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精选24篇)

时间:2024-05-25 16:59 编辑:潇洒范文网 浏览量:0

导读:《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精选24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心得体会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见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出彩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范文

在放暑假前,我在整理自己的办公桌时,偶然发现桌上还有一本崭新的书,原来,这学期我还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于是,借着这次放暑假的时间,我鼓起了勇气把它带回去读。在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中,说到的很多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每当我翻开书时,仅仅读了几十页,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书犹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及时找到了方向。

书中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阅读后,我一直记忆犹新。现在在写读书心得时,我又想到这个案例,依然颇有感触。

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师是否都有林老师这种魅力和修养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是林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只会揪出这几个男生臭骂一顿,然后要求他们把黑板擦拿下来,接下来,才继续上课,我想大部分老师都会这样做,但我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他们的上课情绪就会收到影响,老师的情绪也会不好,恶作剧的那三个男生也不一定会得到教训,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在看《教育的细节》,朱教授有一节提到“自迟到看教育文化”。讲到一般老师对于学生迟到,都采取的是让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比如凡迟到一次,就当一次班级义工,帮当天值日的同学做卫生;或写一篇短小的随笔,或在班会课上做一次3分钟的演讲,或下午放学后,到操场跑几圈步。这些虽不是最好的教育行为,但比有的学生迟到后老师让学生“站一上午”来听课,或者罚抄什么内容几百遍要好的多。朱教授讲到一种温暖人心的教育行为,他到河南郑州的艾瑞德学校听课时,发现学生迟到,从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不影响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也安之若素,转头见到,都是微微一笑。是啊,学校是讲爱的地方,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和爱的示范。

再看看我们学校,有的老师对待学生迟到的处理方式简直让学生和家长无法忍受。曾经我们学校就有一位五年级学生经常表现不好,有一次上体育课迟到后被a老师罚蛙跳5圈的做法。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能蛙跳5圈,a老师本意也是吓唬学生,但是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尝到过“上下蹲后头晕目眩的滋味”,有的小孩就真的被“吓”到而不敢去学校了。a老师虽然“严”字当头,但却没有“爱”字随后。记得一位知名校长曾说过:“我宁愿我的小孩是一位阳光、健康的高中生,也不希望他是一位驼背、高度近视、瘦小的清华或北大生。”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反应人的内心,细节表现出教育的本质。朱教授《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已读了好几遍,受益匪浅犹如在他乡见到故知,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朱老师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打造柔美的教育。

《教育的细节》课外书读书心得

本学期,我有幸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他在书中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思考,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源、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

教育无大事,细节见功夫。细节的力量在于捍卫常识。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公开课借班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称呼?朱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教师的做法: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往往是一面已经使用过的),让学生对折起来,做成姓名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课桌的前面。多么巧妙的举措啊!可是,日常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有过类似别具一格的举措吗?更如《头发上的教育学》,书中针对山东某学生因受不了学校要求其剪发而跳楼身亡的事件提醒我们不可忽略的两个基本常识——一是面对“个案”事件,不要动辄就把矛头扩展到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抽象目标上。只有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常识,才会于事有补,于人有益;二是对于学校“统一要求”的规范,我们要回到“人们认可的规范和他们合理的基本礼仪是有关系的”这一基本常识上来思辨。这种对常识的捍卫,无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化”狂欢。

朱永通老师在《教育的细节》一书后记中说: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此时,一张可爱的甚至带着点得意的笑脸浮到了我的眼前:

小翔是我们班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上科学课的时候,他会离开座位到别人的座位上去逛逛;上音乐课的时候他会在别人背后捅捅别人的背,偷着乐;下课的时候更是疯狂地不知所踪。去年我请假了,生完孩子后听说我要回来接这个班级,小翔郁闷地说:“瞿老师回来我就没好日子过了。”

宣布班干部了,我请小翔担任班级的计算机课代表,并且帮助老师管理多媒体。小翔的眼睛亮亮的。我微笑地朝他点头。他扬起了笑脸。

下课后,我手把手教小翔多媒体的使用。这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学就会。每次上课铃声一响,他就会为老师打开多媒体,做好上课的准备;下课后,他又主动帮老师收拾好多媒体。后来,甚至于我们有时候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他手中却迎刃而解了,连我也不得不叹服这孩子的聪明劲儿。数学老师也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小翔管多媒体管得真好,可让我省心不少。”期末写评语的时候,我将数学老师对他的夸奖写在了评语上。小翔望着评语,眼睛亮亮的。他问我:“老师,这话真是数学老师说的?”我微笑着朝他点头。他扬起笑脸,带着小小得得意,小心翼翼的珍藏起自己的素质报告单。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每个孩子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的习惯及性格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而我们,就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关注孩子的细节,发现孩子的每个闪光点,让教育因细节而美丽。

虽然当老师很辛苦,但是一看到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容,一双双闪着求知的眼睛,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我比他们还开心,此时的我会觉得身为他们的班主任而感到快乐!我想: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一条规律适合于所有的学生。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是塑造学生的个性。是把我的学生塑造成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骨气、健全的人。因此,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借鉴名师育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路子,在实践的过程中再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使教育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范文

