维护、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范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相应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信息安全与企业效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自身比较小,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人员比较缺乏,其维护也是谁操作谁负责,这样只能根据各企业自身人员的情况来确定其系统的安全程度,其次在效率方面,由于人员缺乏以及其计算机操作应用存在的不规范,信息交换、反馈也相对比较落后,或者根本起不到效率作用。
再次中小企业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却由于监管不到位,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的机构比较小,维护人员、计算机使用都是由使用人员一人来完成,所以容易导致即使有制度,也难以执行,这也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的主要原因。
(二)非正式制度的分析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蕴含价值关键、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在形式上构成某种非正式制度的“先验”模式。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公司员工的思想和过去的传统操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果。
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由于员工的意识不强,对于信息系统的维护、使用存在一定的松懈,信息操作员经常在值班时没有定期维护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系统,只是在当其产生问题时才处理,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数据损失,如果信息备份不完全的话,可能由于人为操作或者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会造成整个系统数据损失。
在这里非正式制度方面主要是指员工以往的旧做法对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的影响,对信息反馈报告在效率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主要原因是领导层的要求不严格,操作人员的报告提交不及时等因素所致,因此非正式制度因素对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三、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在加强制度建设中,主要从国家信息系统的法律制度建设、企业信息制度的设置与执行,再次就是信息系统中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意识的改变三个层次来考虑。
(一)首先在我国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律规范中,不仅应该对信息交换中安全问题进行规范,而且规定信息系统使用公司对其管理系统的安全达到安全的最低标准,这个标准是指从各因素方面来确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安全性的最低标准值,不仅能够使信息安全从法律依据上得到一个基本的系统安全标准,而且也能对公司信息管理系统起到强制规范性的作用。
(二)在制度设定层面,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及制度化,也是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服务器日常维护、巡视和记录制度、客户机维护、 操作制度、用户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等,并严格按照制度实施奖惩,从而从企业内部制度上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三)培养与使用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外,设立一个既懂信息系统、又懂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信息主管职位,也是非常关键的。在国外大学、大企业的CIO(首席信息主管),相当于企业级的领导,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 一个合格CIO,既能充分调动网络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把握企业信息化发展全局,并能随时为领导提供参考意见,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并对公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制度改善、监督、反馈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企业中也设立这样一个职位,从而使信息化系�
(四)加强信息系统人员的培训,使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安全等方面了解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系统人员包括操作人员以及维护人员,定期对信息系统人员进行培训,不仅有助于了解信息系统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使其从意识中不断了解到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使其操作、维护的规范化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减少由于非制度性因素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四、结论
在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很大问题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制度方面造成的,所以在企业内部加强其监管,使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得到很好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就是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使其能够具有很好的业务水平,使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的运行,并能够使管理层及时了解到企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最后完善国家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是保证企业信息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准,使中小企业达到基本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从制度上使其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很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Kenneth C.Laudon Jane P.Laudon.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8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01-538
[2]王霞,张永,彭智才,如何保障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安全[J],资源方法,2004(9):54-55
[3]刘仁勇,王卫平,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学术研究,2007(6):113-115
[4]李华锋,林恒,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12):491-494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三
事前控制就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事前预防,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也是中小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的工作。
1.加强事前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信用风险。对信用风险进行事前控制,主要是指在信用销售前对客户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级,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给予客户相应的信用销售条件。显然,获取客户的信息,以及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信用条件,其所需要的费用与派专人进行账款催讨,甚至进入法律程序所需要的费用相比要低得多。而大多数坏账的发生是因为将过多的信用给予了不恰当的客户而造成的。进行事前分析,给予客户与其资信条件相符的信用条件,则可有效地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从而极大地减少坏账的发生。
2.加强事前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减少事后的纠纷。加强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是防止事后纠纷的关键。如果事前控制不得力,不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级,就很容易产生交易的信用风险和交易纠纷,而且“地方保护主义”和“法院执行难”两大症结,导致了事后控制的困难。一旦企业发生了坏账,向对方进行追讨时,由于缺乏通过法律手段获得债权保证这一最后的保障,因此,在整个事后的追账过程中的行为可能都不是特别有效、可行。如果加强了信用管理事前控制,就可减少事后纠纷的出现。
3.现时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事前控制。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信用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在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信用矛盾与冲突随之严重,更多的信用问题凸现出来,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逐渐积累,演变成危机。在我国由于原有的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发生,导致了企业间的信用关系恶化,以及信用文化、信用环境的异化。这种缺乏信用的情况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企
4.企业内部分工及责任,要求加强事前控制。在企业内部,销售部门在开发客户和争取订单的过程中,往往基于开发业务的考虑,忽视对客户的全面考察,在缺乏对客户信用了解的情况下贸然签约,或迫于竞争压力和开拓市场的急迫心情,与信用不良客户签约,没有树立“优化客户群”的观念。原来企业销售部门认为“客户至上”,不遗余力地争取客户,扩大销售。而实际证明,能够给企业带来回报的客户,首先必须是一个守信用的客户,能够支付货款的客户。否则,这些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亏损。而对这些客户停止销售,使他们转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不是减少自己的市场,降低自己的竞争力;相反,从长远来看,这正是降低竞争对手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使自己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因此,加强信用管理,特别是加强信用的事前控制,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正是优化客户群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事前控制不力的原因
目前,在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致使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增加,应收账款数量居高不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事前控制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许多企业或多或少带有国有、集体的成份,产权不清晰,经营者因此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许多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步伐小,改革效果不明显。产权模糊下的企业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使个人或小集体私利膨胀,广泛存在“寻租”活动,有些企业动辄就实行破产或重组,以逃避债务。企业信用的基础是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是各自拥有独立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产权交易的一种交换机制,信用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才是社会信用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础和前提。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事前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
2.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是首要原因。当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企业领导不是从根本上去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提高内部信用管理水平,而是从表面上去改变结算方式,只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交易,以提高货款收回的保险系数,其结果是应收账款减少了,销售风险降低了,但是信用好的客户也受到不应有的牵连。久而久之,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低,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种倾向是企业只顾交易数量和提高销售额,不管对销售风险的控制,不管客户信用状况,只要有市场,就大量赊销产品。虽然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但企业应收账款及坏账也增加了,以致企业销售越多,则亏损也越多。这两种倾向都反映出企业治标不治本,没有信用管理意识或信用管理观念不强的问题。
