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最新12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编写六年级教案需要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接下来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和编辑的六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指导。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一
“圆环的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数学第11册《圆》这一章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条件,比较灵活地计算圆的面积。
2、使学生能认识环形,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3、能根据条件计算圆环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根据条件计算圆环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回顾:什么是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圆的面积?
2、求圆的面积。
(1)r=5厘米(2)d=10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1)出示例2(课件)。
(2)指名读题,获取信息。(教师解释圆环的概念)。
(3)你见过圆环吗?你能画一个(或剪一个)环形吗?学生动手操作。
(4)提出问题:环形面积怎样计算?
(5)独立或小组探究。
(6)全班交流。
环形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2、完成例2。
(1)指两名学生板演。
(2)集体订正,交流解题思路。
3、思考:环形面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学生讨论)。
三、巩固提高。
完成第69页做一做2。
1、自主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想到什么问题?(随着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教师重点强化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计算圆的面积;二是如何计算环形的面积。)。
五、作业。
1、一个圆环,大圆的直径是6米,小圆的直径是4米,这个圆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二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四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运用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了解必要的信息。教材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数学元素,既扩宽了学生收集数据的渠道,又凸显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教材才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学习扇形统计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自然形成知识的生成点。
2、在前面的统计知识中,学生已经有了运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读懂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统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与总量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对比观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运用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了解必要的信息。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五
活动目的:
1、巩固已掌握的小数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购物,使学生学会购物,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想出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或多种找钱方法,寻求多种解法,发散和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重点: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问题。
活动用具: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超市购物情景图。
提问: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出示:超市购物。
提问:你去超市购过物吗?说说你的购物经历。
教具:超市购物情景图。
形式:指名、同座互说。
二、提出思考。
师:罗列部分文化用品、部分食品和部分儿童玩具的单价。
投影出示问题:
1、任选三样物品,算一算应付多少元?
2、给你20元人民币。开学前买文化用品,你想买哪几样,
共用多少钱?
3、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4、购方便面8包、饼于1包、锦菜5瓶、铅笔10枝,带50元够不够?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具:物品的单价。
形式:小组学习、集体讨论。
三、实践活动:
1、谈话导入:如果你到商店买东西。如果你是售货员,应该怎样付钱、找钱呢?
2、模拟:两人在讲台前演示付钱和找钱情况的。
3、说明:假设只有5元、10元、20元的整钱。
4、记录:将交易情况模拟超市小票简单记录。如:物品名称、价格、支付多少钱、找多少钱。
教具:学生准备实物。
形式:小组内学生互相模拟付钱和找钱。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我们学习超市购物,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乱购物,要根据生活需要节约用钱。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六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和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高相当于,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七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我选择底面的;。
生:我选择高是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
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
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
(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请看课件)你能求出三种冰淇淋的体积?
(噢!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原来一样大)。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本练习共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一个圆柱木料,把它加工成的圆锥,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2)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s=25.12h=2.5。
r=4,h=6。
2、变形练习。
出示学校沙堆:我班数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了那堆沙子,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2)、找一找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v锥=1/3sh。
(3)、准备把这堆沙填在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沙坑里,请同学们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练习。
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通过小结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使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八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如何先约分再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九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课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类摄入量/克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50。
奶类和豆类450。
鱼、禽、肉、蛋等类600。
蔬菜和水果类900。
谷类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十一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寻找优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篇十二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