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点(精选12篇)

时间:2024-03-17 17:48 编辑:潇洒范文网 浏览量:0

导读:《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点(精选12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教案模板可以起到记录和留存教学经验的作用,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百数表》这个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刚刚认识百以内数的组成,会读、会写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刚刚认识数时所认识的数是“独立的”,而对数之间关联的意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百数表正是这样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数表中的规律,引导孩子感受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因此在认识百数表时必须经历一个给百数表解构的过程。同时,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数朋友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数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整体的认识,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一)解构百数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由于百数表有顺序的把数展示出来,数在排列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呈现又是很多规律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以按顺序出现数队伍的方式解构百数表:横行、竖行、斜行,引导孩子们通过比较每一队中的数朋友,发现数的十位与个位上的变化是与数所在的位置有关系,位置排列的有规律,数的排列也有规律。通过探寻为什么从而深化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感受数的神奇。

(二)解构百数表,深入认识数。

没有点的深入就没有面的提高,没有对百以内个别数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对百以内数的整体认识的提高。通过对个别数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质,帮助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新的认识。由于不同的数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从位置入手来研究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中给“35”找家时,提供了百数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数的意义去找位置,渗透了坐标的思想,深化了对数的认识。

(三)解构百数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个数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数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现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单数、双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在教学中孩子们对数位、位数等概念非常易混,对单数和双数只是一种浅显的认识,还没有把握其根本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中利用给数照相的环节,通过分类的方式解构百数表,“分类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既是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学生概括得很简洁: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单数……他们把握了这些概念的特征。

解构有分析的意思,解构百数表,目的在于排除干扰,深入对个体的把握,从而深度认识百以内的数。

二、在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百以内的数是数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的系统,因此只解构是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建构,帮助学生对这个小系统乃至大的数系统有整体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过程中,建构数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数系统当中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而儿童“所知道的的数是孤立的,就像在学会说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学的生词一样。”这也正是孩子们数感弱的原因。百数表“不仅呈现个别数,而且为说明数在逻辑结构中的联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图形。”2因此本节课通过为数找家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为数找位置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关系的多样,从而培养学生“数之间有关联的意识”,2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在指挥数站队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无限。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进一步加强整体感知,因此在课的最后,通过指挥数排队把百数表变形为数轴,在数轴上进一步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感受两数相差得越多,离得越远,相差越少,离得越近,从而形象化的感知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通过数站队永远站不完来形象的感受数的无限。

这样对百数表不断地进行解构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深入的、不是肤浅的;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使得他们所认识的百以内的数是结构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通过解构,深化认识,通过建构,整体把握。

这节课一直在和数做游戏,课中赋予数人的特性,淘气、可爱、有灵性,同时又需要帮助,以激发学生对数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数的可爱、感受百数表的神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上数学课就成了享受。

一、引入。

师:百数表中来了几队数朋友,你知道每一队缺了哪些数?说说为什么?

师:如果老师请你在百数表里找十位是8的数,你到哪儿去找?

师:如果老师请你找个位是8的,你到哪儿找?

师:这些数里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

二、研究与讨论。

(一)引导学生在给数找家的过程中感受数之间是有关系的。

1.根据提供的一行一列为数找家,渗透坐标思想。

2.区分不同数位的意义。

师:你看它们都想住在这个格子里,你觉得谁应该住?(学生讨论)。

3.根据百数表中无序排列的数,为数朋友找家,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师:原来的这些数朋友说我们也要出去玩了,这次你还能帮它们找家吗?

(二)根据数所在的位置猜数。

1.根据位置来猜数,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些数朋友们也出去玩了,你还能为数朋友找家吗?

这个时候有一个数悄悄地来了。

师: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怎么想的?

2.为照片上的数找家,教给学生方法。

师:这个时候又回来了一位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想。

师:这张照片上还有哪些数朋友藏起来了?

师: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说了,我们再照两张,想看看照片吗?

生:想。

师:这个照片可与众不同,缺不缺数朋友?快来把这些数朋友找出来。

(三)通过分类活动,对百以内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升华学生的已有认知。

1.按单双数分类,深化学生对单双数的认识。

师:这些数朋友说摄像师要给我们照相,我们都回来了。

出示百数表:

生:一二变。

动画。

师:站成了两队,它们站得有道理吗?什么样的数是单数呢?

2.按位数分类,明确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概念。

师:这时候摄影师说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别给你们照一张。

师:你们明白摄影师的心思吗?摄影师是怎么想的?

3.从百数表变化成数轴,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无限。

(1)通过整十数变队形,感受数的无限性以及等距性。

师:现在有一列数朋友说它们要单独照一张,是谁呢?

师:因为这条线没完没了,怎么办?用箭头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生:都一样。

师:为什么它们之间距离就一样长?

生:因为他们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个比一个多10。

生:0。(课件补充0)。

(2)通过给数找家的游戏,进一步渗透两数的大小以及相对位置之间的关系。

师:这个时候又跑来了一行数朋友,咱们读读。

师:你们说它们的家在哪儿?

师:小于60的数朋友住在哪儿?