上次参加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时发了一本书《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开始没有在意心想又是一本无聊的书吧,何况好久都没对书有过感觉了。可是在一天不经意翻书的过程中开始对书中的内容感兴趣了,继而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住了,书中的故事也是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书中教会我们如何去处理各种突发和常见的现象。

“蹲下并正视孩子的眼睛”。孩子能读懂你的表情,和他们说话时,我们应尽量蹲下和他们的视线齐平,这样一来,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在和他们交流,而不仅仅是冲着他们说话。四目相对的交流要比四脚相向好得多。问问我们自己平时和孩子们说话时由于忙就会站着简短回答他们的问题,更谈不上正视孩子的眼睛,那孩子的感觉是多不被老师重视啊。

“对幼儿的提问要难度适中”。当向幼儿提问时,大人应该注意避免引起他们胡乱猜测。同时,还要全面地考虑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尽量保证孩子们一般都能正确地判断和回答。我突然就想起来有一次教授一首儿歌《春天到》时,我就问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没想到开始是一阵安静,没人回答,我又重复了一遍还是没人回答。过了一会儿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孩子们想要说了我很高兴终于有孩子能回答了,结果听到:今天是星期一,今天是儿童节。过了一会有个小朋友说了三月,我好激动啊,可是孩子们还是没说出季节,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季节。所以我们应该提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问题。

“帮助幼儿学会轮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天天都会遇到孩子们玩玩具时来告状:李老师,肖铭笛不给我玩玩具;老师,豆豆抢我的玩具。有时候孩子们为了一个玩具还会大打出手,这时候想想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通常我们会根据平时孩子们的性格个表现来判断这个问题,从而片面地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会看见一个孩子很失望无奈地受伤地表情,有的甚至不服的态度;另一个孩子很高兴甚至炫耀自己是胜利者的姿态!这时我们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处理是不是过于牵强,至少我们应该去了解事情的经过,或是采用帮助幼儿学会轮流的方法呢。我们可以分析情况,然后再做出建议:“我知道你想玩,但是笛笛在玩呢。”“你可以一边等,一边玩别的玩具”“你可以用别的玩具去和笛笛换看行不行”“要不你等着笛笛玩累了你去玩了。”

88个教师把自己工作中的事例拿出来分享,真的让我学到很多。我会常常阅读这本书,它会是我工作的好伙伴。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经典

我最近读了一部经典——《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

《爱的教育》风靡世界,历久弥新……。

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地呈此刻我面前。作者透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现出人们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此书并不刻意讲究修辞与结构,语言也异常朴实、流畅,但它饱含了对社会中下层艰辛度日人民的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忱赞颂,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此书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我阅毕全书,激荡于胸怀的感情与波澜久久难以平静。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扉。

我读完全书,觉得《感恩》这篇文章最感人;读完全文,我学到了许多。

全文语言巧妙,值得我去体会学习;更为我的语言积累下了丰富的底蕴——为我今后的语言道路铺了一块台阶。

本文教会了我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老师其实是恨铁不成钢。老师是神圣的,因为他把自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他是启发你的心灵,培养你的智慧的人,他在你的一生中差不多和你的父母一样重要。老师是亿万儿童心灵的智慧之父,他们得到极其微薄的报酬,却在培养未来一代的优秀国民而辛勤劳动着。永远要爱自我的老师,永远要以尊敬的口吻来称呼“老师”这两个字,因为世界上除了父母亲之外,“老师”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崇高、最亲切的称呼了。

全文阅毕,我像刚吃饱饭一样;此文沐浴了我的心灵,进化了我的灵魂。爱是阳光和雨露使我的人格更完整。

《爱的教育》交给了我做人的基本人伦常识与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

《爱的教育》整个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流光溢彩,意蕴深远,使此书超越了时空,获得了普遍的、永恒的价值。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教育的细节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教育无大事,细节见功夫。细节的力量在于捍卫常识。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公开课借班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称呼?朱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教师的做法: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往往是一面已经使用过的),让学生对折起来,做成姓名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课桌的前面。多么巧妙的举措啊!可是,日常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有过类似别具一格的举措吗?更如《头发上的教育学》,书中针对山东某学生因受不了学校要求其剪发而跳楼身亡的事件提醒我们不可忽略的两个基本常识——一是面对“个案”事件,不要动辄就把矛头扩展到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抽象目标上。只有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常识,才会于事有补,于人有益;二是对于学校“统一要求”的规范,我们要回到“人们认可的规范和他们合理的基本礼仪是有关系的”这一基本常识上来思辨。这种对常识的捍卫,无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化”狂欢。

朱永通老师在《教育的细节》一书后记中说: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经过朋友的推荐,向她借阅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读完了。这本书主要向我们幼儿教师提供了88个老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其中包括怎么样与孩子交流,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等。读完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多。觉得这本书写得很生动,贴切实际,对我们日常的幼儿教学工作很有帮助。

首先,作者认为,与孩子们日常相处中,在交谈的时候老师要蹲下并直视孩子的眼睛,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和老师的关系更亲近,拉近师生关系。常常使用肯定的语句“你很好、你很棒”,培养孩子的自信。书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从日常中一些小细节做起,更好的与孩子交流与沟通。