3.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在国外,大部分企业都会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一些小企业也会有相应人员或机构,但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和机构,还是沿用过去的机构模式,信用管理部门没有保持完全的独立性,表现在有的企业将信用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项附属工作,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上,表现为只负责结算和应收账款的记账上。也有的企业把企业信用管理放在销售部门。虽然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情况,但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搞好与客户的关系,销售部门也不可能履行好信用管理应有的职能。而财务部门为了控制财务风险,又容易处于保守状态。还有的企业为了加大企业的清欠力度,专门设置了“清欠办”之类的部门,将企业的下岗职工安置在“清欠办”。由于部分下岗职工本身素质低,敬业精神差,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择手段,不但不能完成工作,反而还与客户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使企业不该失去的客户也离开了企业,企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4.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中小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是销售部门负责订货和发货,财务部门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对应收账款没有具体的责任人,出现了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真空,风险失控。其二是销售部门进行业务承包,既负责产品销售,又负责对客户清收货款;财务部门只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比第一种模式有所进步,至少对应收账款有具体的责任人,但销售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销售产品,盲目赊销在所难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有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其三是财务部门负责清收货款,销售部门负责定单和发货的模式,由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进行控制。在这种模式下,财务部门为了降低风险,就要求大量采用现金结算方式。而销售部门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却要求采用赊销方式。这就必然会造成财务和销售两部门出现矛盾和冲突,财务部门控制严格,不利于销售部门开展工作。控制不严,这种管理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5.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是目前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的又一主要原因。这里指的素质包含两方面:一是指部分业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低,表现在业务员私心过重,损公肥私思想作怪,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损害企业利益,与客户相互勾结,使企业蒙受损失;二是业务素质低,敬业精神差,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不作深入调查和研究,随意将企业产品赊销给客户,遇到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差或恶意欠费的客户,同样使企业蒙受损失。
3、中小企业加强事前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产权关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产权关系。
2.建立专职信用管理机构,控制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要控制好信用风险,必须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机构。建立企业的信用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其任务及目标,即设立该机构应该达到的目标:就是要扩大销售收入,降低坏账数量,与客户建立良好稳定的交易关系,以实现企业现金流量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要实行专业分工,以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明确该机构的责任,并赋予该机构相应的权利,使其责、权、利相结合。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该指导或协调企业销售部门、供应部门、财务部门、仓储等部门的一些工作,并对所产生的后果负有责任。建立专职信用管理机构,这是控制好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
3.加强对客户信息管理。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是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要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我们首先应该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客户的资信调查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首要环节,我们应从客户的身份、资信情况、资本情况、信用及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对于有一定知名度和声望及信誉的公司,我们应加强合作与联系。对于没有任何知名度的客户,只要确认其身份地位,深入了解其资产、信誉及履约能力情况,也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对于专门从事交易中介的客户,要认清他们所介绍的客户资信地位,防止他们打着中介旗号行欺骗手段。对于“借树乘凉”的客户,不要被其母公司的光环所迷惑,应持慎重态度。尤其要警惕骗子型的客户,我们一定要调查清楚其真实面目,谨防上当。尤其不要被对方虚假的招牌、优惠的条件、给个人的好处所迷惑,使自己误入圈套。
对客户资信调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客户主体合法资格的调查。详细了解对方企业名称、法定地址、成立时间、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二是对客户资本、履约能力的调查。如客户的注册资本、资产负债情况、收支状况、经营历史、经营作风、过去的商业信誉等。对老客户的资信状况也要定期调查,特别是客户突然下大定单或有异常举措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在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的基础上要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将客户有关信息存档随时调用。同时,要开发客户信用管理软件,做到对客户的相关信息了如指掌。
4.确定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等级管理原则。我们应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信息,将客户按其身份、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方面划分为不同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客户的信用等级分为守信客户、警示客户、失信客户和严重失信客户四种。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我们将亮出不同的牌子,对于守信客户亮绿牌,警示客户亮蓝牌,失信客户亮黄牌,严重失信客户亮黑牌。通过建立客户分类和亮牌制度,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我们进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5.制定信用政策和制度。为了确保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在事前应该制定降低信用风险的政策和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企业信用额度制度。就是企业根据客户的信用程度,给予其赊销产品的最高数量。信用额度是企业一种事前控制措施,一旦客户的赊销数量超过信用额度时,信用管理部门要对客户进一步分析,然后再作出决策。二是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转移制度。对于有的新客户或信用等级不高的客户,为了促进销售,又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我们可以将风险加以转移,使债权得到保障。一方面是通过外部力量转移风险,比如银行提供的担保、保理,保险公司提供的信用保险,担保公司提供的信用担保等;另一方面是自身控制风险,如客户签署人的担保、物的担保、抵押等等。三是要制订相应的信用奖励政策,鼓励客户采取现购方式合作,尽量减少赊销的方式。对货款回流及时、销售量良好的客户给予奖励或给予优惠的销售政策,可以在返利上做出一定让步,或是在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特别优惠,刺激客户付款的积极性,加快货款的回笼。
6.审核销售合同。因为合同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以后产生信用问题的依据和凭证,所以,我们对合同或协议的每一条款都要做认真细致地审核工作。根据销售数量的大小,要建立销售业务人员、销售经理和信用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几级审核程序。并要求相关责任人在审核登记上签字盖章,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因为合同审核不严而出现的信用风险,应追究相应责任人的经济责任。避免审核不严,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
此外,改变管理人员和企业业务人员的信用管理观念,提高业务人员素质,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企业进行信用风险事前控制的必要工作
总之,中小企业加强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利于实现企业现金流量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正是由于“事后管理困难”及“事前控制合理”,我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四
(正文)我国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众所周知,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而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我国企业间帐款拖欠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源头,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首先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援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所说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信用管理问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方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大大提高购买方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在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 而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企业问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很多国外厂商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已处于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中,而据上述分析,同样规模的企业,西方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是我们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根本无力与国外企业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大大提高赊销比例,才能在销售上与国外企业竞争。提高赊销比例的前提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具体反应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具体在业务经营中,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
4.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屈、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时期,强化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从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思路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由于信用管理工作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因此单靠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往往不能起有效的作用,需要公司领导给予全面的协调和支持,如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信用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根据其业务范围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其中,大型企业可设立专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信用监理。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对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公司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但信用管理部门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其管理支出,这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证实,而且也为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所证实。
3.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方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它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技术和模型,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完成。
4.建立内部授信制度。这项制度是指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执行一套科学的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如同意赊销,就意味着要承担客户的信用风险,为此对于新客户或其他信誉不高、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必须要求提供其相应的担保,如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订金等,对特定的担保物,必须要求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后,合同才能生效。
5.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如前所述,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如在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只是注重事后的强行收账,缺少事前和事中控制。反映在时间和风险控制上,忽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和实际成本的核算。针对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缺损问题,即企业亟须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以及每一个关键的业务环节和部门进行综合性的风险控制,尤其应当重视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评估,即“事前控制”,对交易决策的审核,即“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专业化管理,即“事后控制”。据统计,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其次,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为此,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尽可能达到既不失去客户,又能及时足额收回账款的目的。
