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风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精选15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心得体会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总结是一个思考自己成长的机会,我希望通过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起来,来反思和改进。下面是一份对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找到了提升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十个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宗旨。在长达近百年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奋力拼搏、孜孜不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的幸福成为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探讨如何坚持人民至上。
第二段:关注民生。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为了民生。政府需要关注民生,保障民众吃喝玩乐等基本需求。同时,民生不止于此,还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服务水平,让民众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第三段: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应基于人民意志。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共产党人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推动人民所要求的改革和发展。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第四段:维护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人民追求幸福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必须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平等权利,用制度保障权利平等、重视公正审判、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维护社会公正。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发展的有力途径。
第五段:秉承人民情怀。
秉承人民情怀,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所在。人民需求和期望是我们的工作源泉,共产党应该始终与人民心贴近,因势利导、推动民生领域改革。要以“群众路线”为指导,积极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扎实推进各领域民生改革,推动全民共同发展。
结语。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也是我们推动各项改革的主攻方向。当前,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断前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人民的利益,坚持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集合
。
5月27日和28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闭幕,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而“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全国两会中贯彻始终,成为最大亮点。无论是一年来发展的成就,还是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以及各种民生大礼包、各项决策部署等等,都体现着“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随着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艘承载14亿中国人民幸福的“人民至上号”巨轮即将再次起航,乘风破浪。
坚定信心,鼓舞干劲,“人民至上号”动力满满、蓄势待发。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的重要时刻,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亿万人民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共识、鼓舞了干劲。从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到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从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到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揽子的“硬核”举措,无不彰显了中国战胜困难、提振经济、脱贫攻坚、保障民生的实招,而这背后正是承载了14亿中国人幸福的“人民至上号”巨轮的蓄势待发,彰显出中国前行的坚定信心和无穷力量。
攻坚克难,全面决胜,“人民至上号”目标明确、直航小康。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指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决心大,干劲足,胜利已然在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这也展现了我们党兑现到2024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庄严承诺的决心。从两会出发,汇聚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这艘“人民至上号”巨轮,必然劈波斩浪,带领全国人民,直航小康。
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人民至上号”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六稳”“六保”谈认识、明方向、析路径——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积聚未来发展势能,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并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我们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才能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不断推动“人民至上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纵观历史,华夏文明灿烂辉煌无一不是由人民创造的,整个新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和创业史,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书写了传奇,实现了经济腾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是遵循历史的客观总结,也是指明党和人民鱼水之情的肺腑之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人民至上就是要凝聚人民群体智慧,迎战历史磨难。人民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也是历史的缔造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人民是真正的主力军。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海外华人……人民的伟大力量汇聚成全民抗疫的中流砥柱,而人民的智慧在这场战疫中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网格化管理、无人机喊话、村村响喇叭、一户一人出行制度……各出奇思,各用奇招。这场全民战疫中,闪烁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在人民的“英雄光辉”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中国正一步步取得积极成效。人民至上就是要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牢牢扎根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水,我们是舟,如果为官不为民,舟就会沉没。党员干部要带领好、引领好、服务好人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既考验领导魅力,更体现人格素养。疫情这块“验金石”,更让许多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锤炼了党性,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人民至上就是要牢记初心践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旦脱离人民,背道而驰,我们什么都不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人民群众缔造了历史,创造了财富,就应共享发展红利。当前,中国人民向党之心空前凝聚,爱国之情空前高涨,奋进之力空前强劲。疫情过后,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
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至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平民教育会诸述周时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看你是想和老百姓做朋友,还是站在老百姓的头上压迫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近,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自然相信你,随你要他们的钱,要他们的命都可以办到。只要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何愁没有人上前线,何愁没有人抗战?”毛泽东同志将党群关系比喻成鱼水关系,他说“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离不开水啊!”