其次,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当幼儿撒谎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办?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改正孩子的错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通常的做法都是严厉批评,而作者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老师们批评的语气要适当,批评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这样才能做到既能让孩子及时改正错误,又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最后,作者认为良好的家园关系也是幼师教育工作中的中重要部分,特别是对那些刚刚入园的孩子来说,不仅对孩子,对家长来说也是有心理压力的,孩子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会不会适应,家长也当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过的不好。这些都要我们的老师长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们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状况,使得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老师。这些细节都是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注意的。

总之,在此时重新翻起此书再次阅读时,还是感受颇多,以上就是我阅读本书的一些感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年级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开学初,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教育的55个细节》。我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本书是一位美国的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所著。作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作者还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身独特的教育方法,许多同学在他的教导下,改变了自身的人生,成了优秀的学者,胜利的人士。看完这本书,我很快发生一种想法:多好的一本书呀,我也要让我的同学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那么,我除了平时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去引导同学外,如何能让同学自主地去养成这些好习惯呢?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周一的思想品德课上,我郑重地拿出了此书《教育的55个细节》,并欣喜地告诉同学们,赵老师这段时间发现了一本好书,书名是《教育的55个细节》。为什么要说这本是好书呢?因为这55个细节,就是55个好朋友,只要你能和他们交上朋友,交的朋友越多,你就会发现,喜欢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在我儿子身上做了实验,让他和本书中的细节交朋友,结果呢,儿子每天回来都会快乐地告诉我:“妈妈,你昨天教我的细节真好,我做到了,老师又褒扬我了!”

同学们听了,眼睛都亮起来了,都惊奇地看着我,似乎都在想:到底这些细节是什么,怎么会这么神奇呢?我顺势问同学:“想知道这55个神奇的细节是什么吗?想和他们交朋友吗?”全班同学迫不和待地说:“想!”看见小朋友们有看这本书的欲望了,我高兴地说:“既然你们都想看书,我很高兴!这样吧,这本书,我放在我们班的书架上,你们有空自身看。谁看懂了哪个细节,马上告诉老师,老师会观察你平时的行动,看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个细节,真的和这个细节交上朋友了。假如是,老师要在全班褒扬他。你们说,好吗?”早就想一睹为快的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下课了,同学们都围在书架边上,排队看这本书。连续几节下课,我都到教室里观察小朋友们的表示。我发现,看这本书的同学,热情不减,还有不少同学在讨论书中的一些章节,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们还主动去查字典呢。我心里暗暗高兴,期待着第一个同学来告诉我,他看懂了书中的哪个教育细节。

第二天,我盼来第一个来告诉我和书中细节交朋友的小朋友。他是邓恩皓。皓皓来告诉我:“老师,我看懂了第二个细节。”我说:“你真棒!能告诉我,第二个细节是什么吗?”皓皓认真地看着我,说:“第二个细节是说用眼睛和他人沟通。就是说,有人对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他;有人发表意见时,你的身体和脸要正对着他。这是有礼貌的行为。”听了皓皓这么说,我激动地搂着他说:“你真的好棒呀!说得真好!老师真喜欢你!”我开心地看着他,继续说:“是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在你的眼里已找到了开心和快乐了。相信你会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皓皓开心地看着我说:“谢谢老师!”然后天真地蹦着跳着回教室了。

我在班里褒扬了皓皓。接下来几天,我发现,往日和他人说话不太礼貌的皓皓,现在和他人说话时,都很有意识地看着他人的眼睛,脸上的笑容多了。我从心底里为他感到高兴。

现在,找我说书中教育细节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有的说知道了“要向表示出色的人表示祝贺。”有的说知道了“接到他人的递的东西要说谢谢。”还有的说知道了“上课时,从一种科目换到另一种科目,换学习用具等各种动作要迅速,恬静和有秩序。”“进出门时,为他人扶住门”。更难得的,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告诉我:“赵老师,我发现您的这本书放在书架上这么久,有这么多同学争着看,但这本书都没被弄烂。所以,我发现我们身边也有细节,那就是我们学会尊重保护他人的东西。”我情不自禁地拍拍小朋友的肩膀,开心地说:“你是个细心的小朋友,你真是棒极了!”我在班里大力褒扬了这个细心的男孩,称誉他是个会读书的小朋友,不但能读懂这本书的细节,还能通过读此书,去观察书以外更多的事物。接下来,找我谈细节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不只是谈《教育的55个细节》,更多谈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所发现的细节。

其实这些教育的细节,有些也是我们教师平时有对小朋友教育过,渗透过的内容。可有的小朋友就是做不到,或者是为了应付老师而肤衍去做的,并没有化做他们真正的行为习惯。现在我换了这种方式,用心地和小朋友们一起阅读此书,小朋友们通过自身的学习,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这些细节已逐步化为他们个人和班级的日常规范,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我深信,让小朋友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的知识,才是他们理解得最透彻、最深刻的。

和小朋友们一起生长,是一件让人快乐、幸福的事!当老师,真好!!!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经典

《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是朱永通先生的新作。本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

每辑又分出相关的章节。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认知学习”中注意力这点,自认为这个内容最贴近实际,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书中提到“孩子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注意力的集中水平不同。不同的孩子一天中在记忆里最集中的时间不同。”