6.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经验,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对现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用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五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体制 创新
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讲到,信息化浪潮是上帝送给中国的礼物,这是中国和世界同步的难得机会,可中国的企业现在大多还缺乏和国际企业竞争的实力。的确,中国国内的许多企业目前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环境进程的加快,国内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竞争的无情,尤其对于信息化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如何以信息化管理来替代原有的传统管理,尽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成了企业决策层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促进企业信息化、实现管理现代化已� 同国外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管理体制方面的差距更为突出,尤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信息技术在多数企业的应用普及程度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提是企业参与,然而目前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却参与和重视不够。据有关部门对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即便是在生产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成本过高、信息管理水平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少等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企业上网率不到50%。大多数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还处于不涉足、不认识、不了解、不掌握、不实施等状态,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或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所谓的信息化,但多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目前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包括银行、电讯等电子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也没能很好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也没有充分地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目前企业内部没有实现信息集成,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企业仅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有的企业虽然上了网,但由于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发展的参差不齐,以及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等原因,已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网站。
2、企业管理模式还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管理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国有企业,多年来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需求构建的。这样的管理模式偏重于生产、人员、后勤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并没有按信息经济的要求做彻底的改造。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缺乏及时准确性。如生产部门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的生产进度资料和自制半成品的库存资料;财务部门无法进行及时的经济效益分析信息;市场部缺乏原材料成本变化及供应情况的信息,也没有设置客户跟踪、用户需求信息系统,生产作业的统计信息与质量反馈信息依然不能及时反映到管理层,再加上生产与管理部门分处两地,使得信息传递、交流的迟缓性更加严重。
3、管理层的知识结构与信息化不相适应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制造技术和IT技术,对企业现行管理模式、研发模式和制造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式的重组,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中很少有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企业管理层中大多是由搞企业管理出身的干部加少数与企业生产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也有少数由懂生产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其他人员组成。他们虽都很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对信息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信息化工作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到达我们的目标?不少管理者只是“有些了解”。这样的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要适应信息经济的需求,显然是有困难的。
二、企业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最现实的生产力。以信息化管理来替代原有的传统管理,是“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它带来了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它影响着所有的管理者,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是要不要,也不是愿不愿意,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生存之路”。否则,企业将在竞争中被历史淘汰。为此,要实现企业信息化,首先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这既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成长活力所必需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
1、要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又集中体现在管理思想和理念上。比如,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大幅度减少中间管理层,弱化行政色彩等等,都是管理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一些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管理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为此,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中的许多先进成熟的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许许多多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企业管理体制要创新,就必须确立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当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有一个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企业实际出发的问题,不能照搬照抄,要在“结合”上做文章。
2、要把实施企业信息化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的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受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建立现代管理体系,信息化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没有这个技术支撑,就达不到好的管理。实施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代替现行的人工管理过程,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涉及到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的管理创新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沿用原来已有的管理方法,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具有涉及面广、技术难度高、综合协调工作复杂、投资较大、效益难以直接计算及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取得实效为目标,采用创新的管理办法来进行严而有序、新而有效的管理。
3、必须建立新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信息化工作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信息化不是赶时髦,看见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就赶快跟什么,而是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推动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首先要做好调研,弄清企业的真正需求,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做好整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规范,以科学的态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信息的正常交流打下基础。其次,要加强对所有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队伍,适时动员和鼓励有关领导和员工积极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以消除部分人对信息化的抵触情绪。实践表明,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建立新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制度、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各类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奖惩考核制度等。由于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新建立的管理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便于操作执行,逐渐地完善配套,使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制度化顺利开展。
4、必须创建新的管理标准,确保企业信息化工作沿着规范化的道路向前发展
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和引导。由于信息化固有的性质,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企业的管理标准,通常是指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除执行国家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外,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新制定统一的各类信息的编码标准。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标准,主要是根据信息集成应用和适应业务流程重组的需要,在组织机构作相应改革前提下,重新制定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既明确一定的分工,更要注重信息集成应用的职责整合。制定管理标准是企业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每一个企业都要“量体裁衣”地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做什么与先做什么,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也不是花钱越多越好。一定要统筹规划、严细工作、量力而行、协调一致,以保证企业信息流顺畅地、规范化地运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六
关键词 企业 信用管理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中信用管理占据的相对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降低经济损失的情况。目前,我国企业实际发展中没有全面的信用管理体制,无法充分发挥信用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情况,对构建市场经济秩序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企业快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因此,掌握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应对,对加快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没有足够的管理观念,信用管理滞后
企业常常出现突然增加坏账数目、无法收回应收账款等情况,对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负责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内部信用工作进行管理,仅是从根源上将结算的方式改变,结算方式以现金交易为主,使应收贷款收回获得的保险系数得到提高。企业领导这样做的虽然减少了应收账款,同时也造成企业有着较小的市场份额,对企业快速发展有着较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提高销售额、交易数量,没有采取措施控制销售风险,对于客户实际的信用度没有全面调查,造成逐渐增加坏账、应收账款,企业有着较大的销售额,则有着较多的亏损资金。
(二)偏差设置信用管理职能,无法发挥效果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基本上都是通过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在市场反应、利益、职能、管理目标等方面有着差别,无法将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等能力全面承担。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在管理时发生管理真空、效率低下、相互扯皮、分工不清等情况。大部分业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承担客户服务、催帐收账、质量确认、运输发货、组织货源、谈判签约、报价还价、联络客户等方面的工作。企业无法清晰的设置信用管理知识,导致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没有较高的经营效率,经营工作中出现较大的风险。
(三)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制约管理工作