1981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明白无误地道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情感来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决策的可行性,邓小平同志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引述的这句古语,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念。人民至上,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表达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宏愿,也说过“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这样的为政哲理。从2014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17年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习近平关心的民生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扶贫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指出,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源头活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党的创新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15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
如何完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关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大力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鼓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守法经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四结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干部培训教育的一名工作者,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贯穿在我负责的每一期培训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我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用细心对待我负责的每一个培训班课程计划,我用耐心对待学员的每一次询问,我用恒心服务于公路行业培训,我用忠心对待我的信仰。不忘交通人的初心,为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交通贡献智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诠释,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红线,始终体现着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人民立场,始终饱含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家国情怀。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重视化解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谋良策,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人民”…小编为您整理了《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重视化解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谋良策,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人民”是一个念兹在兹的主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着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彰显政党性质,也体现在重大关头的价值追求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小时的婴儿,我们全力以赴投入救治,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我们党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那是因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精准扶贫,“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的反腐败斗争,“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强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才能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书写下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
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今天,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怎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推进各项工作?怎样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怎样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说到底,就是要心里装着人民,始终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全国两会上,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人民大会堂里,全体与会人员肃立默哀,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就一定能与亿万人民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
作风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作风一直以来都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作风是党和政府深入人心、赢得人民拥护的基础。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为人民谋福祉,这也是一切党员干部始终要牢记的最重要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行动,是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作风风格。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对于党和政府的形象塑造和群众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能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正确运用,就会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而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能够有效避免权力在干部手中滥用和脱离群众的问题。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想着为人民谋利益,党员干部才能够心系群众、关注群众,迎合人民的需要,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真正做到用权为民、舍小家为大家,维护了权力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确保了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能够增强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和凝聚力。党和政府的工作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能够付诸行动并接受群众的监督。而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能够保持干部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进而增强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当党员干部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将人民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就能够凝聚起共同的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形成群众与干部的良好互动,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
再次,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能够提升公职人员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在工作中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只有真正贴近群众、接地气,才能够感召和说服更多的人,形成群众积极参与、广泛支持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还要注重传递正确的信息和观点,提供准确的政策解释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取得真正的共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最后,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能够有效提高干部的斗争力和战斗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保持斗争精神,积极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而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能够使我们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增强为人民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激发出无比的斗志和激情。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心群众安危冷暖,才能够更好地筹划、组织和领导工作,有效解决各种问题,顺利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总之,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行动,是在党的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作风风格。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总结体会,深刻认识到坚持人民至上的作风对于党和政府的形象塑造和群众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党和政府的执行力和凝聚力,提升公职人员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以及有效提高干部的斗争力和战斗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使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道路上胜利迈进。
十个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人民始终是国家的主心骨和根基。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宗旨,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一定会走向胜利。
第二段:深入理解“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应该深入理解“人民至上”的核心含义,了解人民的疾苦和需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的幸福发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人民至上”落到实处,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
第三段:保护人民权益。
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在发展经济、解决社会问题、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我们都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第四段:强化服务意识。
“人民至上”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强服务意识,并把服务贯穿于党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把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真正做到了服务人民的工作,才能让人民对党的工作满意,激励党员干部更加努力工作。