因此我结合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注意力情况,以及对于本班学生注意力日周期的分析,对我今后的课堂有了崭新的认识。首先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占主导,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有所增强。因此在日常授课时,增强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我班学生绝大多数属于注意力混合型学生,因此在上午进行新课的教授,知识点的深化,下午的整理课期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回顾和复习一天所学的知识。为了能够是学生在新授课上调动最大的兴趣,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度和兴趣点,旨在用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兴趣,延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个人在不同时间段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想要在学校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注意力的训练必不可少。我应与家长共同观察孩子日常的表现,来判断孩子到底哪个时间段的注意力集中水平较高,寻找自己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效率。进行时间表的安排,按时行事。塑造孩子日周期节律。

另外一点,对我启发较深的是——自信。自信是孩子对自己和自己能力有信心,是对自己整体价值的肯定。它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孩子主要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来评价自己,获得对自己的自信。一年级的学生对自我评价呈上升趋势,孩子对自己的认识相对客观,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自信心有所上升。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三个方面: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和评价。

下学期我将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一、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学生往往由于自己表现的机会少,而产生胆小的心理,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缺少自信心,不敢展现自己,针对这种心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大胆健康向上的心理。

二、让学生学会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老师可以开展”找优点“等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精神。

三、让学生学会赏识自我。

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只有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自信才会产生。因此,老师或家长要经常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有原则的、艺术的表扬调动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星期五无批评日“和”说说我的优点“或”说说他的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他们始终感到”我能行“。

四、协调家庭教育的影响,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可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密切联系,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自信心。

一个称职的老师,不仅要有较好的能力和技能,还要有健全的心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老师与家长就必须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只有掌握了规律,按规律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范文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希望教育工作者们都来看看这本好书。尽量给孩子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近20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年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戴维·帕长德说过: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我们的生活会向完美靠近。读了陈兴杰主编的《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后,我觉得注重教育细节,教育质量会不断提高,而我们的教育也会逐渐走向完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抓住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

读着朱国红老师的《叫出每一个》,我开始佩服朱老师惊人的记忆力,她能在开学初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这得付出多少心思啊!孩子们在初次见到老师时就能听到老师叫出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啊!朱老师的用心值得我们去学习,只要我们多用些心思,多想些技巧,给学生带来一种惊喜,为培养师生情谊、提高教育效果开一个好头。

办公室里,经常会有学生跑来告状:“老师,谁谁谁打架了。”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把打架的两个孩子叫来狠狠训斥一顿,自己生一肚子气,孩子两个还是趾高气扬,还会对老师怨声载道,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朱国红老师的《两小儿吵架》的教育故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对于打架的两个孩子,老师没有训斥,而是先了解了具体的情况,然后让两个孩子在课堂上讲打架的过程再重新演练一遍,大家一起面对这个问题,不但打架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给其他学生提了一个醒。老师不用生气,也不用影响同学之间的感情,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调皮的孩子,我经常会用限制孩子参加某项活动来作为惩罚,对于学生的央求我也置之不理,看了梁晓老师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知道了可以用限制的方式,但是也要学会退步。当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退让,不要得理不饶人,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知错就改就说明有了进步。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教育中常见到的事情,书中老师的处理方式都值得我深深思考。我感受到细节是教师传递师爱的最佳手段,教育,不能忽视细节。

我常常问自己,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怎么样?在学生心目中,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该往哪些方向努力,我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正?看着这本书,看着每一个小案例,看着这些老师处理的这些问题,我都在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我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也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遇到问题时,我该静静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

读完这本书后,我要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做好我的班主任工作。关注学生、活动、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美。

年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教育的细节》这一书其实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片段,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他不似教育类书本中的大段大段的道理哲学,更像是话家常般的阐述,读之让人耳目一新。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永通先生提到的《一厘米之变》,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哲哲。哲哲小朋友,长得非常帅气,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都能回答到点子上,数学操作也做的又快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很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你会听到很多的告状声,哲哲抢积木了,哲哲把小朋友弄哭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都会想怎么让他变好呢?其实改变他人何其不易,不如试着改变自己。也许你会觉得你改了他怎么还是这样?那么不如想我改的是不是不够,再多一厘米如何?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两位老师、阿姨、孩子的妈妈甚至孩子的整个家庭都在悄悄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你再去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迫不及待到现在的学会等待,从原来的不敢放手到现在的其乐融融……也许有时候还是很调皮,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每天一厘米,相信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而“一厘米之变”所变化的就是种种细节,包括观念的“一厘米之变”、教育重心的“一厘米之变”、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的“一厘米之变”……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量变产生质变。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里面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吸引。“把你送到小班去”“对你真棒的质问”“你们喜欢不喜欢呀”这些熟悉的例子都是曾经发生在我的身边。特别看到“为什么她总是最后一名”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不管我接手哪个班级,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有这样的问题。