因为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通常会最大化的追求销售利润,均是在主观控制与决策的基础下进行信用管理,信用管理工作中没有构建合理的制度,信用决策缺少有效的系统,在应收账款、客户授信、客户资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构建制度,造成没有正确的授信加大逾期账款、坏账、应收账款失控等情况。另外,企业没有制定客户的授信制度则导致逐渐缩小市场规模与交易,超过自身的权利授信则造成无法履行合约,且由于没有正当管理出现违约的情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明显增加。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认识信用管理,构建企业信用文化
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指采用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相关业务活动有效的进行协调与指导,全面评估以及整理客户的相关信息,做好监督回收应收账款、债权保障、授予信用额度等方面的工作,给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提供保障。所以,企业应该加强认识信用管理工作,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实际的利益,在企业实际发展中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采用构建企业信用文化的方式,将宣传教育工作全面开展,确保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共同的目标,使有效销售得到增加,降低坏账损失的情况,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最大化的利润。
(二)构建全过程信用管理,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1)事前控制措施。企业应该事先做好构建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的工作,加强与客户间的信用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对评估客户信用信息的风险以及调查客户信用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风险评估与收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包含经常性检查与监督客户群;评级管理客户资信;分析管理客户信用;管理与构建客户资信档案;搜集客户信用信息等方面内容。
(2)事中控制的措施。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的信用关系应该属于直接类型的,采用直接管理的方式进行实时,将传统需要销售人员进行“间接管理”的现状有效改善。所以,企业的内部授信制度应该严格的制定,具体包含控制销售风险、审核信用限额、信用政策等制度的构建。
(3)事后控制措施。构建监控应收账款的相关制度,具体包含债权管理、贷款回收管理、监控账龄、管理销售分类、控制应收账款总量等方面制度的构建工作。
(三)构建合理的信用管理机构,确定权限与职责
企业信用管理具有较强综合性、较强技术性、较强专业性等基本特征,需要通过特殊的组织、特殊的部门将工作全面完成。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得知,企业有着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能够全面实现信用管理的基本目标,同时还能够给顺利运行业务流程提供保障。因此,我国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目标、经营规模、内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确保构建的组织结构能够符合自身的发展。另外,构建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属于董事会或者总经理直接带领,使其能够集中执行法务、供应、销售、财务会计等相关部门的信用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将财务目标、销售目标全面协调,确保企业能够在内部结构构成风险制约制度,避免管理人力、管理部门出现盲目决策,造成信用风险。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发展与生存,采取措施加强信用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构建健全的信用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应该做好信用管理工作,通过针对性的对策构建信用管理健全的制度,降低发生信用风险的情况,使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促进企业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
参考文献:
[1]黄芳。浅谈企业信用管理的完善[J].才智,2010,7(12):958-959.
[2]李颖。浅谈我国企业信用管理[J].安徽科技,2010,4(05):172-173.
[3]陈本永。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2(05):192-193.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七
论文摘要:我国的经济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国内企业缺乏信用风险意识,盲目追求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而无序放账造成企业间长期大量拖欠债务,因此在国家大力建立和完善信用体制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应该加紧步伐发展内部信用管理。
1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2我国信用管理现状
2.1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2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2.3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2-4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范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信用已成为当前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我国企业ifii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4.1树立正确的企业信用管理瑰念,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是企业力口强信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企业上下树立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形成企业独特的信用文化,并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
姐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测i和落实权责对等的业务流程。目前国内大型内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个别企业虽然采取了一些简单的信用控制措施一如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不予发货、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仅要看合同金额更要看收到的款项等。但是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由销售管理部门实施的。企业在信用销售上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而传统的信用交易之所以存在信用风险的隐患,就是因为缺乏控制环节。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的控制环节应该由事前预防、过程管理和事后处列组成。事前预防包括搜集客户的信用信息和实时关注,对客户进行信用的评级,然后根据客户的价值和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将信用销售的审批权利和对应收帐款追讨责任归人到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员工,有利于实现权责对等,风险到人;事后处理握岁寸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的盛刹空,对逾期贝蜷歌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此外为了保证流程的落实,企>j立该设立完整的信用管理操作规范和业务说明,确保员工对了氰用制度的理解,把工作落到实处。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
43提高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位能力a招聘、吸收符合信用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到信用管理岗位操作培训,使其能胜任本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b.制定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组织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后续培jlllo
4.4企业内部各部门角色定位。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伦目标等来i}i1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
对于信用管理部门,dso(应收帐款变现天数)几乎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最重要指标。dso表示每_ o收帐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帐款变现天数袱当年年末应收帐款余韧当年总销售量)*365,即dso=s ar/sale)*365。对于销售部门而言销售量是衡量其业绩的主要指标,且销售量越高越好;对于财务部来说年末应收帐款越低表明其业绩越好;对于信用部门而言dso是考核其业绩的指标,目越低越好,dso要下降必须减少应收帐款、增加销售量。
45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叻,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卫l堤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5以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
4.6建立内苟缓信制度。i}t}制度是指在交易决策过程中执行一套的信用审批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11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内部授信制度的杨l:是讨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控制;信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173-02
应收账款风险是阻碍我国企业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做好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是应对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途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职能具有一系列的独有的特点,无法由其他管理职能来代替,如客户信用信息管理,信用分析,逾期账款管理等。这些都需要企业的业务,财务以及信息等部门协调一致,统一行动,各司其职才能作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必须将应收账款管理的几个方面制度化,科学化、完善地完成这一管理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企业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获得企业竞争优势。
一、建立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销售与应收账款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信用销售的发生必然伴随着应收账款的产生,要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把信用销售的管理也纳入我们考虑的视野。
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的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提出的方案是:(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的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清欠机构应划归信用部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二、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一)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二)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信用政策的制定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销售风险控制制度。事中监管阶段主要是对每个客户进行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并对其授信额度上限进行管理,包括对客户资信信息打分、按照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划分客户群并授以不同的资信政策,然后根据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客户权益总额、交易量等因素,制定每个客户授信额度上限。同时,对信用变化情况、应收账款和信用额度进行监控和审核。
(三)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货款回收管理制度,债权管理制度。大部分风险是由事前防范和控制不当造成的。事前阶段的风险控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而形成拖欠以后的追讨工作,则要复杂很多,成本也会高得惊人。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制度系统化的实施,使企业信用风险从各个维度受到有效控制,在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应收账款投资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三、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对于改进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具有显著的作用。
(一)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一些企业在对客户的管理中尽管实行了各种等级划分的方法,但缺少对客户信用等级的划分方法;有些企业的划分方法不尽科学,因此,在管理上较为混乱。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评定是客户资信管理的基础,因此在等级划分的目的、定义、评级标准和评定流程上都应采取科学、规范的方法。例如评级标准的制定,信用标准是指客户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应具备的条件,如果客户达不到信用标准,则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二)信用政策制定方法
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优良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一套较为明确、稳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由谁制定?目标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等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在信用管理工作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在实践上,我们将信用政策分成对内和对外两个文本较为有利。企业对内的信用政策起到对内部各业务职能部门的一个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对外的信用政策对于与客户信用关系的改善,信用付款行为的约束等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合理的信用政策应考虑以下两点:信用政策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信用政策应与企业实际能力相结合。
