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的诗词精选十首(最新11篇)

时间:2024-09-18 16:23 编辑:潇洒范文网 浏览量:0

导读:《杜甫 杜甫的诗词精选十首(最新11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潇洒范文细致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11篇杜甫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杜甫的诗句 篇一

1、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2、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3、清霜洞庭叶,故就别时飞。

4、嵯峨白帝城东西,南有龙湫北虎溪。

5、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6、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7、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8、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

9、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10、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1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2、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13、司源到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14、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1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18、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19、司源到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2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1、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2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车鳞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23、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24、雨露之所需,甘苦齐结实。

25、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2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7、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2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29、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0、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31、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32、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33、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34、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35、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36、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7、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38、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39、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40、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杜甫的诗词 篇二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石壕吏》 篇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四

作品原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词句注释

1、黄鹂:黄莺。

2、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3、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4、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5、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白话译文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四首诗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作品鉴赏

这组诗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此诗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出语雄健。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又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旅夜书怀》 篇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张氏隐居——杜甫 篇六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七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作者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作者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作者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作者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作者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作者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因此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作者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作者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作者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作者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作者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作者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作者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作者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作者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作者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作者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作者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因此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作者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作者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作者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作者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作者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作者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作者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作者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作者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杜甫的诗词 篇八

《春宿左省》原文

唐代: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

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

靠近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

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

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注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铃。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简析

757年(至德二年)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唐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这首作于758年(乾元元年)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杜甫 篇九

秋水通钩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杜甫的诗词 篇十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十一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人民在战乱中,在剥削,压迫下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被迫出卖儿女哀哀痛苦的惨状都被诗人反映在诗里:“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枯棕》)尤其可贵的是,诗人在自身极其艰难、痛苦的境况下,也能推己及人,关怀更为不幸的人民。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

杜甫关心国家命运,他的大部分诗篇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爱国热忱,“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正体现诗人始终如一的忧国情思。杜甫对平乱期间的军事、政治、外交都曾在诗中表示过卓越的见解。 他自己的理想虽然落空,可是还寄希望于朋友,他曾冒受死进谏,也要求朋友们“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的喜怒是以国家的盛衰存亡为转移的。他为叛乱平息,国家复归一统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为战乱不息而忧:“万国城头吹画角,此由哀怨何时终”(《岁晏行》)。诗人到死不瞑目。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 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

杜甫勇于揭露弊政。抨击上层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正表现出他这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诗人痛恨统治集团荒 淫的生活。在诗歌中把统治集团的豪华奢侈和人民饿死亡加以鲜明、强烈的对比,是非爱憎,了了分明。杜甫抱着“济时敢爱死”(《岁暮》)的献身精神,“疾恶信如仇”(《除草》),对于一切危害人民、国家的人和事,都象“芒刺在我眼”(《除草》)一样,加以揭露和批判,这是以前诗人所不及的。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杜甫一生始终洋溢着真挚火热的激情,即使在政治上迭遭打击,在生活中屡受折磨,也从末低落和消沉。政治态度上出如此,对日常生活及自然景物也无不充满着深挚的感情。在其吟咏自然景物、怀念亲友、咏史怀古的作品中,也常表现出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心时政的思想感情。公元763年腊月,吐蕃陷长安,大肆劫掠,诗人在蜀中见到山花早开,在其《早花》诗中流露出对京城,时局的满腹忧虑;《登楼》更是这方面的名作,对景伤时,寄恨无遥深。《月夜》和《月夜忆舍弟》是他怀念亲人的名篇。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歌写得即多又好,其中有对李白的倾慕;有对李白的同情,并为之鸣不平。鉴于以上杜甫本人被誉为“诗圣”的桂冠。

杜甫的诗歌的思想性决定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博大深厚,题材严肃,感情深沉,表现手法变化多端,故我们称杜甫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以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生活,所以他需要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在此,我们分叙事诗、抒情诗及语言和体裁来谈这方面的运用。

(一)叙事诗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杜甫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征夫》),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应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2、寓主观于客观。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审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也是他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头脑。在《石壕吏》中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微微露出了他的爱憎以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主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在《兵车行》里,杜甫始终没有开腔,“行人”的话说完,诗也就结束了。他的诗寓讽刺于叙事之中,更觉得哀痛真挚。

3、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把人物写得生动,他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作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琢磨、锤炼,善于运用最少的文字,贴切而行象地表现最多的内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宋代学者罗大经就曾说这十四字中含有八层的意思。“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极为形象地概括了战乱时代和诗人漂泊生涯,杜诗用字的准确往往看出诗人锤炼的工夫。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垂”字显出夜间平野的广阔,“涌”字显出月映大江,波光荡漾的景色。“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其三>》)中“赴”字把静静的'群山如龙蛇般飞舞。《新婚别》中,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与君妻,席不暖君床。幕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洛阳。”新婚竟成生死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

4、风格多样,“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是其诗的基本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其《进雕赋表》中对自己的创作风格的概括。博大深后的思想内容,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感情表达方式,凝重深沉。忧郁悲壮的艺术境界,谨严的格律和铿鏘的音韵,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和其他伟大诗人一样,杜诗的风格多样化的。他也有部分诗篇清峻奔放,舒缓平和,意境幽静而明朗,感情轻松而闲适,如《水槛遣心》等诗都体现了这种迥异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流寓夔(音kuí)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

2、曲折委婉,跌宕反复。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3、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叙事、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如《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

(三)语言和体裁

1、语言锤炼。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2、众体兼长。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写得非常好。杜甫的律诗格律谨严,章法整饬,对仗工稳,技巧圆熟无比,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正如他在《敬赠郑谏议十韵》中所形容的“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掠。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确实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他的乐府诗不仅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于事而发”的传统,而且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形式,为后人开拓了新题乐府的创作途径。

总之,杜甫诗歌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北宋末年的爱国宰相李纲赞叹杜甫的诗说:“岂徒号诗史,诚足继风雅。鸣呼诗人师,万世谁为亚?”[7]这四句诗的确可以概括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渊源,及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我国在8世纪时就诞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学习、研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