笔者举的这个例子很贴近生活,里面老师的做法其实是有普遍性的。老师们因为碍于日常生活环节的时间安排,所以很难有时间心平气和的去和这样的孩子交谈。看了这本书,让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没时间,还是自己对孩子没有真心的接纳。环节时间紧凑不是客观原因,是自己浮躁的心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让孩子怀疑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是否真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也许这些孩子就是被我们无形中加倍的放大了这一个缺点,以至于遮蔽了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看来真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以接纳、尊重、信任的态度了对待孩子。其实这些动作慢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很仔细、谨慎。我们应该多挖掘孩子的优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他想要改变自己缺点的信心与勇气。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里面一个个的细节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确实是我们一线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甚至是常犯的一些错误。书中的“细节透视”对每个案例都进行简单的理论阐述,剖析了细节背后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让我感受到了小细节,大学问的魅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每个细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的少数篇目,我在《教师月刊》各期里曾读过。我发现他的文字很有节制,不仅篇幅节制,而且情感节制。文章写得不动声色,甚至有点冷。

永通是个有心人。一个看似粗犷的男生,在以他的细心观察教育、体察师生、省察自己,写出了细腻细致的《教育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小事,却被永通的慧眼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入木三分。

《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永通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这边厢我读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新老师说,要去隔壁班送礼物给以前的老师,这位老师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教育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哪有那么多大事大词大话大标语大理念。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但是,当我的读者来信说,读我的书到半夜,泪流满面;读我的书之后反省自己陪伴孩子太少;读我的书之后下决心减少给孩子报班……我感到了巨大的安慰:我的书有一点点用,或许改变了一个妈妈一点点,或许温暖了一个家庭一点点,或许幸福了一个孩子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或许就是永通所说的“一厘米之变”,为了这微小的一厘米之变,我愿意坚持写。正如张文质老师在给《教育的细节》所做的序《自明的火种》里所说:“我们常常就是用一笔一画记录的方式暗藏着一些珍贵的、帮助我们精神获得自明的火种。”

想起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那句名言:“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希望更多人关注教育的细节,关注每一个受教育个体。

初中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本次假期,再次阅读了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相较于第一次阅读时的粗浅甚至不以为意的观后感,再次阅读时,对于本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初读此书时,总以为该书不过是强调对于教育教学中的细节的重视,并不觉得此书有何特别之处;而此番再读,才发现书中的细节,并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小事,更包括那些深植于脑海深处的不以为错误的某些意识与行为。

纠正观念上的错误。

朱老师在书中指出的第一个细节,是某些错误的思维观念:在他看来,比起行为上的错误,观念上的错误更值得老师们警惕。不由得想起在班上试行语文小组积分制的初期,总是担心小组组长不会尽职尽责以至敷衍了事,所以每次总会找来那些积分垫底或没有达标的小组组长进行谈心、劝导甚至批评教育,可想而知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在小组积分制上,附加了奖励制度,凡是某一任务的积分达到第一的小组可以获得当日一项语文作业的减免权,一经试行便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无论是背诵默写,还是上交作业,各个小组都能够既快且好地完成,即使是积分垫底的小组也没有丧失积极性。同样是小组积分制,为何结果截然不同?原因便在于前者对学生的思维上以惩罚垫底为主,后者的思维上以奖励第一为主,可见一味地惩罚显然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深究这种思维定势的根源便在于内心对学生的不信任;而后者能够成功虽然不能说是在思维上对学生百分百的信任,但至少没有前者那么明显地显露出对学生的不信任。其实,对学生的不信任,已经成为了不少老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但这种观念本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不信任的态度必然无法带来美好的结果。也许,对学生多那么一丝信任,我们便能够收获预期的效果。

第二个让我心有触动的细节,便是书中所涉及的言语的细节,这里的言语细节并不是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所需要注意的话语,它的指向依然是那些我们不以为意的无意识的错误言语。记得有一对相差三岁的姐弟都在我校就读过,但姐姐的成绩一直位于学校顶尖名次,而弟弟则与之相差甚远——长期处于中间甚至中下名次,凡是教过姐弟俩的老师谈论起他们,对于弟弟的表现总是颇有微词;有的老师甚至当着弟弟的面提起表现优异的姐姐,虽然意在希望他像姐姐一样认真努力学习,并无其他恶意,但在弟弟的心里无疑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之所以提到这对姐弟,便在于这样的兄弟姐妹在教学生涯中是难免会出现的,而这样的比较话语总会无意识地形成,虽然这样的比较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恶意,但总会给表现不好的一方造成莫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到兄弟姐妹的关系。可兄弟姐妹,本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本就存在着差别,而一味地比较无疑是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但人物的比较本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不带恶意甚至心怀好意的比较话语,更是无法证明这些话语本身就是错误的。也许,学生某些难以预料的不当言行,便来自于老师无意识的错误言语。

读完此书,才发现教育的细节,并不仅仅存在于教育教学的行为当中,更在于行为背后的思维观念以及言语表达当中;行为上的细节容易引起注视,但内在的思维观念和言语表达上的细节却难以引起注意。想来,作为教育者,时时刻刻皆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得有所观视,如此才能堪破教育的细节,给学生带来最完美的教育!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细节》全书共分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道出鲜活案例中蕴含的思考和启示。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假期我有幸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捍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捍卫未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设。纵观全书,朱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

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伪装。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正如朱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大的改变。”的确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之路如何根植素朴的大地,哪怕有暂时的弯路,但拐角处总有会有惊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种子,一份力量,一种希望……这本书对一线教师而言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它能指导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学生,保护学生是在保护人的心灵,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我能成为什么层次的教师,我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自我反思,我目前的不足和我将要努力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这些思考不会停止,只要我在一线教学,只要我从事教育行业,我就会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去经营,去创造,去丰盈。