(三)信用限额的制定
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对客户制定信用限额是一个主要的管理工具,企业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将过去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单化、效率化。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数字的关键性作用,才使得它势必成为企业各部门关注的焦点。信用限额的制定方法包括经验评估方法、模型分析方法、营运资产评估方法和集体评议方法。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这些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九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创新;制度设计;制度执行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因素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是要明确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具体内容,结合现代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企业管理制度:其一,作为一种规范而存在。企业管理制度是通过制定标准和规则对企业人员管理、经营活动等进行规范,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其获得最大效益。其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包含制定和实施两个层面,制度内容要全面,细致的规划每一个细节,确保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涵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1]。其三,企业管理制度要细化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并且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结合企业现有的资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并制定部门和岗位的小目标。其四,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一种规范,同时也是维护员工权益的重要方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注重以人为本,因此,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企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视角出发,变革企业系统成员关系,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重点考量的三方面内容。其中,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还可以细分为决策制度、信息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等。决策制度创新是指营造更为民主性和多元化的决策机制,并关注决策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信息管理制度则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建立市场竞争的快速反应机制,企业管理的各环节能够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还包括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知识处理能力,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虽然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比较宽泛,但从本质上来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根本在于协调好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的关系,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的同时维护好各主体的利益。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形态、市场、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与之关系更为密切。例如,大型集团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企业联盟和综合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小微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管理制度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推动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市场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要以市场波动情况为依据,将市场环境和需求等因素充分融入制度管理之中,制度创新是否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其与市场的适应性。产权制度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不清晰,管理力度不够等方面。组织制度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其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是否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是否均衡等方面。
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管理制度创新不足,传统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彻底改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表现为重经营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管理方法更新缓慢,管理流程的灵活性不足。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将企业管理制度问题归结为如下方面:观念更新滞后、制度创新不足、管理方法不灵活。首先,我国传统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技术、资本要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随之做出调整。虽然当前部分企业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采用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但是大多数企业依然面临观念落后的现实问题。企业管理观念落后也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大多数企业依然存在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人治的倾向比较严重;第二种情形是部分企业热衷于学习外企的做法,但是停留于照搬照抄的层面,缺乏有效的创新,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不论是哪种情形,都会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其次,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足是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随意套用其他企业的经验,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适用自身的情况。企业制度管理缺乏人性化,制度内容缺乏灵活性,常常以刻板的规则条款对员工进行限制,较少从员工权益层面出发制定灵活的反应机制。制度设计缺乏前瞻性,中小微企业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不能很好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此外,许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形式化现象严重,制度内容过于笼统,实际的指导作用不强。最后,企业管理方法不灵活。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仅包括制度的制定层面,还包括制度的执行,为此,企业管理方法创新也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管理方法的信息化进程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但在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方法的更新方面,通常大型企业的更新速度较快,由于其自身的资本实力比较雄厚,且有更为强烈的管理方面的需求,而一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应用和普及率相对较低。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造成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为因素、理念因素、物资因素均为关键因素。首先,企业管理制度通常是由管理者制定的,人为因素对企业管理制度有直接影响,通常而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意识比较先进,其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但实际上,多数企业管理者依然沿用旧有观念,不能及时顺应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制定的企业管理制度自然也会缺乏创新性[2]。其次,管理理念是指企业管理过程中渗透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如当今社会中存在一些功利主义思想、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等,这些思想也会对企业员工和管理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管理制度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良思想的融入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持续性,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企业发展不能脱离物质基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同样也需要获得物质层面的支持,制度创新要综合考虑企业管理者、员工等各方面的利益,还要结合市场需求等因素,因而制度建设初期需要进行考察,制度制定后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制度的执行还需要依赖一些物资等,所以,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其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物质基础薄弱。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未来路向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十
关键词:国有大型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 对策
就目前而言,内控管理制度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应用,然而,由于内控管理制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不长、制度不成熟等原因,致使我国各单位部门对内控管理制度的应用存在意识薄弱、执行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最终阻碍内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给大型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内控管理制度的涵义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建立和实施统一的、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国有施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精确度的保证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国有施工企业实行内控管理制度是为了达到操作性、信息性和合规性三大目的。操作性是指企业每一种经营活动;信息性是指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合规性是指企业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为此,内控管理制度能更好提高国有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展开、财务信息的可信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供一定的保证。
二、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内控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能更好地实现国有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因为内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国有施工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以及降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最终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成长。其次,内控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的关键点。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内控管理水平高低息息相关,为此,内控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做好内控管理工作,为此,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第一,我国大型施工企业部分管理者并不特别重视内控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对内控管理的有效监督和评价。国有施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不与时俱进,企业的发展将停滞不前。第二,部分企业管理者惯性把控制权、监督权和执行权集于一身。这种情况将导致一些管理者位于企业之上,所制定的内控管理制度将无法约束这部分的管理者。第三,虽然内控管理制度已在一些企业中得以运用,
(一)对企业内控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在我国企业管理层对内控管理不够重视的现象比较普遍,管理者大都认为内控管理作用不大,制定该制度只是一个形式,对企业并不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并没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内控管理制度的作用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就算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内控管理制度依旧形同虚设,因为基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不了解内控管理且把内控管理看作是监督机制的另一个说法。为此,就会出现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不向上级反映以及随意执行上级交待的任务等问题,最终将导致内控管理制度的作用付之东流,并导致企业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严重的将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内部控制环境不协调