第五段:总结。
维护人民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国家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落实这一理念,始终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将“人民至上”落到实处,为全国人民谋求幸福和美好生活而奋斗。
高校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为人民培养专业人才。高校的校风伴随着其办学理念不断发展。传统的国学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而当下,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高校不仅在知识、技能上注重,更要佐以德行教育。高校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和身体素质,涵养思想高尚、有道德水准、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当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时,他们的成就属于个人,同时也属于社会和人民。
第二、更加注重对人民贡献的认知和了解。建设人民至上的高校需要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期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落地惠民项目,帮助身边的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师生可以积极参与到与农村地区的交流互动中,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增强高校师生的爱民精神和自身品质。
第三、强调学术独立,坚决抵制学术造假。学术造假伤害的不仅是学术界的操守,更是对那些依托于高校努力学习、创造的学生的辜负。高校要遏制学术造假,坚持拒绝违规行为,维护教育公正和社会公正。高校内部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对学术腐败问题进行严厉打击。同时,高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保障学术的独立性,确保学术的信誉和体制的正常运行。
第四、坚持本土化研究,解决当地问题。高校应该在自身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注重对当地事物的了解和中国发展的现状。必须全面掌握当前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阐释并研究解决方案。高校可以着手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了解人民的实际需求和反映,对于特别是低收入、贫困的家庭要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注。高校研究的成果应该与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第五、坚持真理,落实真诚的教育。高校是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思想启蒙和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应该教育学生遵循注重科学真理、追求知识、不断求实的价值观。高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立德、明辨、能干”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人生规划、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诚的,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把所学所得投入到为人民做贡献的奋斗中去。
总之,建设人民至上的高校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学术独立、注重本土化研究、坚持真理和落实真诚教育等一系列的措施。高校只有真正注重人民利益,关注人民需求,才能成为人民的家和归属,更好地担当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国家繁荣和发展。
高校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中国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其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高校的指导思想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对于办好“树人成才”的高等教育意义重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实践。
第二段:阐释“人民至上”的意义。
高校坚持“人民至上”意味着校园文化中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服务。高校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符合人民的利益,才是校园发展最好的发展方向。在高校中,实行人本教育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反映。这种发展方式强调的是整体教育的普及,注重财源利用,更为重要的是充分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使“人民群众”成为最终受益者。
高校坚持人民至上,一方面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群,提升群众的素质。在高校的育人过程中,鼓励学生“以人为本”、“务实」、”创新“等精神,培养出一批批“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同时,高校在落实人民至上的原则过程中,侧重于扶持弱势群体,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也为残疾学生等少数群体提供更加适应他们需要的教育方式,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平等。
第四段:他山之石的启示。
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更好地借鉴他处的成功经验,提升本校的水平和效率。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在建校初期注重学科平衡,强调和产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高校里具有众多的创新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敢于认真面对问题和思考解决思路,提高他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提升优秀的社会信誉,有利于营造高校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第五段:总结。
高校坚持“人民至上”的口号,是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则和具体体现。在推进创新、优秀人才培养、人本教育和人民福祉等方面,高校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此外,高校坚持“人民至上”也意味着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一步一步把人民的利益关注在学校管理和经营的各个方面。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实践推动教育向前发展,不遗余力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开拓学校发展的新天地而奋斗。
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5月27日和28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闭幕,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而“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全国两会中贯彻始终,成为最大亮点。无论是一年来发展的成就,还是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以及各种民生大礼包、各项决策部署等等,都体现着“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随着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艘承载14亿中国人民幸福的“人民至上号”巨轮即将再次起航,乘风破浪。
坚定信心,鼓舞干劲,“人民至上号”动力满满、蓄势待发。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的重要时刻,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亿万人民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共识、鼓舞了干劲。从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到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从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到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揽子的“硬核”举措,无不彰显了中国战胜困难、提振经济、脱贫攻坚、保障民生的实招,而这背后正是承载了14亿中国人幸福的“人民至上号”巨轮的蓄势待发,彰显出中国前行的坚定信心和无穷力量。
攻坚克难,全面决胜,“人民至上号”目标明确、直航小康。不久前,***总书记参加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指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决心大,干劲足,胜利已然在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这也展现了我们党兑现到2024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庄严承诺的决心。从两会出发,汇聚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这艘“人民至上号”巨轮,必然劈波斩浪,带领全国人民,直航小康。
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人民至上号”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六稳”“六保”谈认识、明方向、析路径——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积聚未来发展势能,就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并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我们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才能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不断推动“人民至上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感悟
韩文秀同志做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辅导报告很好,听了让人入耳、入脑,收益良多。这里只谈谈对“人民至上”这一提法的感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这些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推动下,“人民至上”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弘扬发展,并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个方面。
面对年初汹汹而来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并迅即决定武汉封城,急令军队和各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不论贫富贵贱,感染者检查和治疗费用全由国家负担。于是,我们看到那么多从八九十岁的老者到几个月的婴儿,经过救治转危为安的感人事迹;由记者拍下的体现“人民至上”思想的诸多镜头,让人倍感温暖。这与美国当前有1000多万染病者、20多万人病亡,以及其他西方国家警察街头追赶患病老人的情景,形成强烈对照。
“人民至上”思想还突出体现在脱贫伟业上。且不说旧中国一穷二白,到了改革开放前还有7.8亿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来,一年又一年的扶贫,使绝对贫困者人数大大减少。但在“难啃”的200多个县,仍有数千万人未脱贫。为此,这两年来,一批批干部下乡,和贫困村民一起,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种植、养殖、旅游、民宿等产业扶贫。至于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的,则盖好新房,实行整体搬迁,同时还安排好今后生计、孩子上学等等。经过不懈努力,这200多贫困县终于全部脱贫了。能让数亿人告别贫困,这是中国为人类发展史册写下的最灿烂辉煌的一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里,“以人民为中心”是要义之一。各地区各行业都推出各项造福人民的举措:从扩大就业,逐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连续十几二十年给退休职工涨养老金,到全国将统筹养老金,以免得有些省份无法按时发放;从各地进行中的老旧社区改造,到建设预防内涝的“海绵城市”等等,无不彰显国家时时牵挂百姓冷暖,处处为人民谋福利,这真是“人民政府为人民”!