读书的目的就在于使自己成长,我的教育事业刚刚起步,我相信,如果我能保持自我审视,自我鞭策,并且不断汲取前辈经验,吸收专业营养,我一定会幸福地工作,我教出的学生一定会是幸福的孩子。

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近段时间在我们工作室的建议下,翻开这本由中学高级教师许传利撰写的教育书籍,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重在中学教育的书籍,它所折射出的教育原理、教育思想、方法等对我们高中教师日常教学和工作影响深刻。

开篇的教育热点探讨如“禁补令”为何成了“禁不灵”。初中和高中的“中考及高考”的升学压力大,也在无形中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沉重包袱。为了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或者不被淘汰,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施压,报各种补习班;老师能做的就是执行领导的施压政策,完成指标;学生能做的就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事实上,不管是教育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在这个社会脱引而出,或者说有一席之地。说得更白点,就是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如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用人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出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刻苦学习,拼尽全力考入好的大学。对于此现象,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的我们感到无比痛心,素质教育的旗帜高高挂,应试教育却依旧深入人心。

在“问题生”更需关怀中提到经济学中的名词“边际效应”。何为“边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需要或缺乏某种东西的人来说,给予其这样东西的附加值远比给予不需要或者不缺乏的人要大得多。将这一效应应用于教育中,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生”“后进生”,他们缺乏老师的人关心、鼓励、表扬;而优等生则对老师的表扬与关心早已习以为常,无论老师再怎样发自内心的赞扬,优生都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娇生惯养”惯了,而对于“问题生”,老师的一个亲切的眼神都会成为他们肯定自己的源泉。对于“问题生”,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生,是因为所有人对他们漠不关心,冷嘲热讽,家长如此,老师如此,就连同伴也如此,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如果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能发现这一点,多对他们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并逐步朝向正常转化,这一过程也可以与家长沟通,家校共同努力,使得问题学生重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肯定自己,进而督促自己向优生发展,因此,对问题生的转化,情感教育很重要。

下面我摘录一些许老师的观点和语录,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零距离由此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和一些形式化的操作,违背了教育规律,于切实改善师生关系无益。无数事实证明,追求“零距离”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中是应当缓行的,在后续影响上是令人担忧的。保持距离,适度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适度准则。教师还是应该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好,保持“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更益于恰到好处地体现“师表”的作用。“师道尊严”并非都是“发霉的奶酪”凡事都有底线,就像木桶都有铁箍。放开了,就全散了。

服装有人的第二皮肤之称。教师的着装必须有助于育人的功能发挥。由于教师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着装时尤其要把握“性的吸引力”这个维度,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受不了教师的几大衣着:低腰、低胸、透明,紧身,下摆喇叭超大的裤子,颜色太过艳丽,浓妆艳抹;男教师蓄长发,女教师爆炸式发现。教师应该如何着装,并非一己之事,还需与其具体的职业性质结合起来,掌握一个恰当的分寸、尺度,应该在尊重教育对象、契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到衣着个性与教育规范、个人形象与职业形象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服饰也是一种软环境,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着装除了摒弃“薄、透、露”外,还应注意:庄重整洁、典雅大方;重在得体,切忌太土;与时俱进,儒雅宜人。

所谓唯新主义就是新的两个凡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新的就要紧跟”。要处理好如下关系:继承与创新、基础与提高、能力与知识、个性与主体、模式与经验、激励与求实的关系。所谓教育模式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的方法,它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所学校长期稳定使用的教育方法经过概括、抽象而逐步演变形成的。

“决策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校长的决策力:善于规划学校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目标,确立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制定出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具备扎实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计划管理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学校共同愿景,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比较一致的教育理念,激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作为校长还需要有将决策力转变为现实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是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等办法把战略决策转化为结果的综合实力。

校长决不能“第一年宏伟蓝图,第二年糊里糊涂,第三年唯利是图,第四年一塌糊涂。

“制度”与“制裁”的关系。

学校管理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人文关怀”。须知,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言之有“礼”比“言之有理”更为重要。如果不是简单地以“制度”去“制裁”教师,而是灵活运用人际关系心理效应,就比较容易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达到最优。

“门房”与“心房”的关系。

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人的根本需求与特殊性作为出发点,使各项工作合于人性。换位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拇指”与“食指”的关系。

管理的艺术不在于做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师生为学校的工作目标去奋斗,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食指效应”——指点工作,指点方向,而更应发挥“拇指效应”——激励先进、激励师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真情与关爱。

“价值”与“分值”的关系。

“领导”与“引领”的关系。

领导者,应具备“君子三变”的素质,《论语》记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作为校长应该在引领方面下功夫。

“20%与80%”的关系。

“无为与有为”的关系。

“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

“政令”与“朝令”的关系:校长应该在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方法上确保“政令”相对的稳定性、持续性、导向性。

5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班主任分类:经验型、科学型、高压型、保姆型、灯草型、

经验型:这类班主任的特点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限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人生阅历丰富,工作起来不温不火,按部就班,管理常常建立在“经验”和“体会”上,这类班主任时学校常规管理得以落实的基础。