企业控制环境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员工对于主动参加和接受内控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深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惯性思维根深蒂固;行政管理的氛围浓郁,管理者习惯于独自制定决策,员工总是被动接受。为此,企业的大多数员工参加内控管理的意识、价值观等都无法适应内控管理制度的要求。企业中一个员�
(三)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
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内控管理的质量。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把内控管理制度作为进行活动的前提。内控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管理起到引导作用,然而,我国很多企业都不完善、不合法地制定内控管理制度,而且把内控管理制度当作是为了应付国家相关部门检查而制定的无关痛痒的制度。同时,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但企业并无计划好内控管理的工作内容,最终使内控管理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四)内控管理信息滞后
内控管理信息滞后是因为信息与沟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各种有用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企业的管理层,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的现状,进而阻碍了内控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效的、合理的内控管理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发展现状,而不合理的内控管理将会导致企业信息滞后,最终致使管理者不能准确作出有效的决策。就当前我国企业内控管理发展状况而言,内控管理信息一般都是单向的,这将会对企业内控管理信息的及时更新造成严重影响。如郑亚集团,因内控管理信息滞后,从而导致了集团的倒闭。为此,内控管理信息的及时更新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五)相关工作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有施工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和其内部管理水平休戚相关,而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呈正相关的关系。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整体的业务素质。但是由于目前国有施工企业用人机制方面的原因,部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此外一些管理人员在上岗之前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整体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内控管理制度
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管理者要端正对内控管理的态度,客观、正确的认识内控管理。管理者要优化内控管理的方式,制定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内控管理制度,并将内控管理制度镶嵌于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同时,管理者应通过内控管理制度来重点关注企业经营风险预防,从而更好地提高风险规避的能力,最终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另一方面,管理者应通过内控管理制度来检测出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高度重视这些风险和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及时解决问题。
(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能够不断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为了降低企业违法行为的次数,企业应当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以及内控监督机制。在完善制度时,要一再强调员工自身的职权,并对工作的流程做出严格的规定,特别是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必须要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从而防止个人专断独行。其次,企业要制定事前审批事后监督制度,完善授权审批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并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各项工作流程的监督。最后,企业要建立只对董事会负责的审计部门,在审计部门的监督中,要实施会计内控机制,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三)加大对信息化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越加重要。保证信息沟通的通畅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并通过不断加强与各部门员工的沟通,能够发现企业管理中的不足,从而能够及时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企业在开展内控管理工作时,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并对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同时,信息技术在风险评估的提高和预警的准确度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从而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现状,最�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有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好坏由其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并且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也跟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直接关联。因而,于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而言,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国有施工企业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使管理人员能更好地开展企业管理工作!
五、结语
在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经营活动中,内控管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的经营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的将会导致企业亏空或倒闭。为此,不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才能促使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优良的内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艳君。浅谈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6).
[2]郝伟。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3(30).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一、信用及企业信用的定义
1.从经济学层面看。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
2.企业信用泛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 用,其本质是卖方企业对买方企业的货币借贷。它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对企业法人性质的客户进行的赊销,即产品信用销售。在产品赊销过程中,授信方通常是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和批发商,买方则是产品赊销的受益方,它们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客户或商,买方以自己企业的名义取得卖方所授予的信用。企业信用还涉及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以及使用即期汇款付款和预付货款方式以外的贸易方式所产生的信用。
3.企业信用建设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监管促进规范运行、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二、目前国外企业信用建设管理模式
1.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美国模式)。美国的企业征信制度采取以市场化商业运行模式为主体的形式,其信用管理类公司是完全私有的。目前形成了由邓白氏等著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征信体系,这些公司全方位向社会提供各种以信用为主的有偿服务。美国企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健全,同时对信用教育也非常重视,在具体管理事务中,政府基本不参与信用管理行为,其主要职能是立法、司法、执法的功能。
2.中央信贷� 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企业征信制度采取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 但是征信加工的信息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决策,使用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征信管理机构是非盈利性的,直接隶属于中央银行。
3.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日本模式)。日本是采取这种由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企业征信制度的典型代表。在收集信息时要付费,会员银行可共享其中信息。与之并存发展的还有帝国数据银行等社会化商业征信企业。
三、推进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立法和宣传
守信氛围需要全民参与,需要法律制约、政府引导、媒体宣传、行业自律、企业自守,各个环节至关重要,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更需要政府在建设企业信用体系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些主导方面包括加快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立法、加强新闻媒体在奖励守信惩罚失信上的宣传报道、推进地方政府对信用重要性的宣传和重视、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和规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企业信用征信机构的培育等等。
(二)成立信用管理主要负责机构,统筹规划发展企业信用体系
一方面要加大对信用管理的人才培养,在高校设立信用管理专业,立法要求企业在公司机构上设立信用管理岗位,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要对当前存在各个政府部门的信用资信及数据进行整合,明确必须项和参考项,加快完成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的融合。要建立健全一定的披露制度,及时将有关企业资信情况在可允许范围内进行公示,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平台,形成资源共享的格局。
(三)完善惩罚机制
从惩罚这个层面上看,一是要从资金上进行处罚,二是引入黑名单制度,使失信企业在后期的经济活动中处处制约,形成一处失约、处处制约的氛围。从奖励层面上,应是对守信企业进行宣传、公示,在招投标或其他经济活动中使其具有一定的优先权,形成企业守信的激励机制。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发展,适当引进外资企业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十二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建筑企业的信用不仅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建筑市场是否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用情况并不乐观,不仅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形屡见不鲜,一些企业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导致建筑市场发展比较混乱,部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由此可见,建立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已�
1.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1.1 建筑企业急需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发展
当前,在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机构、招标等建筑企业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建筑行业中一些建筑企业严重缺乏信用感,在建筑市场活动中中置合同义务于不顾,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这对于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更不能让建筑市场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而建立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法人规范企业在施工建设中的行为,用完善的制度约束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参与建筑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积累起企业的信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的优势。可见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建筑市场急需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其秩序