作为一个退休党员,虽然不能再做什么工作了,但面对当前国内外风云变化、艰难复杂的环境,我不忘初心,在政治思想上,要坚定理想信念,纯洁党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并在需要的时候为国家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实现党指引的宏伟目标发挥一份余热。
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学习了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后,结合人社工作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人社领域有着直接体现:劳动者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权益诉求更加多元,在就业、工资、社保、维权等方面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不仅希望有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希望有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不仅要求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待遇,而且追求更体面的工资收入,希望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虽然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人民对保障水平有着更高的期待;高层次人才在数量质量上不断提升,但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建设现代化的战略要求还有差距。做好新时代人社工作,要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人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客观规律,科学研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和谋划人社工作。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人社工作涉及民生,实质是服务“人”的工作。应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的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让广大劳动者拥有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建立健全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使广大劳动者拥有更加满意的工资收入。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大劳动权益保障力度,从保障基本权益做起,聚焦主要民生诉求,筑牢民生底线。让劳动者实现更体面的劳动。同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做到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共建共享共治,建立公平的制度体系,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推进人社事业的新发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人社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人社部门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切实履行职责。要贯彻落实“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面对新时代,我们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至高追求,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拿出新举措,展现新作为。一要聚焦稳增长,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上下功夫。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工作首位,大力实施就业创业。鼓励企业内部挖掘潜力,促进稳岗转岗再就业。开展多渠道帮扶措施,促进更多贫困劳动者就业增收。二要聚焦调结构,在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上下功夫。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强人才创业孵化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努力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宜人的人才发展环境。三要聚焦惠民生,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政策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织密扎牢民生安全网。发挥就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四要聚焦促改革,在提升干部人事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深化绩效评估改革,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绩效评估激励约束作用。五要聚焦防风险,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下功夫。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强风险防控和源头治理,让劳动者实现更体面的劳动。以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欠薪为重点,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是我们人社工作的最高裁决最终评判者。新时代人社部门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成为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推动者、改善民生的重要承担者、社会保障的重要建设者、社会稳定的重要守护者,确保为xx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重视化解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谋良策,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人民”是一个念兹在兹的主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着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彰显政党性质,也体现在重大关头的价值追求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小时的婴儿,我们全力以赴投入救治,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我们党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那是因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精准扶贫,“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的反腐败斗争,“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强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才能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书写下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
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今天,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怎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推进各项工作?怎样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怎样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说到底,就是要心里装着人民,始终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全国两会上,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人民大会堂里,全体与会人员肃立默哀,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就一定能与亿万人民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授课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人民至上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理念。如何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受益,是我们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授课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谈一谈我的感悟。
二段:准确把握人民至上的含义。
所谓人民至上,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人民追求幸福、安康、尊严的本质要求。在教育领域,人民至上就是让学生的自身发展成为最优先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有更大的成长。
三段:增强适应性,让教学更接地气。
要把人民至上理念用于教学,就需要做到增强适应性,让教学更加接地气。这意味着,我们不但需要抓住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境,而且需要对标准教材进行创新和改良。例如,在我教授英语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并补充相应的课文内容,并设计与生活相关、便于理解的教学案例,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接受。
四段:坚持服务意识,让学生受益更多。
人民至上意味着教师需以服务为导向,以学生的真实利益为出发点。为此,学生与家长的呼唤与关切始终是我们应该充分听取并认真处理的,教学质量与教学反响是我们应该认真反视与升华的。例如,我在教授作文时,与学生逐一沟通,探讨他们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分析写作拙劣的根源,寻找解决办法,共同与他们打造一种更为适合的、标准规范的写作模式。
五段:必须坚持、不容违抗。
在人民至上的理念下,教师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一信念与理念,不是有形的,而应刻进我们的心坎里,与教学相封相映。因为教师只有真正把人民至上置于心中,坚守它的涵义、认真践行它的精神,才能做到对教学的真正发扬。
总结。
综上所述,人民至上是指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给予学生更大的尊重,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成长。只有把人民至上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都受益匪浅。教师应该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在教学的共同奋斗中实现人民至上的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关于柴米油盐的“小账本”,国家也有关乎整个国计民生的“大账本”。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有这样两组“账目”夺人眼球。