科学型: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事业心浓、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且善于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作热情高,方法较灵活,业务能力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这类班主任不仅在常规管理中能做到井然有序,所组织的班会或其他活动也往往很有创意,班级干部管理能力强,学生自律觉悟较高,学习成绩普遍较好。是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高压型:这类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班级的管理“高压”多于引导,训斥多于激励。学生对班主任又畏惧感,一般能言听计从,但对任课教师则尊重不够。师生关系貌似融洽,实则虚假。班集体似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生气;班级组织纪律尚好,但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这类班主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愿望良好,但是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另一种是对班主任工作不是出于热爱而是迫不得已,心有怨气,借“压”整人。这类班主任约占总数的1%—3%,是班主任队伍中的稀有元素。

保姆型:热爱班主任工作,事业心较强,但缺乏科学管理的经验,对学生常常无原则地呵护溺爱,甚至将班级学生视为私有财产,容不得有关领导及任课教师的批评和指责。这类班主任工作勤勉,工作量大,成天忙忙碌碌,但管理效果不突出。这类班主任多为刚刚步入教坛的年轻女教师,约占总数的5%—10%,是班主任中的常见因素。

灯草型:他们对学校安排的班主任工作能推则推,实在不行则原则上同意领导的“分配”。班主任工作一般无长远规划,犹如灯草,领导拨一下就动一下,毫无主动性。对班级同学较为冷淡,对班干部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培养,平时对班级情况亦少主动过问,一旦出了问题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天忙于救火,收效甚微;一旦出了问题,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不是指责学生及其家长的素质差,就是私下抱怨学校领导或其他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既听不见不同意见,又不愿意化力气钻研现代教育理论,既压不住台,也叫不住座,班级秩序混乱,学生情绪低落,后进生面大,根本无法完成学校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这类班主任虽然人数极少,但对学校的声誉及所在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学习成绩提高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是班主任队伍中的“阿斗”分子。

以上是我对《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近期时间的一些随意阅读,感悟肤浅。这本书,又一次让我学会"联系实际、取其精华"的阅读方法。我不是领导,不是校长,只是个平凡的老师,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虽然提出,却也难以解决,我可以操作的内容是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此书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推敲,实践。另外,了解了几个名词。"缄默知识"是我了解的新名词,这也是我受到启发的所在。如此来说,"百年树人"的价值越来越被教师感知。显性的知识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还有一部分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是难以表达的,却也有老师的教育作用。"第三教学"的意思也是初次涉猎,对我有用的教育格言、教育方法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不断摘抄,予以积累。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晶,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这是不是件小事?虽然这并不能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成绩,但却可能打击了学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这也令我想到了曾经发生的一件不良教育事件—一位教师以家长的收入来评价、羞辱学生。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造成了诸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影响了教育公平和学生发展。

教育无小事。《教育的细节》让我理解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今天读了苏州德育的一片文章《良好的教育从细节开始》觉得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很有帮助,忍不住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有足够的智慧、耐心、责任,还要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细节,把教育做死细、做小,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今年在教二年级,所以学生来打小报告的特别多,某某打了我、某某不让我走路、某某偷我的铅笔……每次解决要花费我很多时间,怎样让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学会宽容别人呢?我给学生讲宽容的小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我在晨会课上让孩子们讲讲身边的宽容故事,找找别人的优点,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打小报告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在教育中班主任要有宽容心,要允许学生犯错。并给予一定的耐心、等待学生去改正。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让我们班主任学会宽容吧,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大爱,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也不是完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只有对孩子们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赢得孩子们对自己的宽容,心里互不设防,才能实现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以博大的胸怀、独具的慧眼接纳我们的学生,赏识与宽容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多一份民主,少一份个人专断……我们的教育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初中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教育经验较少,阅读教育类书籍可以使我借鉴其他教育者的经历经验成长,在教育实践中少走一些弯路,揣摩研究逐步建立自己的教育风格与正确的教育理念。《爱的教育》就给了我很多启迪与提示。

在《爱的教育》中,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和情感。故事以日记的形式简单表述,让人感觉亲切感人,却在细致的品味过后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内涵。在本书中以一个小学生的角度用着天真的言语来记录着他眼中的“爱的教育”,老师对学生的爱、关心与帮助。

读过之后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如何去应用爱的教育“法宝”?首先,对每个学生都以平等的爱与关心对待,社会不是因为成绩好与坏而区分人,教师也不应对于成绩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无私的爱心给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其次,在生活细节上帮助我和关心学生。物质与生活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想应该让一切不好的因素远离我们的学生,一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可细节上的关心、言语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美化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困难与艰辛中坚强,在顺境与优越中前进,困难不是失败的借口,优越也不是放弃的理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迎来并面对最好的人生。再次,尊重信任每一名学生。尊重帮助树立学生良好的人格,在尊重与被尊重间树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尊心是学生进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时刻保持自尊心,维持自尊心,为自尊心而努力,总会迎来一个不悔的人生。

教育即是爱,用谱写的教育会受到人的尊敬。《爱的教育》教会了我很多,我将把它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与对学生的教育中,时刻谨记爱无处不在。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范文

这还是值得一读的一本书,尤其是老师。作者通过观察教育细节反思评论,有独到的见解,很多见解都直指人心,非常值得学习。但细节有时不能反应全部。虽然通过细节你的见解独到,但有时也以偏概全了,做研究做评论,还是要踏踏实实全面研究了解,认认真真实践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后几章给我感触颇深,收获很大,摘录一些:

1.对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似是而非的繁杂现象,不盲从权威的声音,也不轻信流行的观点,而是保持自己的敏感,屡有独到的见解,因为他始终眷念健康的人类精神。

2.衡量现代教师的三个标准:一是做一个开放的教师;二是做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三是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3.一个开放的教师,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精神性状:一是,在不断正面回应环境的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他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和职业追求的方向,努力去寻找并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二是,他乐于学习,善于悦纳不同的人,并批判性地吸收、消化不同的观点。谈到学习,达尔文可作为我们的典范。曾有人要达尔文写一篇自传,他作了如下答复:“我先是学习,尔后是环球旅行,然后又是学习,这就是我的自传。”三是,他放下成见,以崭新的方式看世界,伴随着好奇心、责任感,并在与他人自由地交流、分享中,不断学习、转化、创造、发展,在生命不同的季节里,其思想总有恰如其分地成长。

4.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是一个重建的时代,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处于重建之中,信仰、健康和家庭等关乎人的切身幸福的东西,都将回归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来,尤其是教育,将越来越凸显出它形塑国民性格和社会形态的力量,正如李泽厚先生所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个教育学的世纪”。所以,作为现代教师,你无须浮躁,一味随波逐流,也无须消极,但求得过且过,而须扪心自问:在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纪,我准备好了吗?我如何去寻找和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

5.读书贵有问题意识,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则对所读之书,无论名家佳构,还是学科专著,应有怀疑精神,不盲从权威的声音,不轻信流行的观点,保持自己的敏感,并屡有独到的见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的书差不多有十分之一是序和评论,如果是好书,何必找那么多人作序,何必摘录那么多人的评论。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四月,我们阅读了朱永彤老师的专着《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取材于教育过程中的生活细节,深深地启发了我。教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些美好的教育细节,如春雨一般,陶冶着师生的心灵,连接着师生的心灵。

朱老师说:“总有老师有独创性,基于爱和尊重想出办法,奖励表现最好的孩子下周在这个位子上坐一周,不能坐太久”提到:学生迟到,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张试卷,可以快速检测出不同教育行为背后的黄金价值。对于迟到的学生,多数教师采取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比如有一次迟到,你就做班级志愿者,帮助当天值班的.同学打扫卫生,或者在班会上讲一个小故事。这样的处罚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一次,朱老师去河南郑州听课,发现这里的学生迟到了,但他们从来不打电话报告,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丝毫不影响上课进度。全部。微笑。

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万念俱灰》。文章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回家告诉父母,上舞蹈课时,c老师不允许没有穿舞鞋的学生上课,只能在场边练习。没有带舞鞋的学生受到严厉批评,但有些人会忘记带舞鞋上课;另一位w老师面对没带舞鞋的学生,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走出了储藏室。给这些孩子找一双大小差不多的舞鞋,并告诉他们一个方法,买两双舞鞋,一双放在书包里,另一双留在学校。没有学生忘记带舞鞋。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观念下,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激起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可见,情感是教育中不可低估的人文因素。

朱老师在《如何与孩子交谈》一文中提到: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说话者无心,听者有心。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孩子交谈的方式。师生互动中,老师一句暖心的话让同学们信心满满、充满力量。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的作者格温·斯奈德·可特曼是一位曾从事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30年的幼教工作者,所以书中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教条式,而是和生活、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同时作者的观点又都是以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关于儿童成长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在读过之后,让人感觉收获颇丰,并感到对我们日常的幼儿工作有实际的帮助作用。

本书每一章都是以一小段导言开头,之后则是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后面都附有称为“小贴士”的建议以及请读者自问的几个问题,每一章都有小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文章内容条理分明而又生动有趣,引导读者用一个正确、客观的角度去读这本书,并给人启发。而书中的小故事更是贴近生活,生动地让我们掌握了幼儿教育的技巧。

在读过这本书后,《不妨试试问问自己》这一篇章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妨试试”章节中的内容,对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可以让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真正地把书中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展现了本书的价值。而“问问自己”则又常常引发读者的`深思,每每看过各个章节的内容后都特别喜欢看一下作者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写照,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至于怎样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经验,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改进、优化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法、家园共育等方面的知识,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崭新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自省,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教育的细节》全书共分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道出鲜活案例中蕴含的思考和启示。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假期我有幸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捍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捍卫未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设。纵观全书,朱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

他在书中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思考,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源、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伪装。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正如朱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大的改变。”的确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之路如何根植素朴的大地,哪怕有暂时的弯路,但拐角处总有会有惊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种子,一份力量,一种希望……这本书对一线教师而言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它能指导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学生,保护学生是在保护人的心灵,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我能成为什么层次的教师,我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自我反思,我目前的不足和我将要努力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这些思考不会停止,只要我在一线教学,只要我从事教育行业,我就会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去经营,去创造,去丰盈。读书的目的就在于使自己成长,我的教育事业刚刚起步,我相信,如果我能保持自我审视,自我鞭策,并且不断汲取前辈经验,吸收专业营养,我一定会幸福地工作,我教出的学生一定会是幸福的孩子。

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