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国家出台了多样建筑市场发展管理措施,如2005年出台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等等,但是目前建筑市场发展秩序依然比较混乱,一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违法使用关联监理公司,还利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垄断一些中小城市的建筑市场,给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规范建筑市场发展秩序,成为建筑市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可以约束建筑企业的竞争行为,促使企业建立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让企业能够自律当中不断成长,使建筑市场呈现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虽然建筑市场发展存在不少困难,但是政府和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努力还是为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企业已经对信用管理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虽然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但也有企业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尝试,通过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也提高了综合竞争力。这让更多的企业开始探索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制度,在探索过程中企业逐渐深化了信用管理制度的认识,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信用管理制度能够解决企业基础管理落后的问题,适应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企业守信能力和诚信度。这种认识,对于推动建筑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基础
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对信用管理制度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整体诚信意识的增强,建筑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现在很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信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如果在经营管理当中不守信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形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信用的重视不断增加,这对于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企业也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下,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综合管理系统,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条件,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信用档案,能够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准备必要的条件。
2.3 外部监管为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外部保证
外部监管也是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前各地政府为了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力度,各个管理部门对涉及建筑业市场的不同企业类别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系统,通过加强企业信息管理,促使建筑企业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各部门开始对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探索。像东莞等城市建立了建筑企业诚信公示制度,对建筑市场中的各个行业均制定了不良行为计分标准。该计分标准对处罚依据、扣分分值、惩处方式等都标注得非常清楚,做到了处罚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源可溯,使得该规定的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非常高。第二,通过采用先进监督管理手段,落实信用管理制度。例如,要求在工程项目现场必需按照要求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市监控中心可随机抽取在建工程项目,对项目经理、安全员、总监等人员实行视频点名。该套视频监控系统还可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监控,可第一时间发现并责令整改,起到了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监督的良好效果。第三,部分地方政府还开发了网上平台操作系统。各个执法单位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经审核通过后即可登陆网上操作系统对违规企业扣去相应分值。此举将对企业的管理做到了实时化、信息化、公开化,不但落实了执法机构的人员责任,形成了一套监督体系,还保证了对企业的每一条处罚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综上可知,外部监管是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也为这项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2.4 企业文化的发展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准备了文化条件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必要条件,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相继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也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发展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道德意识,提高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平,而诚信经营是企业道德中的一部分,企业文化通过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能增强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这对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市场信用缺失、违法违规施工等现象也在不断显露,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当前急需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发展,让建筑市场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而伴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信用意识的增强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加之外部监管和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这都为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能性,政府和企业应该借助这些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发展中构建起完善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建筑市场发展水平,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晓娟。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初探[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18) .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十三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授信管理;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授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不够强烈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信用经济。在我们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具备有足够的信用以及风险防范的意识。从一方面来说,建筑施工企业自身要有信用。企业要充分地认识到信誉是企业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信用基础,我们只有坚持了以信用为根本,加强信用的建设,这样才能赢得大量的客户,赢得市场的立足,这样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的竞争处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有待提高。
(二)企业授信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建立和健全授信管理的组织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这涉及到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要把企业的风险防范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必须要做到组织人员的到位等工作。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当前的组织体系还相当的不完善,存在大量冗员、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待改善。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授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缺乏了信用记录或信用的记录不良的企业是很难在行业界生存和发展下去的,而信用记录比较差的个体在信用的消费、求职等多个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建筑业企业一定要立足在做大做强做久这个思路上,树立品牌的意识、形象的意识、诚信的意识,增强和保护自身的信用自觉性与信用主动性,积极地创建以信用为根本的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从另一方面来说,建筑行业企业一定要强化风险防范的意识,要完善信用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生产的经营所面临的一系列市场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表现的形式和可能造成的多种后果,要及时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自我的保护,要善于防范、控制以及转移经营的风险。
(二)对内部组织人员要具体落实,建立健全授信管理组织体系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以授信管理部门为主要负责中心的信用管理这一体系。大中型的建筑企业可以设置专职的信用管理的部门,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设置信用的监理,将授信管理的业务外包化,由专业的授信管理公司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授信的管理。授信部门要收到董事会或者总经理的直接的领导,统一和高效地组织以及协调企业的营销工作、财务工作和生产管理工作。我们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的情况,将授信管理的职责在每个部门之间来进行合理的分工,授信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根据其业务的范围和工作的职责承担起不同的授信管理工作,要按照不同的管理的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设计,强化财务内部授信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责罚制度,从体制角度上防止个别的部门或人员盲目的决策或投机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授信风险。其次,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输入,要提高授信管理人员的素质。财务内部授信管理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授信管理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的经验。我们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选拔和培养,或者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信用人才的队伍,并加强对他们在经营的理念、专业的知识和业务的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的素质。
(三)我们要抓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的各个环节
从事前控制的角度上来看:要加强对企业客户的资信方面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客户,既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财富来源,又是企业最大的外部的风险来源。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授信管理,首先我们要做好客户方面的资信管理。这要求了企业要全面地收集并且管理企业客户的信息,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的数据库,并且要及时修订和充实;我们要实行严格的、经常性的资信的调查制度,筛选信用比较良好的企业客户,淘汰那些信用不良的企业客户。对于客户信用情况的这些调查工作,既可以让企业内部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也可以委托给专门的社会授信的机构来完成。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授信服务的体系的逐步推动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地利用统一的诚信信息的平台和统一的诚信评价的标准对于业主本身信用状况的评估,这些工作的核心是在于通过对客户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的收集、归纳以及分析,来进行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和偿债能力的评估,以防范很可能发生的授信风险。从事中控制的角度上来看,我们要健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内部的授信管理的相关制度。财务内部的授信管理制度指的是建筑企业在交易的决策过程当中执行的一套科学而又合理的信用审批的方法和相关的程序。这个制度所关注主要的事项在于授信政策的制定方面和制度的合理运用方面。从事后控制的角度上看,我们要严格实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在建筑行业的市场中,大多数承包商面临的最大的信用风险就是业主大量地拖欠企业的工程款,在财务这个方面上显示的是大量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此现象不仅仅会使企业本身的资金周转方面发生相当的困难,而且还会加大机会成本、财务的费用以及财务的风险。所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授信管理最后的也是重要的一道程序,同时也是授信管理的中心的一个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和健全应收账款的档案,建立赊销的审批制度、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制度、赊销客户的监控制度、账龄分析的控制制度、欠款的催收制度以及坏账的准备金制度等多种管理办法;对于不同的业主和生产阶段要采取不同、多样的收账等政策;我们要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应收账款这一块的管理和清收工作,我们要明确责任以及权利,要实行科学而又严格的工作业绩的考核制度;我们要坚持对业主资信的状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要严密监督工程合同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文件。
[2]李建勇。生命周期视角下看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研究[J].湖南大学,2008.