两个“1万亿元”,传递出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国家账本”新增两笔“账目”: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这“2万亿元”资金将乘坐“直通车”直达地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决不允许地方截留挪用,这是用于疫情之下特殊之年的特殊花销。这一系列举措让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把资金的好钢用在刀刃上,以政府的“紧日子”换来人民群众的“好日子”,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为民情怀。
过去几个月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们党员干部要像***总书记所说那样,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要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弘扬勤勉精神、吃苦精神、奋斗精神。
“1461亿元”,释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今年的财政预算继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461亿元”,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2024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接近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这些喜人的成就彰显了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1461亿元”扶贫资金的投入传递出人民至上的理念意识。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党员干部更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决心向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目标冲刺,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啃下硬骨头,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勇夺新胜利,就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心得体会
20xx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春节,1月24日,大年除夕晚上医院紧急通知“因疫情影响,取消春节休假”,“为战胜疫情而努力”、“召必回,战必胜”的回复纷至沓来,一场全民抗击疫情的阻击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场全民抗疫、赢战疫情的背后,诚如总书记所言,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是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国家至上”的家国情怀。
国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诠释了“生命至上”的誓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力驰援、物资支援,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人民“封闭一座城,守护一国人”的牺牲奉献让世人看到“国家至上”的精诚团结。
我们用实际行动书写“大家”与“小家”之间的抗疫答卷,用“四海为家共饮和”的初心辉映为国为民、尽心尽责共筑的安全防线,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再逆行”为全球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时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无论是在重疫区的武汉,还是在预检分诊第一道防线的我院急诊科、感染科,又或是观察隔离点;从最初的取消假期、坚守岗位,到单独开辟石亭隔离观察治疗点,再到四名护士挺身而出驰援武汉;从紧抓疫情防控工作,到坚守疫情防控不放松,再到医院作为新冠疫苗接种点及疫苗接种保障医院;一份份制度不断出台,一套套方案接连规范;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党员干部,每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特大历史事件中个人的力量虽然是渺小的,但是却能够看到被放大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性格画像,是体面、是坚忍、是勇敢、是奉献、是永不放弃!
忘不了武昌医院因疫情殉职的院长刘智明,灵车经过医院门口时,他的遗孀,武汉市第三医院的护士长蔡利萍追着车痛哭;忘不了肖贤友,在弥留之际写下“我的遗体捐国家”之后歪歪扭扭的四个字:“我老婆呢”;忘不了李文亮,无论他的身份被官方和民间,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怎样定义,他都是个好人,一个像我们一样过着平凡生活,却因为这次疫情展现出平凡人的伟大的好人;忘不了追着灵车喊妈妈的人;忘不了在阳台上敲盆求助的人,忘不了患脑瘫被父亲照顾16年,父亲隔离6天后死在家中的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因为始终记得来时的路,才能数次在风雨飘摇中挺过来,磕磕绊绊地走过了五千年,才能把祖先的火种送到此时此刻。
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苦难,忘记那些逝去的人。他们有的伟大,有的平凡,但相同的是:两个月、三个月之前他们还是在为暗恋的对象、为孩子的婚事、为公积金和商贷而苦恼的人,如今却都成了墓碑上的名字。
身体健康是人民幸福最基础的保障。没有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甚至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将生命至上落到实处,人民至上才有抓手,经济社会发展才有意义。在一定意义上,人民至上就是生命至上,生命至上就是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平民教育会诸述周时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看你是想和老百姓做朋友,还是站在老百姓的头上压迫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近,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自然相信你,随你要他们的钱,要他们的命都可以办到。只要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何愁没有人上前线,何愁没有人抗战?”毛泽东同志将党群关系比喻成鱼水关系,他说“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离不开水啊!”
1981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明白无误地道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情感来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决策的可行性,邓小平同志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年***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引述的这句古语,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念。人民至上,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
***总书记表达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宏愿,也说过“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这样的为政哲理。从2014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17年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关心的民生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扶贫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2019年3月4日,***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指出,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18年3月20日,***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源泉。
***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正是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源头活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党的创新理论,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15年8月2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
如何完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的关键在落实。***总书记强调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大力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鼓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守法经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四结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干部培训教育的一名工作者,始终把***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贯穿在我负责的每一期培训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我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用细心对待我负责的每一个培训班课程计划,我用耐心对待学员的每一次询问,我用恒心服务于公路行业培训,我用忠心对待我的信仰。不忘交通人的初心,为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交通贡献智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诠释,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红线,始终体现着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人民立场,始终饱含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家国情怀。
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