师:这些数朋友的家离60的家一样近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习,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第一课时76页《套圈游戏》。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创设“套圈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渗透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探究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探究、交流去探索创新。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为了避免单纯计算而带来的枯燥无味,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按排了四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运用观察法-获取已知的条件,用估测法-体会估算必要性,用引导法-体验算法多样化,用游戏法-扩展学生的思维,让计算教学也生动丰富起来。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六一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验证猜测,探索算法。

(1)学生说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淘气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后再比较。

(2)揭示课题。生说师板书:淘气共得多少分?24+29+44=。

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三个数连加)以前我们也学过,你知道连加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生:从左到右计算)。

2、探索算法。(1)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自己尝试计算三个两位数连加)。

(2)反馈,交流算法。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适时讲解。

3、小结:通过计算,可以验证我们的估计是对的,其实估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要运用它。

4、及时练习书上的练一练的第一题的两道。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1、套圈游戏继续猜想70分可能套中哪两只动物?要想赢第三次会套中哪只发散学生思维2、出示文艺演出的题目以学生生活为背景,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原型以外的知识,赋予学生在数学深层次上思考的机会。3、奥运会估算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交流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总结部分。我以“这节课你学会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套圈游戏》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突出了以问题为教学线索,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情绪为学生动力的特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 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 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 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 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 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关系。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 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 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2、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 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3、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 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 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 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 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

(课本练一练第1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 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 题:说一说。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 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

(第59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 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 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 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三)、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为: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下图是我的板书设计,美观简单明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觉到,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有些知识点的巩固还没有做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机会补漏。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了,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习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习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习”: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习新课的必要性]。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2)优化数法,练习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数p2练习。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习5(开放题)。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第一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电子白板的应用,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主要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两个小朋友做“石头、剪子、布,发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从而引出“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的问题讨论。通过让学生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词,并能够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这些方位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其中对“前后、上下”的经验较为丰富,理解和区分则比较容易,但对“左右”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

2、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主,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辨别“左右”这两个方位,并能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让学生指一指、做一做、说一说、贴一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图标小比拼”的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一)课前准备。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1、课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

2、课堂笔记本放在课本的上面。

3、铅笔、橡皮放在课堂笔记本的上面。

设计意图: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稳定学生的浮躁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前小准备一方面便利了学生课堂上用到的学习用具,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指令,从侧面也考察了学生对于方位词的经验积累。

(二)游戏激趣,探究新知。

1、全班同学一起做“指鼻子”的游戏。

师:“鼻子鼻子,鼻子;鼻子鼻子,嘴巴;鼻子鼻子,左眼睛。。。”

通过学生的动作,寻找不同的指法,提出疑问“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2、根据游戏中出现的异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模拟“握一握铅笔”“拿一拿筷子”“端一端碗”的活动,充分感受方位词“左右”。

4、游戏一——“摸鼻子”,巩固“左右”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指鼻子游戏,贴近学生生活,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中的异同,可引发学生间的讨论,点燃探寻新知的欲望。

通过让学生充分的说,一方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再现生活情境则是为了让学生再次充分感知左和右。

4、游戏二——“我来说,你来做”,探究“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请举起你的左手,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耳朵。”(教师动作停顿了下来)发出疑问“为什么我和你们做的不一样呢?”

5、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得出“相对方向,左右相反”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感知方位词,从玩中学,从玩中发现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什么东西。

2、向老师介绍一下你附近的同学。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3、贴图游戏。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画一画,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最后以一段体操结束今天的课,“一二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通过体操游戏再次加深认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认识钟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课间休息。(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丸子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各种造型的钟面,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教师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1、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并且强调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接下来我通过演示拨闹钟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走动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进一步巩固知识。

2、教学整时的认,读,写。

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认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面,先老师说时间学生拨,然后让学生作主说时间老师来拨,为了突破只有当分针指向12才是整时这一难点,在这里我故意将分针偏离12,让学生判断老师拨的是不是他们所说的整时。最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时整时的方法。

3、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电子表示法。

学生试着用电子表示法写时间。教师小结出用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法,为了巩固知识,我紧接着出示8时、10时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复习学过的0—9几个数。

2、教师讲故事。

通过教师讲故事,引出9认为它最大,就骄傲自满了。让学生想办法对,用所学过的数字,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比9大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并说说从中发现什么。)。

2、指名学生利用挂图数数。

3、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是10人。

4、利用现场人数进行教学。

(首排8人,再加上2人,就等于10人)。

5、利用学生的双手进行教学。

6、利用尺子进行教学。

(小黑板出示尺子)。

7、教学书写10。

(1)教师书写10示范。

(2)完成课本第65页的写字练习。

(3)写给同桌看,互相欣赏。

三、课堂练习。

1、把10枝铅笔任意的.分成两份。(指名学生回答如何分)。

2、玩游戏。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应对一个数字,使两个数字的和是10。

(2)、教师先拍手,学生拍的次数与教师的次数和是10。

3、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课本第65页1-3题。

指名板演,教师抽出个别做得不太好的来讲解。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什么?这节课快乐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