[3]王宁,全河。关于江苏、上海和安徽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建筑经济,2005(8).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十四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技术; 创新
企业管理技术受信息技术的带动及冲击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环境也日新月异。理论、事物和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一定要转变管理创新的思路及理念,具体转变措施如下:
1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属一关键点,企业若要追求管理创新,首先应创新管理观念。管理者应该多学习目前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多观察新事物,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思想融入全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中。因此,应在思想上树立以下观念。
1.1 树立“信息第一位”思想。全球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唯有不断更新企业信息,才能对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正确的把握。
1.2 树立“能力为本”思想。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企业一定要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一定要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为本。
1.3 树立“企业伦理”思想。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是企业的首要目的,忽视了企业伦理。企业利润的增长多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前提,造成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就与企业管理的原则及根本相背离,若要创新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树立伦理思想,重视道德建设和信誉形象,以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2 方式创新
2.1 促进企业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资源,以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
2.2 注重企业弹性柔性和谐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不只是简单的采取强制的办法“管”,而是必须用创新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企业属一有组织的大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一定要秉承和谐的思想,各成员团结协作,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2.3 注重转变企业组织运营的方式。目前,企业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业务交流等应该摒弃地域环境的限制,注重团队及外部力量的协作,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赢取企业竞争的主动权,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应该充分把握及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使其互相补充,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获得竞争主动权。此外,若要创新企业管理,还需打破组织上的局限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和外界保持沟通及交流十分重要。因此,信息时代创新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打破企业内部的局限性。
2.4 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思想。进行企业管理运营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属企业营销。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生命线就是营销。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中,过长的分销渠道导致信息反馈的速度太慢,企业网络化营销模式一定要建立起来,以打破这种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提升企业的营销及信息反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转变企业的营销模式。过去一般均采用的一对一营销模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网络化营销的渠道,企业产品消化也加快了,从而实现了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节省了企业营销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在网络平台上,企业还能与消费者近距离的交流,生产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产品,还可进行个性化营销。利用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更广泛的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还可有效的收集信息资源及客户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管理的创新。
3 实现制度创新的企业管理
企业的规范准则就是企业制度,它包括企业的领导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运营模式制度及经济管理制度等。若要使企业保持活力,企业制度建设力度一定要加强,努力创新企业制度和完成制度的改革。企业制度在信息化的大潮中,要面临的考验很多,信息的变化属于瞬时性的,企业制度唯有与信息发展相适应,改革、创新才能与信息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果企业要创新制度管理,必须对好企业定位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企业一定要调整传统的分工,从而和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达到更为规范企业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此外,因为知识体系会随信息的变更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也会随之不断地调整,企业需及时组织学习及培训,完善企业制度,唯有创新了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及支持。同时,分配制度合理可行也是创新企业其他制度的保证及基础,所以对于制度的创新,企业需强化改进分配制度。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篇十五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建筑企业的信用不仅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建筑市场是否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用情况并不乐观,不仅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形屡见不鲜,一些企业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导致建筑市场发展比较混乱,部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由此可见,建立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已�
1.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1.1 建筑企业急需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发展
当前,在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机构、招标等建筑企业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建筑行业中一些建筑企业严重缺乏信用感,在建筑市场活动中中置合同义务于不顾,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这对于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更不能让建筑市场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而建立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法人规范企业在施工建设中的行为,用完善的制度约束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参与建筑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积累起企业的信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的优势。可见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建筑市场急需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其秩序
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国家出台了多样建筑市场发展管理措施,如2005年出台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等等,但是目前建筑市场发展秩序依然比较混乱,一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违法使用关联监理公司,还利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垄断一些中小城市的建筑市场,给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规范建筑市场发展秩序,成为建筑市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可以约束建筑企业的竞争行为,促使企业建立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让企业能够自律当中不断成长,使建筑市场呈现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虽然建筑市场发展存在不少困难,但是政府和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努力还是为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企业已经对信用管理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虽然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但也有企业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尝试,通过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也提高了综合竞争力。这让更多的企业开始探索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制度,在探索过程中企业逐渐深化了信用管理制度的认识,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信用管理制度能够解决企业基础管理落后的问题,适应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企业守信能力和诚信度。这种认识,对于推动建筑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基础
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对信用管理制度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整体诚信意识的增强,建筑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现在很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信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如果在经营管理当中不守信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形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信用的重视不断增加,这对于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企业也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下,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综合管理系统,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条件,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信用档案,能够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准备必要的条件。
2.3 外部监管为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外部保证
外部监管也是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前各地政府为了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力度,各个管理部门对涉及建筑业市场的不同企业类别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系统,通过加强企业信息管理,促使建筑企业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各部门开始对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探索。像东莞等城市建立了建筑企业诚信公示制度,对建筑市场中的各个行业均制定了不良行为计分标准。该计分标准对处罚依据、扣分分值、惩处方式等都标注得非常清楚,做到了处罚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源可溯,使得该规定的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非常高。第二,通过采用先进监督管理手段,落实信用管理制度。例如,要求在工程项目现场必需按照要求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市监控中心可随机抽取在建工程项目,对项目经理、安全员、总监等人员实行视频点名。该套视频监控系统还可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监控,可第一时间发现并责令整改,起到了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监督的良好效果。第三,部分地方政府还开发了网上平台操作系统。各个执法单位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经审核通过后即可登陆网上操作系统对违规企业扣去相应分值。此举将对企业的管理做到了实时化、信息化、公开化,不但落实了执法机构的人员责任,形成了一套监督体系,还保证了对企业的每一条处罚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综上可知,外部监管是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也为这项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2.4 企业文化的发展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准备了文化条件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必要条件,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相继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也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发展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道德意识,提高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平,而诚信经营是企业道德中的一部分,企业文化通过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能增强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这对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市场信用缺失、违法违规施工等现象也在不断显露,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当前急需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发展,让建筑市场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而伴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信用意识的增强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加之外部监管和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这都为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能性,政府和企业应该借助这些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发展中构建起完善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建筑市场发展水平,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